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自主研发医疗产品,心脏支架第一次有了温度记忆

楚天都市报3月28日讯 (记者刘迅 通讯员涂晓晨 刘坤维) 日前,武汉协和医院专家完成了全球首例微创手术更换肺动脉“大门”。令人欣喜的是,植入的支架是国内研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疗产品,它有“温度”记忆功能,适合国人疾病特点,今后将有更多心脏病患者受益。

29岁的陈先生是上海人,8岁时查出复杂先心病——法洛氏四联症,在当地进行了手术矫正。直到3年前,陈先生感觉胸闷、气短,超声发现肺动脉和心脏之间的“阀门”不能关闭,这意味着射入肺动脉的血会反流回右心室,使得右心增大、心功能受影响。接诊的协和医院心外科副教授尚小珂表示,再继续恶化只有进行心脏移植。

3月21日,武汉协和医院心外科主任董念国教授及其介入瓣膜团队,微创更换了肺动脉“阀门”,这在全球尚属首例。美国哥伦布儿童医院专家特意赶往武汉现场观摩。

尚小珂副教授说,像法洛氏四联症这样的先心患者,手术矫正后“心门”衰败是一个必然过程,有人长达十多年才出现不适,再检查时心脏已严重扩大,心功能极差,只有等待换心脏一条路。他表示,目前该科有5名相同疾病患者,仅陈先生一人还有手术机会。

“受医疗设备、技术等方便局限,过去对右心这个‘阀门’关注不多。”董念国教授说,大多只能二次开胸后在心脏上“缝补”一个新的瓣膜,但创伤大,再次出问题的几率大。因和国外手术方式不同,国外支架不适于国内患者,但国内又没有研发适合患者的器材。

国内自主研发医疗产品,心脏支架第一次有了温度记忆

武汉协和医院心外科联合北京一家医疗器械公司历时5年,研发出国内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疗产品。

董念国教授介绍,支架材质为温度记忆合金,神奇的是依靠温度控制其硬度。在4摄氏度的冷水中,支架柔软如橡胶,专家像“收伞”一样置于导管内,将其从股静脉送入血管内,直至慢慢抵达心门缺口处。医生按下手中按钮,支架迅速撑开,在体内37度的环境下变硬,完美堵住缺口,又不影响血流通过。

该院超声影像科主任谢明星教授表示,专家会术后影像学报告,结合计算机分析,三维重建手术模型,准确判断植入瓣膜的大小。

尚小珂副教授说,根据国人疾病特点,支架为“瘦腰”版,不会压迫旁边的冠状动脉。该手术在全球的首次成功完成,也标志着该医疗产品正式走向临床,今后研发将从目前的4个规格扩展至8个,实现精准治疗。

更多精彩报道,请下载看楚天ap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