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中市地处长江中下游,四面环江,气候宜人,雨量丰沛,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造就了闻名中外的河鲜美食。

当地特产的河豚、刀鱼、鲥鱼号称“扬中三鲜”。

过度的捕捞,使得今天的野生河鲜越来越稀少。

物以稀为贵,动辄数以千元一斤的野生河鲜,依然不能阻挡老饕们趋之若鹜。

由此看来,“扬中河鲜甲天下”的赞誉并非浪得虚名。


扬中三鲜有多鲜?有人宁愿放弃做官


01

河豚

扬中人品食河豚最早可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大禹时代。

《山海经》记载:大禹时代,长江中下游沿岸居民就有品食河豚的习俗,并知晓它的毒性。

河豚肝脏、卵巢、眼睛等脏器含有剧毒,必须清除干净内脏和血水,处置得当方可食用。

因其美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民间有“冒死吃河豚”的说法。


扬中三鲜有多鲜?有人宁愿放弃做官


《示儿编》记载:北宋文豪苏轼去朋友家吃河豚,发出“据其味,真是消得一死!”的感叹。

扬中吃河豚比较常见的方法是加入“母鸡头”(苜蓿草)或鲜笋、五花肉、河蚌肉、葱段、姜片、绍酒、虾籽等材料烧制,这道典型的扬中菜味道清香,鲜嫩爽口。

河豚不仅是一种时令美味,还可提取河豚毒素,取代吗啡、杜冷丁等麻醉品作镇痛药,有镇静、局麻等功效,据说一克河豚毒素的价格高达十余万美元,是黄金价格的一万倍。


扬中三鲜有多鲜?有人宁愿放弃做官


02

刀鱼

“清明前骨如棉,清明后骨如铁。”

民谚描述了刀鱼的最佳品尝时段。

清明节过后,刀鱼成为“老刀”,肉质变老,口感远不及清明前的刀鱼。

“春潮迷雾出刀鱼”。

每年春季,最早出现的河鲜是刀鱼,它们成群结队溯江而上,稍早一批上来的是雄性,体型较大,脂肪丰厚;

稍晚一批姗姗来迟者是雌性,体型较小,脂肪少。

《说文解字》对《山海经》中记载的“鮆[jì] 鱼”解释说:“鮆,饮而不食,刀鱼也。九江有之。”

三国时,曹操吃了长江刀鱼赞不绝口,见其“侧如刀,可以刈草”,遂下令赐名“望鱼”。


扬中三鲜有多鲜?有人宁愿放弃做官


03

鲥鱼

与河豚、刀鱼并称扬中“三大河鲜”的鲥鱼数量更为稀少,美味更是令人欲罢不能。

鲥鱼又名“子陵鱼”。

早在汉朝时期,鲥鱼就是长江中下游一带的美味珍馐。


扬中三鲜有多鲜?有人宁愿放弃做官


东汉名士严子陵拒绝老同学光武帝刘秀的入仕邀请,声称不愿离开故土,无法舍弃鲥鱼美味。

后来索性过起了“富春烟雨,一蓑一笠人归隐”的隐居生活,故里留有钓台遗迹。

极品的鲥鱼唇有朱点,相传为严子陵用朱笔点染,故时人称鲥鱼为子陵鱼。

鲥鱼比较娇贵,捕鱼人稍不注意,触及鳞片便立即不动,因此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把鲥鱼称作“惜鳞鱼”。

明清时期,平民百姓是无福享受到鲥鱼美味的,当地政府把鲥鱼当做贡品送往京都。

“五月鲥鱼已至燕,

荔枝卢橘未应先。

赐鲜徧及中瑞第,

荐熟谁开寝庙筵。”

明代文学大师何景明这首诗,描述的正是朝贡鲥鱼的场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