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5金鸿债违约

  金鸿控股公告称,15金鸿债应于2018年8月27日回售,需要支付已登记回售债券的本金和利息(合称回售款),以及未登记回售债券的利息待回售金额为4.14亿元(含利息),但公司未于8月23日将“15金鸿债”未登记回售债券付息资金划付至中央结算深圳分公司,发生利息违约。

  

  目前,金鸿控股正在与登记回售的债券持有人积极协商争取达成展期协议,回售款的兑付将根据协商的进展另行安排。

  日前,因金鸿控股出现流动性问题,联合评级在3天内将金鸿控股主体长期信用等级及其发行的“15金鸿债”债项信用等级由AA下调至A,并将其展望调整为负面。

  值得注意的是,金鸿控股正处多事之秋,不仅债股遭双杀、收购告吹、员工持股计划被动减持,更面临着大量债务集中到期的危机。

  之前,15金鸿债卷入国储能源离岸美元债违约风波,遭遇二级市场债股双杀。尽管公司紧急声明与国储能源不存在任何股权关系,陈义和先生亦不持有国储能源股份,但投资者并不买账。

  值得注意的是,前四大股东所持股权几乎悉数质押。控股股东新能国际所持公司21.50%股权全被质押,而陈义和持有新能国际90%股权,目前这些股权已触及平仓线。

  

  股债双杀余音未了,因受到公司股价下跌影响跌破了信托计划止损线,而公司控股股东新能国际未能及时补仓,云南信托已对信托财产执行强制减持操作,8月10日,员工持股计划所有股票被动减持。

  另外金鸿控股拟42亿元收购亚洲天然气的计划此前也宣告终止。

  2

  债务集中到期,偿债压力巨大

  截止最新,金鸿控股存续债券2只,余额16亿元。其中15金鸿债8亿债券在今年面临回售。

  

  总资产129.77亿元,总负债82.57亿元,资产负债率63.64%。其中流动负债42.37亿元,非流动性负债40.19亿元。

  金鸿控股面临着巨大的偿债压力。

  截止2018年1季度,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4.31亿元,短期借款19.96亿元,公司年内需偿还银行借款约为24.27亿元。

  而目前账面上仅有4.24亿元(包括因冻结等受限资金2.15亿元)。1季度回流经营现金2.62亿元,金鸿控股手中可用现金也仅有6.86亿元,其中还包括冻结资金2.15亿元,净可用资金4.71亿元。

  

  另外加上15金鸿债8亿资金回售风险,年内需偿还资金额高达32.27亿元,仅仅4.7亿的现金,犹如螳臂当车,难以抵挡年内到期债务洪流。

  而从流动负债角度来说,面对42.37亿元的流动负债,6亿多可动用资金对于金鸿控股则显得更苍白无力。金鸿控股流动资产19.33亿元,就算全部变现都不足以挡债,而这19.33亿元的流动资产中,应收账款和其他流动资产占了大半,约为14亿元,而两者均存在一定的变现风险。

  

  除了自身债务压力,金鸿控股还面临着不小的外部担保风险。截至2017年,公司对子公司担保余额为38.80亿元,占公司净资产的94.12%。

  与此同时,金鸿控股这两年的盈利能力却不尽人意。

  尽管2017年37亿营收相比前两年25亿左右的水平,可谓上了一个台阶。但2015-2017年三年归母净利却持续下滑,分别为2.41亿元、1.81亿元、1.7亿元,同比下降22.73%、24.66%、6.05%。

  

  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在近几年,金鸿控股一直伴随着收购动作。金鸿控股大肆扩张,并购活动频繁,其相继收购了宽城博瑞67%股权、苏州天泓80%股权、正实同创49%股权等,耗资近10亿。并且金鸿控股还在持续扩张,仅2017年1年,新增纳入合并报表范围的子公司多达11家。今年7月份,金鸿控股还高调宣布进军氢能领域,与中国华能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立张家口鸿华清洁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出资700万占股70%。

  资产一直在扩大,从上市之初的48亿元增长至如今的129亿元。而伴随着收购资产和业务的增多,却没有带来更多的利润,净利润反而是逐年下滑的。

  纵观2017年年报小债发现,金鸿控股收购的5家公司中,有4家公司2017年业绩未达标。其中耗资最多的正实同创表现最为惨烈,颗粒无收的金鸿控股选择向法院起诉。另外,小债获悉,就连公司近三年通过定增及发债募资24.89亿元投入的4个项目也均未达到预期。真金白银投进去,业绩却凄凄惨惨戚戚,面对巨额增长的债务,金鸿控股的资金链命悬一线。

  公司经营的恶化往往祸不单行,诸如包括金鸿控股在内发生过债券违约的上市公司,往往面临高比例股权质押、诉讼及债务缠身、债股暴跌等多重困境,这些企业往往还是资本市场一掷千金的买家,不断的并购掏空了公司的基石资金和资产。最后只能陷入资金链拉锯战,流动性吃紧的苦日子里,倘若再等不到融资,便只能陷入债务危机死循环。

  3

  陈义和石油王国背后:人脉、股权关系错综复杂

  上文提到的国储能源离岸美元债和15金鸿债违约,也让石油富商陈义和浮出水面。

  金鸿控股董事长陈义和是内蒙古人。金鸿控股位于东北吉林省,金鸿控股主营的天然气,也是陈义和布局的石油业务的外延,其在2013年通过借壳领先科技实现登陆A股。值得注意的是,国储能源离岸债爆雷后,金鸿控股变更工商信息,陈义和便不再担任金鸿控股股东。

  陈义和原为政府官员,从83年到99年就职于包头市政府,2000年起任中石油公司中油管道建工集团副局长,后任中油金鸿天然气输送有限公司董事长,新能国际投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中油金鸿能源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现更名为金鸿控股),中国国储能源化工集团股份公司董事长。

  在陈义和控股的企业中,国储能源的身份最为神秘。在2016年之前,国储能源在公开场合和债券报告中以国企自居,股东涵盖中石油、北京市商务委员会和中国经济联络中心、中国海外控股集团。而到了2017年前后,其“国企”身份变得模糊,对外也不再宣传自身国企身份了。

  据官网14年发布的介绍,中国经济联络中心成立于1993年,与我国政府部门以及一些外国政府、政党、组织和驻华使馆开展业务合作,也就是说是类似于政府机构的外包公司,表面上来看并不是国企。而在16年之前,国储能源又以国企自居,背后股权关系是否隐匿,尚不得而知,其背景则显得愈发扑朔迷离。

  目前,按Wind信息所显示的,国储能源目前实控人为中国经济联络中心。而另一股东中油三环再向上穿透则是上海国储能源,上海国储能源为国储能源子公司。如此循环关系,无法进一步查证源头。

  

  值得一提的是,国储能源牵头成立的财团公司还曾大手笔买下李嘉诚香港中环中心。

  另外两个陈义和管理的公司中,国储汇金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是国储能源子公司,实控人可追溯至中国经济联络中心。

  另一个公司则是新能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其是由中石油原三产改制而来,与中石油已没有关联。不过,市场消息称新能国际接受了原三产人马和附带的人脉关系。

  

  数十年的从政经历为陈义和积累下了无数宝贵资源和人脉。陈义和还曾对外宣称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国能源协会副会长的身份。在中石油的工作经历也令其走上了石油天然气的业务方向。

  而陈义和与原中石油副总经理李新华私交甚密,而李新华因涉中石油严重贪腐案被撤职又开除党籍。据《证券市场周刊》报道,李新华还曾帮陈义和名下的的上市公司金鸿能源(已改名为金鸿控股)介绍生意。照此来看,陈义和很有可能是李新华时任下属,更为石油富商陈义和增添了几分神秘。

  另外,美兰机场也被曝违约了,不过是技术性违约,投资人被吓出一身冷汗。

  据媒体消息,海口美兰国际机场有限责任公司2017年度第二期超短期融资券(17美兰机场SCP002)本应于今日到期还本付息,但由于技术原因,目前资金仍在划转途中,而周六周日无法进行大额转账,预计周一上午将全部转至债权人账户,该券规模10亿,票面利率7.3%,期限270天。

  美兰机场是海南省重要的航空物流中转集散空港,是海南省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平台。2017年在我国通航机场中旅客吞吐量排名第11位。2017年资产526亿,总负债207亿元。

  美兰机场被普遍认为是海航系的一员。神秘的海航系总是引发无数遐想,就让我们静待周一的兑付情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