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夹弦,群众也称它为“大五音”。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山东西部以及河南东部及北部,江苏北部,安徽省北部一带的地方戏。因为它的伴奏乐器四胡(四弦胡琴)是每两根弦夹着一股马尾拉奏,因而其流行地的群众按照其方言习惯称它为“两夹弦、大五音。它与流行在黄河以北的聊城、德州、滨州地区的“四根弦”(也称“一勾勾”、“河西柳”、“哈蟆嗡”)有密切的血缘关系。

两夹弦是在鲁西南一代流行的曲艺形式“花鼓丁香”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花鼓丁香”主要流行在鲁西南地区,因为经常上演《休丁香》(《张郎休妻》)而得名。“花鼓丁香”最晚在清代中叶也就已在菏泽流行,其演唱形式主要是“坐板凳头”(清唱)或“打地摊”(简单化妆演唱),只用一面手锣,一个梆子,一个挎在腰侧的凸肚花鼓,没有丝弦乐器伴奏。常用的曲调有:[赞子]、[序子]、[砍头撅]、[货郎调]、[寒韵]、[平调]、[哭迷子]、[过序子]等。经常演出的剧目,除《休丁香》外,还有《站花墙》、《梁祝下山》、《安安送米》、《吕蒙正赶斋》、《小姑贤》、《王定保借当》等数十出。

清咸丰初年(1851年),山东濮州引马集(今属山东鄄城县)有个穷秀才白殿玉,擅诗词,通音律,酷爱花鼓丁香,常编些花鼓新词,教妻吟唱。后来,他对花鼓小唱只配一面凸肚腰鼓击节伴唱,深感乏味,常思增加丝弦,以壮声色。其妻纺棉时常哼曲词,其每唱一句,接着便“嗡、嗡、嗡”纺抽棉花,纺车声成了唱腔的自然伴奏,白秀才深受启发,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做出了如二胡状的“弦子”为妻伴奏,节奏和谐,大增其色。白殿玉在花鼓丁香的基础上,编词清唱,并根据词意,突破原始腔调的节奏规范,融入其他姊妹艺术的唱腔,博得了广大听众的喜爱。白殿玉在引马集收了三个乞讨人为徒弟,他们是莘县的李季安、东平的戚成兴和济宁的梅福成。

咸丰八年(1858年),濮州遭水灾,李季安北归,白殿玉带戚、梅二徒,乞讨至曹州(今菏泽)东北的大徐庄落户,后由戚、梅二人在大徐庄收徒数十人,在菏泽、鄄城、郓城、定陶、曹县、巨野、梁山、东平一带农村“打地摊”卖唱。这期间,由于人员的增加,以由一人清唱,逐步发展到七、八个人分包赶角形式,其体裁也由说唱式的叙事体,过渡到戏曲化的代言体,具有了较复杂的表演程式,演唱出比较完整的戏曲故事,其乐器除一个凸肚花鼓,又增加了丝弦(两根弦的“弦子”),还有一面手锣、一个梆子。两夹弦剧种初具皱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