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更为难得的是,苏轼的情感并不只是生长在温室里,他一生宦海沉浮,家庭生活也屡遭变故,但他始终能做到处变不惊,不会消沉低迷,更不会自怜自伤,而是始终如一地对待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演绎了属于自己的亲人、手足、师生、朋友以及浓浓的家国情怀。年少时的苏轼,除了和父亲苏洵一起学习,其母亲程夫人还要教他读书。

来源:眉山网

探秘苏轼的情感世界:家国情怀

情怀入梦 家国在心

——浅谈苏轼情感世界

毫无疑问,苏轼是一位具有旷世奇才的伟人,同时也是一位普通的凡人,有着常人所有的情感,不同的是,他的情感更为丰富,也更具有人性化,无论是哪一种情感,他总能全身心投入其中,演绎一段段佳话。更为难得的是,苏轼的情感并不只是生长在温室里,他一生宦海沉浮,家庭生活也屡遭变故,但他始终能做到处变不惊,不会消沉低迷,更不会自怜自伤,而是始终如一地对待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演绎了属于自己的亲人、手足、师生、朋友以及浓浓的家国情怀。这些情感早已经穿越时空,成为一段段佳话,本期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一起去探知苏轼的情感世界。

【第一部分】以诚待人 历久弥香

亲情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情感,而人们与父母之间的感情更是人生中最不可少、最珍贵的财富。幸运的苏轼出生在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虽然他的父亲苏洵年少时不读书,喜欢游历四方,但到他读书之时,他早已幡然醒悟,在家闭门苦读。所以,当年才能父子一起读书、讨论的和谐画面。苏轼的母亲程夫人,她自幼熟读诗书,性情慈仁,知书达理,端庄贤淑,她时常以身作则教导苏轼。

探秘苏轼的情感世界

程夫人教子。

这样温馨、良好的家庭氛围,对苏轼的性格养成以及学业进步都有很大的帮助,更为难得的是,苏轼还有一个与他共同成长的弟弟苏辙。苏辙是苏轼唯一的同胞弟弟,从小到大,兄弟俩同学互帮,教学相长。兄弟二人从读书到进京科举,几乎是每天在一起,相互学习,相互帮衬。这让苏轼、苏辙有着浓厚的感情基础,可谓感情甚笃,古今少见。也正因为如此,苏轼才能写出思念弟弟苏辙的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让他们的兄弟情谊能穿越时空,成为人类共鸣的情感。

探秘苏轼的情感世界

程夫人教育苏轼、苏辙两兄弟。

谈到苏轼的情感生活,就不得不提到他的爱情!当然,苏轼也并非是一个完人,处在宋代纳妾、携妓颇为风行的社会环境中,他亦曾有过一些风流韵事,这在民间传说中有一些半真半假的记载。但整体而言,苏轼对待爱情婚姻还是较为严肃质朴的,他钟情于自己的妻子,尽管他不止一个妻子。

探秘苏轼的情感世界

苏轼和王弗伉俪情深。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时光已经过了近千年,人们读到苏轼这首哀婉凄恻的《江城子·记梦》,仍然不由得泪流满面,情不自禁会联想苏轼和他妻子王弗恩爱生活的画面。苏轼的发妻王弗,漂亮、温柔而又富有文采,与丈夫心心相印。可是,二十六岁时王弗突然病逝于汴京,苏轼悲痛万分。十年后,正当调知密州的苏轼在孤寂失意的日子里,忽然在梦中与爱妻相会了,醒来却是一场空梦,他流着眼泪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唱。

这从中可以看出,苏轼对发妻王弗充满了无限的思念,但他毕竟不能总把亡妻作为倾诉对象,于是他只有把对亡妻的思念和自己的苦闷寄托于梦中。难能可贵的是,苏轼不忘亡妻,同时也对新任的妻子充满感激,事实证明,无论是他的继室王闰之,还是知己王朝云,苏轼都对他们付出了真感情,并用大量的文章来赞美他们。苏轼的这些文章还打破了文人艳词的红香翠软、华靡纤弱、内容贫乏的弱点,这在男女地位极不平等的时代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更为难得的是,苏轼不仅对家人、爱人真诚以待,对他的朋友亦是如此。苏轼一生爱惜人才,广交朋友,而且心胸豁达,待人朴厚真诚,可谓朋友遍天下。可贵的是,苏轼不仅对朋友厚诚豁达,在对待受侮辱、被损害的歌妓们也能平等相对,并寄予深切同情。当他将她们的命运与自己四处飘零的坎坷一生联系在一起时,往往引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慨叹。假如没有朋友之间的深切了解和真诚信赖,怎么能写出如此深情厚谊的词句?

……

探秘苏轼的情感世界

苏轼与王朝云

如此种种,这些美好的情感就像一粒粒珍珠串联在苏轼的生命之中,更增添了苏轼的人格魅力。纵使岁月流逝,生活变迁,苏轼对家人、爱人、兄弟等人的情感依然不会消退,反而随着时光的推移,思念之情历时愈久而愈深、愈浓。如今的人们通过阅读苏轼的这些诗词,依旧可以从中感受到浓浓的情感以及闪烁的人性光芒。

【第二部分】忠君爱国 至死不悔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理想追求。它是对自己国家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苏轼的家国情怀很突出,并且一直秉持,至死不悔。

苏轼之所以有如此牢固的家国情怀,这和他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年少时的苏轼,除了和父亲苏洵一起学习,其母亲程夫人还要教他读书。相传,程夫人凡是讲到古今成败兴亡之事,总是要苏轼说出其要害之处。有一次程夫人读东汉史读到了《范滂传》,为这位年轻忠臣宁死不屈,英年早逝而叹息、感慨时。听讲的苏轼居然向母亲说,我如果成为像范滂一样的人,母亲会赞许吗?母亲回答:你如果能成为范滂,我难道不能成为范滂的母亲吗?于是苏轼立志要奋发进取、心怀天下、报效国家。

探秘苏轼的情感世界

从那以后,苏轼的学习更加刻苦,学习长进日益明显,成为西蜀远近闻名的青年才俊,就连当时的雅州官员雷简夫、成都高官张方平等都盛赞苏东坡及其父、弟的才华。特别是对苏东坡的评价更是高人一等!而苏东坡也的确不负重望,在初次出川与弟弟苏辙一起,金榜题名,之后又在几年后的制科考试中夺得三等(实为状元),三苏父子名震汴梁京师!“奋厉有当世志。”古代的有识之士都希望能为官实现自己的抱负,苏轼也是一样的,他忠君爱国,有着满腔的热血,希望能为民为国为君奉献自己的力量。可贵的是,在以后的岁月中,苏轼不管是当朝任职,还是外放当政,或者贬谪三州,他都始终不渝,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说到做到。

苏轼一生,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在官场沉浮中,他执著于“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虽然政治上一再遭受挫折,但他在历任地方官吏时,非常关心人民疾苦,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百姓办了一件又一件好事。

探秘苏轼的情感世界

苏轼曾在东坡书院传播中原文化。

在徐州,黄河决堤,面对汹涌而至的滔滔洪水,他亲自上堤指挥,过家门而不入,奋战七十余日抢修防洪大堤,使徐州黎民免受洪灾之害。苏轼调离徐州时,百姓依依不舍,揽辔送行。在杭州,他疏浚西湖,修筑苏堤;在广东惠州,他引泉入城,供百姓饮用。此外,各地的东坡井、东坡书院,惠州的东坡孤儿院,海南的东坡医疗所……如此种种,都是苏轼为民为国为君创下的实绩。

晚年时期,苏轼已是花甲之龄,却被贬谪到儋州,一个与中原文明几乎隔绝的蛮荒之地。苏轼却依然深深地爱着这片 “蛮荒之地”,深爱着在此居住的黎民亲友,并尽可能把个人的心血浇铸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他介绍先进的农耕方法,破除迷信,开凿井泉,散发药剂,提倡民族平等观念……高唱“余生欲老海南村”《澄迈驿通潮阁》,在最后北还时甚至写出了“九死南荒吾不恨”的不朽名句。在这个中原文化波及不深的地方,苏轼创办乡学,亲自为当地学子授课,向朝廷大力推荐优秀人才,这些为当时还处于“文化沙漠”的海南带来了人文的气息,更为海南在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功不可没。

可以说,苏轼虽然很长一段时间处境艰难,政治前途暗淡,但在职位上始终坚持“在其位,谋其政”,始终坚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在他身上,始终有刚健有为、生生不息的主体精神在闪烁着光芒,而其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迹,为后世的文人士子所景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