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 3 月 29 日电

多年来,因降水稀少、自然条件恶劣,严重干旱影响了甘肃等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 不下雨就没收成,全家人吃喝不上。" 天降甘霖,曾是 52 岁的冉旺儿多年的梦想。

冉旺儿家住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碧玉镇石滩村,当地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年降水量不足 400 毫米,蒸发量却超过 1500 毫米。" 十年十旱。" 这是村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打冉旺儿记事起,家人就被 " 锁 " 在这一道道黄土梁上。过去,家中虽有 30 亩地,但也只能靠天吃饭勉强糊口。

从本世纪初开始,甘肃农技部门开始在全省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在地膜覆盖下,玉米得到保墒蓄墒,雨水得到富集叠加,保水保肥作用效果显著,大大缓解农业之 " 渴 "。

图片来源网络

2014 年,在政府帮助下,冉旺儿开始大面积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 这项技术极大保障了通渭的农业发展。" 通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技站站长董禄信说。

去年,冉旺儿的玉米亩产 3000 斤,喜获丰收。他介绍,除留存一些玉米做养牛饲草外,余下的全部交给当地的饲草加工企业。" 玉米、秸秆总共 60 吨卖给了企业,我收入 18000 元。"

这两年,玉米秸秆也渐渐成了冉旺儿家的小 " 银行 "。过去,收获了玉米,冉旺儿觉得秸秆碍事儿,索性一把火烧掉。如今,来到田间地头,他连秸秆上的叶子都小心捡起。" 玉米秸秆能卖钱,光景会越来越好。" 他说。

帮助冉旺儿从小 " 银行 " 提款的人是杨东晖。他创立的通渭鹿鹿山牧业有限责任公司,2017 年把近 7 万吨玉米秸秆加工成了青贮饲草。

杨东晖表示,去年,企业花费 2000 万元用于收购玉米秸秆,覆盖了通渭县的 6 个乡镇,辐射带动超过 8000 户农户,其中,贫困户 2400 多户。" 帮助农民户均增收 800 元至 1200 元。"

通渭的农业生产模式是甘肃省大力推广旱作农业的一个缩影。去年,甘肃共投入旱作农业资金 12.1 亿元,用于地膜、农机具等物资补贴。2017 年,甘肃完成全膜双垄沟播面积 1614.4 万亩,使旱作农业得到了稳定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图片来源网络

通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技站站长董禄信介绍,2017 年,通渭已完成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推广近 96 万亩,约占全县耕地面积的一半。" 去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 6000 元,其中,玉米带来的收益约占 20%。"

站在地头,看着已经覆膜的玉米,冉旺儿说,地膜不会浪费,明年继续点种上胡麻。" 一张膜、两年用,用废的地膜将来还可卖给县里的回收再利用企业,一个立方还能赚 100 多元。旱作循环让我们告别了靠天吃饭。"

新华社记者 程楠

来源 : 新华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