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去兰考,每一个人都可以找寻一种答案:兰考县在焦裕禄去世53年后才脱贫,可以想见当时的一穷二白。能不能用实干苦干的精神,用对人民群众满腔深情的作风,去干一番事业,这就是今天聊城上下全体干部面临的历史命题。

聊城干部要学焦裕禄精神:于一穷二白处,做惊天动地官

聊城干部要学焦裕禄精神:于一穷二白处,做惊天动地官

聊城干部要学焦裕禄精神:于一穷二白处,做惊天动地官

5月14日,距离焦裕禄同志病逝在河南,已经55年。

这位在淄博出生、却在河南献出生命的山东干部,和我们聊城走出、在西藏阿里献出生命的孔繁森一样,都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榜样、党课老师。尽管他们已经永远无法开讲,他们的精神,却依然在激励和教育后人。

兰考人说,当年的兰考穷,穷到了骨头里。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本。当时的兰考,盐碱遍地,沙丘横行。没有适耕的土地,历史上的兰考就陷入贫困。

今天去兰考,每一个人都可以找寻一种答案:兰考县在焦裕禄去世53年后才脱贫,可以想见当时的一穷二白。他接任县委书记这个活,是怎么面对如此落后困难的局面的?他做了什么,让群众传颂至今?

那么艰苦的条件,衣食温饱都成问题。他作为县委书记,不可能做到对群众有求必应。是什么,让人民至今难以忘怀焦书记?

焦裕禄当年上任兰考县委书记,刚刚40岁。领导谈话的时候对他说,兰考有三最:最苦、最穷、最难。焦裕禄说:我明天就去兰考报到。

上任两年后,他因肝癌去世,年仅42岁。他临终要求葬在兰考,死了也要看着把沙丘治好。

他要是活着,今年该97岁了。但他病逝于42岁,他死在了比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年轻的年纪。

他的身后,却赢得了兰考县城万人空巷、人民群众泣血相送。他死后引起了多大的轰动?从《人民日报》两次头版头条、一篇评论员文章的报道规格中,我们掂出分量。

焦裕禄当年做了什么?想了什么?在焦裕禄纪念馆里,他写下的这样几句话,似乎可以体会他当时的强大内心:“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焦裕禄”

是什么促使他如此舍死忘生?下面这句话,或许就是答案:

“我们对兰考的一草一木都有深厚的感情。面对当前严重的自然灾害,我们有革命的胆略,坚决领导全县人民苦干三五年,改变兰考面貌。不达目的,我们死不瞑目。——焦裕禄”

焦裕禄,孔繁森,两代领导干部,诠释了一种精神:热爱人民,勤勉敬业,无私奉献。齐鲁大地,养育了焦裕禄这样的,苦干实干不要命的榜样,养育了孔繁森这样的,爱人民爱到骨头和血液里的楷模。

这是大义山东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体现。

天下为公,公义为民。民之所望,俱在艰辛。事业不是只有热爱就够了,要实实在在地付出。能不能干好工作,愿不愿意干好工作,只需要用一句话来概括: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

工作不积极,作风有问题。办法不够多,作风开倒车。

聊城比之兰考,已经发达太多。改变聊城面貌,相比改变当年的兰考,起点更是不知道高了多少。能不能用实干苦干的精神,用对人民群众满腔深情的作风,去干一番事业,这就是今天聊城上下全体干部面临的历史命题。

诚然,领导干部也要吃饭,也要生活,但和其他职业完全不同的是,领导干部绝不仅仅是一个谋生吃饭的职业,更是因公共利益需要而生、为公共利益干事而存的职业。

焦裕禄和孔繁森,为什么能至今被人们传颂?就是因为他们并没有把个人的利益顶在头上。只谋五斗稻粱,从来难成楷模。

于一穷二白处,做惊天动地官。干事难,难不过当年的兰考县。有多少今天的领导干部,干事业躲难题、想升迁抢位子,眼红老板发大财,心烦群众提意见,不去担当开拓,乐坐太平士绅。惯于眼望别人,从不审视自己。落后日多,惯于不慌不忙。民声盈门,他却四平八稳。相比之下,会不会汗颜?

今天,兰考县城的主干道,叫裕禄大道。焦裕禄,这个名字里不缺钱、不缺官的共产党员,一没有挣大钱,二没有当大官,却用舍死忘生的工作精神,把一座无上的丰碑,树立在广袤中原。

聊城今天,也需要、更需要这样的勇气、这样的精神。

本报评论员 孙文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