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9月1日,陈毅向中共中央写的《关于朱毛军的历史及其状况的报告》一文中曾这样写道:“红军的官兵夫薪饷吃穿一样,所以官兵不能有什么区别。群众及敌兵俘虏初次看见鼎鼎大名的四军军长那样芒鞋草履、十分褴褛莫不诧异,若不介绍,至多只能估量他是一个伙夫头,同时到现在伙夫头三字恰成了四军军长的诨号。”朱德的这种“伙夫头”形象,不仅在于他能和广大士兵一起生活,能与百姓打成一片,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同时也成为他一种潜在的“护身符”,使他两次脱险。“伙夫头”朱德的传奇经历

1929年元月初,蒋介石调集湘赣重兵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第三次大“会剿”。为打破敌人“会剿”,毛泽东于1月4日在宁冈柏路村主持召开了前委、特委、各县县委、团特委和红军第四、五军军委联席会议,决定采取“围魏救赵”的战术,由红四军主力出击赣南,迂回敌后,打击敌人;红五军和红四军三十二团留守井冈山。

1月14日,3600余名红四军健儿在毛泽东、朱德、陈毅的率领下,从茨坪出发,向赣南出击。当时正值严冬酷寒,加之前有敌军堵截,后有敌兵紧追,处境异常艰险。部队在风雪交加中翻山越岭,每天要走上百余里,有时米刚下锅,还没煮熟,又同敌人遭遇了。这时,朱德、伍若兰在房里听到枪声逼近军部,得知已被敌人包围,伍若兰要朱德马上突围,自己留下来掩护,朱德不肯扔下怀孕多月的妻子,正在争执之时,十几个敌人端着枪闯进了军部朱德的住房,伍若兰急中生智,趁敌人还未进门,马上夺过朱德手中的驳壳枪,并故意当着敌兵的面对朱德大声喝道:“这个时候你还站在这里干什么,还不去烧水给朱军长洗脸。”朱德镇定自若,马上点头说了个“是”,便抽身往外走,一个敌兵用枪拦着朱德,另一个军官模样的人也旋即夺下伍若兰手里的手枪,并指着朱德说:“他是你什么人’”“伙夫头”朱德的传奇经历

“伙夫头!”敌兵望着站在面前的朱德一身士兵穿着,又是满脸胡须,根本就不像个当大官的样子,便将注意力转向伍若兰:“朱德住在哪里?”伍若兰伸手一指:“后面那间房里。”敌兵为抢头功,急忙往后面房间冲去。

朱德突围后跑出军部,来到警卫排住所,火速端起机枪,率领警卫排跑向毛泽东住地,掩护毛泽东向后门突围,甩掉了敌人。虽经努力,伍若兰还是没有摆脱敌人的魔爪。1929年2月8日,伍若兰在赣州英勇就义,时年26岁。“伙夫头”朱德的传奇经历

伍若兰的壮烈牺牲是朱德终身的遗憾和隐痛。然而,若不是朱德的伙夫头相貌和装束作掩护,即使有伍若兰的机智和勇敢,朱德也难以化险为夷,逃脱虎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