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再入大气层烧蚀销毁,“天宫一号”自2016年3月终止数据服务后,西方舆论已多次发出担心其坠落地球的声音,部分西方媒体有关“天宫一号已失控并将撞向地球,对地面造成安全威胁”的说法更是此起彼伏,中国的航天器为何会引发西方科学界以及舆论的集体关注?

天宫一号受控坠落与失控坠落之争

作为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太空实验室“天宫一号”自2016年3月终止数据服务后,西方舆论已多次发出担心天宫一号坠落地球的声音,部分西方媒体有关“天宫一号已失控并将撞向地球,对地面造成安全威胁”的说法更是此起彼伏。天宫一号于2011年9月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飞行器全长10.4米,最大直径3.35米,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重达8.5吨。

升空后,天宫一号先后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交会对接,陆续接待了6名中国宇航员,系统验证了自动交会对接、人控/手动交会对接等关键支撑技术,中国亦由此跻身为全球第三个自主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2016年3月16日,天宫一号全面完成使命,正式终止数据服务。2017年下半年,有西方科学家表示中国的“天宫一号”太空试验室已“失控”,预计在2017年年底至2018年初坠入大气层,可能会有重达100公斤的碎片坠到地面。

日本Gigazine网站曾报道称,在完成在轨实验后,有外国科学家认为天宫一号处于“无法控制的状态”,并在地球引力作用下缓缓下降。2017年《卫报》引述哈佛大学教授麦克道尔的话表示,“目前天宫一号正接近地表约300公里,位于大气层较浓厚的区域,太空站随后的崩解速度也会愈来愈快,预计将会于今年年底,或明年初坠落地面”。

就在前一天,BBC中文网4月1日发布的一篇有关天宫一号的文章称,中国方面已经和返回舱失去通讯联系,也无法控制它最后阶段的下降过程,但天宫一号的部件砸到人群聚居区的可能性被认为很低。官媒对天宫一号已失控的说法予以了反驳,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曾于2017年5月在致联合国秘书长的普通照会中提出,经计算分析,“天宫一号”大部分结构部件将在陨落过程中烧蚀销毁,对航空活动以及地面造成危害的概率很低,预计2017年10月至明年4月间坠入大气层,但并未“失控”。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的消息显示,3月30日天宫一号运行在平均高度约189.5公里的轨道上。天宫一号再入大气层过程中,外部组件将会最先瓦解,之后主体会因高速摩擦而烧毁甚至爆炸,最后解体。中国官方消息称,天宫一号在距地面约96公里高度时,其太阳能板、天线和其他外部组件会因大气阻力脱落,实验室主体也会因高速摩擦及因此产生的高热烧毁或爆炸,在距地面约80公里高处解体。大部分碎片将在空中烧毁,少数碎片则会以较缓慢速度坠落掉入南太平洋中部区域。

天宫一号为何引发西方科学界及舆论强烈

关注美国宇航局的天空实验室1979年返回时部分失控,其坠落质量接近80吨,一些部件砸落到澳大利亚西部,但所幸未造成人员受伤。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悲剧性返航,失控状态下的坠落质量超过100吨。

天宫一号是10年来坠落到地球大气层的最大人造物,也是史上失控坠落物体中重量排名第50位的物体。”实际上,欧洲航天局指导下的13家航天局在“天宫一号”再入大气层前正在全球追踪它。

有说法称天宫一号碎片或含剧毒,有舆论担心其碎片坠落陆地后,将对环境造成破坏或污染。有专家认为,即使天宫一号大部分装置会在重返大气层时燃烧,仍有约10%至40%装置以碎片形式坠落,其中可能包含220磅有毒化合物。

  从过往历史来看,让航天器受控坠落有其国际惯例。中国航天专家庞之浩早前公开表示,运行在近地轨道的大型航天器退役后,国际通行的做法是让其受控坠落到南太平洋一处远离大陆的深海区,那里被称为“航天器坟场”。 俄罗斯的和平号空间站、进步号系列飞船,美国的康普顿伽马射线望远镜等都坠落于此。

根据以往纪录,已有大约300多艘太空船或人造卫星,坠入南太平洋区域一个被称为“尼莫点”的航天器坟场,该处长期渺无人烟。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确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当年天宫一号的成功升空标志着中国进入了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也意味着中国已拥有建立初步空间站(短期无人照料的空间站)的能力。

 短短几年间,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天地往返技术,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独立自主掌握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这种进步的速度以及已展现出来的中国探索太空的强有力的发展后劲,已让西方世界百味交集,中国太空威胁论几度甚嚣尘上。

某种层面而言,西方科学界以及舆论对中国人探索太空投以挑剔的目光和言论,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虽然当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速度远超同期的俄罗斯和美国,但中国方面还是要清醒地看到,天宫系列空间站的建设是中国首次进行的空间站建设工程,与成熟的俄罗斯及美国载人航天工程相比,中国目前进行的天宫系列空间站建设,在规模、经验度等诸方面均还差距不小。 西方世界挑剔的目光和言论对中国人探索太空的努力而言,是一种提醒,更是一种鞭策。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