初读古龙时,你是何种心情?

古龙与亦舒都可称得上是十分了不起的作家,我都非常喜欢,尤其是古龙。以前谈过亦舒,这次就谈谈古龙。

读古龙,当于凄风苦雨的秋夜冷雨敲窗,一灯如豆。烫一壶热酒,摆一碟花生米,一盘豆腐干,展卷读之。读到快意处,以花生米豆腐干下酒。

窗外雨越下越密,夜越读越深,血越读越热。读到动情处,想要流泪,想长啸,想拍案叫绝。 夜更深了,酒已尽了,合上书爬上床,拥被而眠,做一个快意恩仇的江湖梦。

对古龙,我感情上有过变化,有过疏离。十几岁少年时,最爱古龙。二十几岁崇拜金庸。等到三十多岁,品过人生的况味,再读古龙,痛彻心扉。

没有在深夜读古龙痛哭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初读古龙时,你是何种心情?

初遇古龙,是在上小学的时候,大概三四年级。

那个暑假里,我一个人在家,从爸爸的藏书里翻出两套书,一套叫《多情剑客无情剑》,一套叫《侠盗楚留香》。一看作者的名字,“台湾 古龙”,不今不古,亦雅亦俗。

《多情剑客无情剑》,是三本,讲的就是“小李飞刀”李寻欢的故事。封面设计很有特色,是两个持刀对峙的侠客,好像都穿都着戏装。

《楚留香传奇》一共也是三本,分别是《血海飘香》《大沙漠》《画眉鸟》。封面是个劲装结束的剑客,持剑睥睨,英气勃发的样子。读了三个故事之后一直在想,这个剑客是谁呢?肯定不是楚留香,因为他根本不用剑。也许只是绘画者随手为之而已,私心里觉得他是一点红。

读了这套书后,我当然很喜欢楚留香。后来知道楚留香是古龙笔下最著名的人物之一,古龙把他写成了一个“楚留香传奇”系列。这三本正是这个系列前三本。后面的几本我也都找来读过,还是觉得这三本是最好的。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香港的武侠连续剧在内地很火爆。一到傍晚,桐树院的家家户户吃过晚饭后,都守在电视机前。在邻居家的黑白电视机里,我也看到了郑少秋版的楚留香。

在那个暑假,这两套书我反反复复不知道读了多少遍。爸妈一出门上班,我就躺在床上,吹着风扇,沉浸在那个神奇的武侠世界里。等他们下午五六点钟下班回来,我就把书藏好,装作什么都没干,只是在写作业的样子。因为这两套书,那个暑假变得很漫长,很美好……

以后开始有意识地搜罗古龙的作品,又读过他口碑相传的其他几部佳作。像《陆小凤》《萧十一郎》《流星蝴蝶剑》《七种武器》《欢乐英雄》…… 这两部小说在我心中的地位不但未见动摇,反而更显牢固。以我现在的眼光看,我依然认为这两部作品是古龙最具代表性的力作。

看过很多古龙小说排行榜,《多情剑客无情剑》往往不出三甲,我深以为然。 这部小说应该是古龙式文体已将定型而还未定型时的颠峰之作。语言的畅达诗化,意境气氛的营造,情节的奇诡跳脱,已臻化境。随便一个场面,一个句子拎出来,几乎都是诗,而且和叙事、人物塑造,融合得滴水不漏。

这也是古龙最巅峰时的语言,丝毫没有他后来的矫揉造作。真如十七八岁的少女,初通人事又未历风尘。又像刚摘下来的葡萄,虽然上面还带着露水,但毕竟是成熟了。

比如小说那个脍炙人口的开场: “冷风如刀,以大地为砧板,视众生为鱼肉。万里飞雪,将穹苍作烘炉,熔万物为白银。雪将住,风未定,一辆马车自北而来,滚动的车轮辗碎了地上的冰雪,却辗不碎天地间的寂寞……”

这样的语言风格真的很古龙,古龙也堪称现代白话文的大师之一。他就是以这样一个开头,开始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代表性作品的叙述。《多情剑客无情剑》在古龙小说里,是毫无疑问的巅峰上的巅峰。

楚留香系列特别奇怪,很多人都评价不高,甚至认为不如陆小凤系列。其实陆小凤系列不过是楚留香系列的影子,原创性并不强。我倒认为楚留香前三部,上承《铁血大旗门》,下启《多情剑客无情剑》,是古龙前期的集大成之作。

事实上,此套书和由其改编的电视剧一出,风靡整个东南亚,古龙开始奠定他在台湾武侠小说家中的一哥地位。

这部小说,古龙风格的语言尚未完全成形,但已呼之欲出。小说结构完整,一改古龙以前的作品虎头蛇尾的老毛病。情节布局奇崛,营造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江湖格局。全书一百多万字,几无一句败笔,完成度之高,是古龙此前任何一部作品都没法比的。

由《亚洲周刊》和全球各地的学者作家联合评选的“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楚留香系列前三部排位第八十四,也可作为佐证。

古龙还有另一部作品很值得注意,就是《天涯明月刀》。这部小说是古龙文体风格的极致代表,但刻意求工,已显得矫枉过正,走火入魔。古龙想用完全诗化的语言来写一部通俗武侠小说,纵使太白复生,恐怕也难于措手。

古龙曾自言,《天涯明月刀》是其创作生涯中,用心力最多,写作过程最痛苦,但挫败感也最大的一部。 可惜读者并不领情,《天涯明月刀》在报纸上连载到一半,即被腰斩。古龙走得太快太远,选的路太难,读者都跟不上了。

古龙写武侠,终其一生的创作理念是“求新求变”。一个为稻粱谋的通俗小说作家,对自己提出这样的要求,可谓苛刻矣!而他也确实做到了。对比他前期和中后期的小说,变化之大几乎不像是出自一人之手。看古龙的少作,可以明显看出很多还在学习成长的痕迹,这很给人以安慰。就算伟大如古龙,也是一步一步修炼来的。

金庸就不一样了,他的武侠处女作《书剑恩仇录》,一出手就在高位,成熟得让人绝望。古龙一味求新求变,也终于剑走偏锋,摆脱了金庸的巨大阴影,创出独具强烈个人风格的古龙式文体。读了古龙的楚留香和李寻欢,再读他其他的作品,总觉得略逊一筹。再读温瑞安,就更觉得等而下之……

二十多年过去了,现在回想,初遇古龙读的就是他最优秀的作品,这真是既可喜又可叹。 就像柴可夫斯基说的:“我小时候读了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后,就再也读不进去任何垃圾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