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小心,这些蘑菇有毒!| 纸上博物馆

又快到“每逢佳节胖三斤”的时候啦!

你们的年货办得怎么样了?

购物车里好吃的都清空了吗?

香肠腊肉都备好了吗?

……

说了这么多,你是不是以为小编今天要给大家推好吃的?

NO,NO,NO!今天我给大家介绍的是自然界的一群“奇葩”,

他们明明可以作为餐桌上的美食,

可偏偏不甘心,不是花朵,却总想与花争艳。

下面,小编就带大家认识一下那些外表美丽,但却有毒的蘑菇们吧!

A

说到蘑菇,大家自然而然想到可以吃的美食,蘑菇营养丰富,富含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和多糖等营养成分,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营养食品。但是,蘑菇界的一些有毒的种类却可以给人带来很大的伤害,甚至死亡。

紫星球肉盘菌

Sarcosphaera coronaria

紫星球肉盘菌是一个引人注目且独特的物种,首先产生半埋的块状子实体,但它会像杯状真菌一样开裂释放孢子。在欧洲,十几个国家将此物种列于濒危真菌红色名录中,并拟列为伯尔尼公约受国际保护的真菌之一。该物种在北美鲜见。尽管据称其烹熟后可食,但紫星球肉盘菌含有潜在的致命毒素鹿花蕈素,且在鹿花菌属中也发现了这种毒素,因此最好避免食用。通常该种也被称为粉冠真菌。

紫褐鹿花菌

Gyromitra esculenta

紫褐鹿花菌种加词“esculenta”的意思是“可食的”,然而其不仅有毒,而且有可能会致命。尽管在芬兰或其他地方仍广泛食用且出售,但现在已被多个国家禁止销售。紫褐鹿花菌含鹿花蕈素,它可以分解生成甲基肼(一种用作火箭燃料的有毒化学物质),造成肝、肾衰竭,使人昏迷,并最终死亡。大部分毒素可通过换水煮两次来去除(尽管产生的烟雾可能有毒)。尽管如此,在那些多年食用这类真菌相安无事的人当中还是发生了中毒死亡事件,因此,常识暗示我们应避免食用紫褐鹿花菌。

毒肉座壳菌

Podostroma cornu-damae

在自然界中红色通常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但这一规则在真菌中并不通用。但毒肉座壳菌显然例外。火红的毒肉座壳菌有剧毒,最近在日本已经造成了数人死亡。研究表明, 毒肉座壳菌包含六种不同单端孢霉烯族毒素,可引起自发性出血、脑萎缩及其他令人不适的症状。该毒素与那些用于化学战的毒素相似。幸运的是,毒肉座壳菌在亚洲东部是一个相当罕见的物种。种加词“cornu-damae”就是指这个物种通常呈鹿角形状。

黄斑蘑菇

Agaricus xanthodermus

黄斑蘑菇也被称为染黄菇,虽然有人宣称食用该种后无任何问题,但通常它却是引起胃肠中毒的一类蘑菇之一。黄斑蘑菇菌盖呈白色或奶油色,菌柄相对细长且基部球形膨大,通常一眼就能被识别。菌柄基部伤后立即变为黄色是该种最明显的特征。整个子实体带有墨汁味道,烹熟后味道更强烈(十分倒胃口),黄斑蘑菇的味道和它的毒性源自其含有的酚醛代谢物(与石炭酸相关的化合物)。

毒蝇鹅膏

Amanita muscaria

受童话故事插图作者的“青睐”,毒蝇鹅膏长期以来都背负着不祥的名声。曾经被认为其毒性极强,因能杀死落在菌盖上的苍蝇——就如其英文和拉丁名字一样(musca 意为“一只苍蝇”)。尽管著名的真菌毒素——鹅膏素——首次从该种的子实体中分离出来,但含量微小。其毒性活性成分实际上是蝇蕈素和鹅膏蕈氨酸,这两种成分不仅有毒,而且有致幻的作用。在拉普兰和西伯利亚地区毒蝇鹅膏曾被使用在萨满典礼上。也有传说认为圣诞老人的起源与毒蝇鹅膏有关,这主要指驯鹿是在迷幻的精神中飞跃,且圣诞老人也穿着红色和白色的服装。

鳞柄白鹅膏

Amanita virosa

像毒鹅膏Amanita phalloides 一样,鳞柄白鹅膏也是一种典型的有毒蘑菇,在其分布区域导致了许多起蘑菇中毒死亡事件。子实体含有致命的鹅膏毒素,如食用后会引起主要细胞损伤,首先引起肝脏衰竭。

鳞柄白鹅膏形成的蘑菇圈

鳞柄白鹅膏菌盖和菌褶呈白色,菌柄具菌环,其基部具有球状的菌托,新鲜时带有令人呕吐的甜味,这些明显区别于其他的物种,但鳞柄白鹅膏菇蕾时期的子实体易被误认为可食用的物种而被采食。最近分子实验证明世界上鳞柄白鹅膏是复合种,但复合种内所有的种都具有毒性。

大青褶伞

Chlorophyllum molybdites

在北美洲,大青褶伞是当地蘑菇中毒事件的罪魁祸首,其他地方也有多起由该种蘑菇引起的中毒事件。大青褶伞是热带和亚热带分布的物种,尤其是在草地上常形成壮观的蘑菇圈。该物种已扩散至温带地区,北至加拿大、日本和韩国等,但在欧洲和新西兰却未见该种报道(除极少部分生长在温室和植物盆栽中)。其绿色的孢子印非常独特,易与其他种区分开来,但幼时子实体的菌褶没有颜色,这使得人们易将其与可食用的大环柄菇属物种混淆。其毒素尚不明确,但能引起易感人群剧烈的胃肠反应症状。

纹缘盔孢伞

Galerina marginata

盔孢伞属Galerina 是一个较大的属,该属真菌子实体较小,褐色,许多种类生长于泥炭藓或其他苔藓上。它们在野外看起来非常相似,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区分开来。纹缘盔孢伞相对较大,成群生长于木头上,这也使其不难识别。该物种新鲜时撕开闻起来有淀粉气味。其英文名——

“Fungal Bell” 或“DeadlyGalerina”

——清楚地表明,它是一种致命的剧毒真菌,其鹅膏毒素含量比毒鹅膏更高。纹缘盔孢伞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可以食用的多变库恩菇,而不易被错认为是具致幻作用的光盖伞——尽管这种错误的确曾经发生过。

洁小菇

Mycena pura

对于洁小菇来说,英文名丁香小菇(OccasionallyLilac Bonnet)可能更为贴切,其子实体颜色变化较大,从粉色至暗黄色。其最常见的是丁香紫色、紫罗兰色或玫红色,但已知至少有11 种不同的颜色。这些颜色不同的个体显微形态并无差异且都带萝卜气味,但很可能DNA 证据会证明洁小菇其实是一个复合类群。至少有一些被称为洁小菇的真菌含有毒蕈碱毒素,因此,尽管在一些国家洁小菇被认为是一种食用菌,但最好还是不要食用。

半针裸盖菇

Psilocybe semilanceata

近年来,由于受致幻剂的影响,看起来有些无辜的粪生真菌背负了恶名。半针裸盖菇子实体含有致幻的裸盖菇素成分。英文名字自由帽菌(Liberty Cap),来源于其菌盖与弗里吉亚帽(自由帽,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是自由的象征)非常相像。半针裸盖菇的别称神奇的蘑菇(Magic Mushroom)也用于其他有兴奋作用的蘑菇。虽然收集半针裸盖菇已经成为狂热爱好者的流行仪式,但现在在许多国家也是非法的,而且持有采集的标本可能被视为严重的刑事犯罪。

油口蘑

Tricholoma equestre

直到最近, 油口蘑还被认为是一种美味的食用菌,甚至可进行商业交易。它传统上是为法国贵族保留的(主要是骑士),并在当地市场广泛销售。然而,在2001—2009 年间,法国和波兰报道了将近20 例由于食用油口蘑而引起的中毒事件,其中几起是致命的。尽管中毒者反复多次吃了油口蘑食物,但他们都表现出肌肉组织的破坏——横纹肌溶解症状。许多古老的书籍中如著名的《马背上的男人》都记载油口蘑可食,但是最好避免食用。

巢彩孔菌

Hapalopilus nidulans

巢彩孔菌被誉为“蘑菇染坊的黄金”,强碱性媒染剂处理后可染出亮丽的紫罗兰色。它能作为染料是由于其子实体内含有三联苯醌化合物,该化合物也具有抗菌的特性。最近德国报道了一个家庭因误食巢彩孔菌而引起神经性中毒的事件。误食者误食12小时后出现恶心、运动功能受损、视力障碍、肝和肾衰竭的中毒症状。而让人有点惊讶的是,三个误食者的尿液颜色暂时变为紫罗兰色。但后来都痊愈了。研究发现产生尿液变色反应的原因是一种称为多孔菌酸的化合物,且该化合物在巢彩孔菌中含量很高。

橙黄硬皮马勃

Scleroderma citrinum

硬皮马勃是极为常见的树木外生菌根菌,当子实体顶部开裂释放出黑色孢子——顶部开裂后有时形成星状结构。橙黄硬皮马勃非常喜欢生长在酸性林地或荒野。如果切开子实体,则具有明显的“马勃气味”——特别像橡胶的气味。据说其子实体曾掺杂在块菌中出售,但实际上橙黄硬皮马勃有毒,食用后可导致肠胃炎。偶见的寄生假牛肝菌有时也寄生于橙黄硬皮马勃子实体上。

纸上博物馆荐书

《蘑菇博物馆》

Agaricus campestris

一部科学性与艺术性、学术性与普及性、工具性与收藏性完美结合的菌类高级科普读物。(点击上图可以直接下单哦!)

《蘑菇博物馆》详细介绍了全世界最具代表性的600种蘑菇及其近似种。这些重要蘑菇分布范围遍及全球,分布地从原始森林到广袤草原,从戈壁滩涂到沙漠荒丘。

全书1800余幅插图,不但真实再现了各种蘑菇的大小和形状多样性,而且也展现了它们美丽的艺术形态。

如果你想知道一种蘑菇名字背后的故事,只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了!

图:视觉中国

为了更好地展示蘑菇的特性, 每种蘑菇都配有两种高清原色彩图,一种图片与原物种真实尺寸相同,另一种为特写图片,能清晰辨识出该物种的主要特征。

每种蘑菇标本均配有相应的黑白图片,并详细标注了尺寸。

简要介绍了蘑菇采集、收藏和鉴定的基本方法,以及蘑菇的地理分布、生境、宿主、生长方式、频度、孢子印颜色、食用性。特别是,本书为蘑菇的分类,提出了重要依据。

每种都配有地理分布地图,一目了然。

本书最后附有学名检索表和俗名检索表,便于读者快速检索查询。

业内外专家联袂推荐

本书不但真实再现了各种蘑菇的真实大小和形状多样性,而且详述了他们的地理分布、生境、宿主、生长方式、频度、孢子印颜色、食用性,以及采集、收藏和鉴定方法。

——李玉(中国工程院院士)

本书既可作为蘑菇研究人员的重要参考书,也可作为收藏爱好者的必备工具书,还可作为广大青少年读者的高级科普读物。

——姚一建(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本书作者

彼得·罗伯茨(Peter Roberts)

担任英国皇家植物园高级专家14年,一直从事菌物野外调查研究,其足迹遍布不列颠群岛、欧洲、南美洲北部和中部地区以及加勒比海和非洲地区。发表了大量温带和热带地区的真菌。他是New Naturalist: Fungi的合著者,也是Field Mycology等期刊的编委会成员。

谢利·埃文斯(Shelley Evans)

担任英国菌物学会菌物保育负责人十余年,欧洲真菌保护理事会执行委员,真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小组专家成员。Pocket Nature:Fungi系列书籍的合作者。她也是一位野外调查经验十足的菌物学家,一直从事真菌资源野外调查,其足迹遍布不列颠群岛、欧洲和北美洲地区。

除了《蘑菇博物馆》,我们还出版了《贝壳博物馆》哦!(点击上图即可打开购买链接。)

《贝壳博物馆》是一部科学性与艺术性、学术性与普及性、工具性与收藏性完美结合的贝类高级科普读物,详细介绍了全世界具代表性的600种海洋贝类及其近似种。这些重要贝类分布范围遍及全球,栖息环境从潮间带延伸至深海,从寒冷的极地延伸到热带海洋。

每种小贝壳都配有两种高清原色彩图,一种图片与原物种真实尺寸相同,另一种为特写图片,能清晰辨识出该物种的主要特征。此外,每种贝壳标本均配有相应的黑白图片,并详细标注了尺寸。全书共1800余幅插图,不但真实再现了各种贝类的大小和形状多样性,而且也展现了它们美丽的艺术形态。

- 版权信息 -

作者:彼得·罗伯茨 谢利·埃文斯

本期编辑:王薇 唐知涵

本期排版:佳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