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站夜班调车员:晨昏颠倒,白天哪懂夜的黑陈广源在进行解体作业火车站夜班调车员:晨昏颠倒,白天哪懂夜的黑工作危险系数大,工作人员身上带了不少装备。火车站夜班调车员:晨昏颠倒,白天哪懂夜的黑回到待工室,第一件事是补充水份。火车站夜班调车员:晨昏颠倒,白天哪懂夜的黑调转用机车匀速前进,调车员迅速跃上火车。

对大多数铁路人来说,因为特殊的工作性质,经常忙碌在午夜,过着晨昏颠倒的生活。

在玉林火车站,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日夜忙着将货运列车进行解体和编组,送到要出发的站场或者需要装卸货物的股道上。这项工作危险系数高,也比较辛苦,他们便是调车员。

晨昏颠倒 他们已习以为常

4月28日下午6时40分,上夜班的调车员到岗,工作时间为19时至第二天9时。

玉林火车站共有12个调车组,其中I场4个,II场8个。在I场,每个调车组有5人。当天傍晚上工的有调车区长陈振浩,主要负责调车编制方面的工作;调车长陈源,负责指挥作业;其他3人为连接员陈广源和制动员张永盛、胡庆鹏,主要负责实施调车作业。

19时许,记者跟着调车员来到调车场区,途中经过的轨道很滑,枕木旁边的碎石子很硌脚,但调车员们步履轻快。“从站台到调车待工室,我们闭着眼睛都能走。”一名调车员不无自豪地说。

来到调车待工室,调车员们各自忙碌起来。调车区长快速编制了调车计划,其他人忙着检查身上的装备。在外作业的调车员身穿黄色工装,每个人都佩戴有对讲机,部分人还带着手电筒和绳索,方便作业。

“上晚班的,都是天没黑就开始干活,第二天天亮了才能下班。”一名调车员告诉记者,在这个5人的调车组中,工龄最长的是调车长,干这个工种近17年,年纪稍小的2名制动员,工龄也在3年以上。对晨昏颠倒的工作,他们早已习惯了。

多数时候 他们都是“挂”在车上

“调车属于危险工种,每天要不停地在火车上跳上跳下,负责摘钩、挂钩,把一节节车厢调到正确的货运线上,稍不留神就会发生危险,晚上作业光线不足,调车员需要眼明手快。”玉林火车站党总支周副书记表示。

“快去站位!”调车区长制定作业计划后,调车长一声令下,其他3名调车员快步走到指定位置站好。一辆蓝色调转用机车缓缓驶向工作室,在靠近调车员的瞬间,3人迅速跃上火车,整个过程火车匀速行驶没有停留。

“一般来说列车从待工室门前驶过,时速约15公里/小时,调转机车在运行过程中,时速也不能超过20公里/小时。调车员作业时列车大都是在运动中的,调车员需有‘飞檐走壁’的本领。”周副书记表示。

记者注意到,在调车作业的过程中,调转机车拉着指定车厢来回在轨道上滑动。列车行进时,调车员有时“挂”在车厢最末端,有时站在两节车厢中间,有时“挂”在车厢侧面,随着车体一起行进。

“在调车作业中,我们要配备安全绳,爬上车厢的梯子后,可以通过安全绳进行固定,以免摔下铁轨。”连接员陈广源告诉记者,工作中磕磕碰碰的,他们已习以为常,由于存在一定危险,攀爬在车厢上时,要十分注意安全,上车前进行设备检查十分重要。

忙碌起来 几个小时都喝不上水

在货台附近,调转机车将6节车厢缓缓推进指定股道,列车停稳后,调车长发出解体指令。陈广源迅速来到指定车厢之间,手中的提钩叉稳稳地钩住车厢一侧的提钩杆,用力一抬,两节车体连接的车钩便自动解体。

解体作业完成后,接着进行下一项编组作业。调车组到达指定轨道后,陈广源快速到达指定车厢,爬上车厢最后方,不停地转动制动装置,一项编组车厢工作又完成了。

19时至21时,他们一直忙碌在铁轨和车体上。一张“任务计划单”完成后,才能回到待工室里休息一会。陈广源额头满是汗珠,他走到桌子前,拿起水杯“咕噜咕噜”地喝起来。

“大家都是这样,忙起来几个小时都喝不上一口水,到了夏天更加难受。”陈广源说,他们的工作是在室外,最大的考验是天气因素。高温酷暑,每个人都汗流浃背的。由于车体是铁的比较吸热,戴着手套抓车皮时都感觉烫手,若遇暴雨天气,车体湿滑,作业难度更大。“夏天闷热又下雨,外面套着雨衣,里面一身汗水,十分难受。”

由于连续作业时间较长,又是体力活,体内热量消耗大。“过了晚上12时,就开始感觉到饥饿与困倦,在作业时只能努力克服,因为稍不留神,就会有危险。”制动员张永盛表示,运气好的话12时许能抽点时间吃一碗泡面。“吃过宵夜又开始干活。我们就是这样,每天在调车作业中迎接黎明的到来。”(记者 陈秋萍)

原标题:火车站夜班调车员:晨昏颠倒,白天哪懂夜的黑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