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我们

15

大家不要大意的学习起来吧~~

(内容较多,今天是第三期哦)

胃炎致病原因不同选用药物也不同

根据胃炎的发病机制,药物的主要作用是抑制攻击因素和保护胃的防御结构或机制。目前常用的药物有以下几类:

一是抑制胃酸药,主要是减轻胃酸对胃的刺激。通常包括H2受体阻滞剂(如西咪替丁、法莫替丁、雷尼替丁等)和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等)。这类药主要用于胃酸过高引起的胃炎,其优点在于直接祛除刺激因子,减少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这类药使用不合理,会过度减少胃酸,影响胃的消化功能。

二是胃黏膜保护剂,它可以在胃表面形成一层保护层,减少攻击因子对胃的刺激。这种药的优点在于不直接减少胃酸,对胃的消化功能没有影响。此类药有的还同时兼具抗酸作用,如碱式碳酸铋;有的兼具辅助杀灭幽门螺杆菌的作用,如胶体铋剂。

三是促胃动力药,比如多潘力酮、莫沙比利等。一些慢性胃炎患者因为炎症的影响,胃蠕动功能受到了影响,此时可用促胃动力药。还有一些胃酸过多的患者,可以通过促胃动力来排出过多的胃酸。孟捷指出,使用能消除部分症状的碱性药物及解痉药物也能缓解胃炎症状。

根据临床经验,专家都认为,中药在胃病的治疗中效果是很好的。相关临床试验证实,中药可以控制慢性胃炎进展,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一是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慢性胃炎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容易受到各种致病因素如情志、饮食等的影响而出现病情反复,在治疗时应辨证论治,结合胃镜和病理分期分阶段治疗,做到方随证变,进一步发挥个体化治疗的优势。

二是特效药直接针对病理改变。研究发现,一些抗肿瘤的中药同时能够改善慢性胃炎的病理状态。丹参、三七对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有逆转治疗作用。

三是中医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强调整体调理,标本兼治,而充分发挥不同方剂和特效中药的互补性治疗作用,可以确保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甚至可以调整患者身体内环境,改善体质,截断及逆转胃癌前病变。

四是毒副作用小,可长期使用。慢性胃炎是慢性病,在临床无症状的阶段并不能证实胃黏膜的病理状态未进展,西医学没有成熟的针对相关病理改变的靶点药物,而中医药治疗可以部分逆转相关病理改变,且毒副作用小,适合长期治疗。

对于清除幽门螺杆菌的问题,专家介绍说,虽然目前幽门螺杆菌已被公认为慢性胃炎的重要病因,但对于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杀灭幽门螺杆菌目前还没有一致的意见。对于难以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以及对抗菌药极度不耐受的患者,不必急于反复进行该菌的根除。

多吃人参是有益无害的吗?

人参是一味名贵的中药。中医学认为,人参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等功效,被誉为“百补之王”。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吃人参。

(1)过敏体质的人不宜若服参后出现皮疹,则不可服用。有化脓性发炎时更不可服用。

(2)高血压患者慎用高血压患者属肝阳上亢者,服后易引起脑血管意外,但虚寒的高血压患者可用人参,不过用量宜少;当收缩压大于180毫米汞柱时,无论哪一型病者均不宜服用人参。

(3)感冒发热时一般不宜服用人参因发热时心悸剧烈,服用人参会提高血液循环,使心悸更甚而加重病情。

(4)有下列症状者忌用人参因突然气壅而得的喘证,因燥热引起的咽喉干燥,一时冲动引发的吐血、鼻衄等。

(5)湿热壅滞导致的水肿,服参后水肿更甚这是因为人参有抗利尿作用。另外,肾功能不全伴尿少者亦慎用。

(6)失眠、烦躁属实证者不宜服用人参否则睡眠更差。

(7)下列人群不宜服用人参凡气盛、身热、脉滑实有力、大小便不通而实热者均不宜服用人参。

(8)炊具也讲究 无论是煎服还是炖服,忌用五金炊具。

(9)吃人参时不宜喝茶、吃萝卜因为这两种食物都有行气的作用,而人参大补元气,进补后又把它的作用排除,等于白吃。

(10)人参忌与葡萄同吃葡萄中含有鞣酸,极易与人参中的蛋白质结合生成沉淀,影响吸收而降低药效。

疼痛需根据病情合理使用药物

疼痛,需根据病情合理使用药物,才能达到既止痛又减少不良反应的目的。

(1)急性疼痛

对于创伤、骨折、内脏绞痛等急性疼痛可一次性使用哌替啶,而长期的癌性疼痛宜使用吗啡等麻醉性镇痛药。

(2)一般疼痛

对于一般疼痛如风湿性关节痛、头痛、牙痛等,可以口服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双氯芬酸等,但要注意胃肠道副作用,尤其是长期、大剂量服用的情况。如阿司匹林用于镇痛所需的剂量较高,一般止痛治疗不宜超过5日。另外,由于非甾体类药物长期使用有增加出血的风险,因此患有出血性疾病、消化性溃疡的患者均禁止使用;胃肠道反应比较严重或者是吞咽困难的患者,也可以选用止痛药的肛门用栓剂,并且起效也比较快。

(3)局部疼痛

对于局部疼痛可尽量选用外用止痛药,国内外多个治疗指南中也明确指出,外用止痛药在颈肩腰背痛、急性扭伤拉伤、手和膝等骨关节炎治疗中是第一选择,如双氯芬酸乳膏、跌打镇痛膏等等。

小心:疫苗误区影响孩子一生

误区一:通过疾病就能获得免疫力,比打疫苗效果好。

这个误区有个十分危险的前提——疾病能完全康复。通过感染疾病获得的免疫力,可能付出高昂代价。除了病痛和经济负担,感染疾病还可能留下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例如,风疹可能导致身体缺陷;乙肝病毒感染后可能走向“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而接种疫苗产生的免疫效果,不会有这样的风险,更加安全。

误区二:接种疫苗就能100%不生病。

疫苗虽可让大多数人不被感染,但保护率并不能达到100%。一些人由于免疫系统应答能力低下,可能导致接种后免疫失败。疫苗只能对特定病原体进行预防,流感疫苗等一般只对当年流行的病毒株有效。因此,接种疫苗并非一劳永逸。

误区三:接种疫苗会影响儿童自身免疫力。

美国费城儿童医院疫苗教育中心曾做过研究,结果表明:从出生起,正常婴儿的免疫系统足以应对疫苗的挑战,并产生免疫力。总体而言,疫苗不会削弱正常婴儿的免疫系统,还会增强其防范严重疾病的能力。

误区四:自费疫苗没有必要接种。

免费疫苗(第一类疫苗)属于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要求必须接种。自费疫苗(第二类疫苗)是前者的有效补充,可预防常见病。如果儿童抵抗力较低,没有接种疫苗的禁忌证,经济条件允许,可根据具体情况,在知情、自愿、自费、按需、科学的原则下选择自费疫苗。

错误五:疫苗有不为人知的副作用。

疫苗安全性高,益处远大于风险。接种后大多数反应,如胳膊酸痛或轻度发热,通常都是轻微和暂时的。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极为罕见,并且会得到有关部门细致地监测和调查。为保证安全,家长要带孩子到有资质的正规接种点,如实告诉医生儿童及家庭成员过敏史、近期健康状况等。接种疫苗后应停留观察30分钟,确认无异常反应再离开。

常用的中成药剂型有哪些?

中成药分内服和外用两种。

内服中成药的常用剂型为丸剂、散剂、颗粒剂、片剂、胶囊剂等,主要适用于脏腑气血异常所导致的各种疾患。内服中成药一般在中药材的毒副作用方面要求比较严格。

外用中成药常用的剂型有膏贴剂、搽剂、栓剂、滴鼻剂、滴眼剂、气雾剂等,主要适用于疮疡、外伤、皮肤及五官科的多种疾患。外用中成药中相当数量有不同程度的毒性,使用时应慎重,以防中毒。

(1)片剂分浸膏片、半浸膏片和全粉片等,是常用的现代剂型之一。片剂体积小,用量准确,易崩解生效快,且具有生产效率高、成本低、服用及储运方便的优点。片剂适用于各种疾病。

(2)丸剂丸剂是中成药最古老的剂型之一,有蜜丸、水蜜丸、水丸、糊丸、浓缩丸、微丸等类型。滋补类药物、小儿用药、贵重及含易挥发性成分的药物常制成蜜丸,多用于治疗慢性病和虚弱性疾病,如六味地黄丸、人参鹿茸丸等。

(3)散剂分内服散剂和外用散剂,也是我国古老剂型之一。散剂治疗范围广,服用后分散快,奏效迅速,且具有制作方便、携带方便、节省药材等优点。有效成分不溶或难溶于水,或不耐高温,或剧毒不易掌握用量,或者贵重细料药物适宜于制成散剂。如银翘散、活血止痛散。

(4)膏剂有内服和外用两种。内服膏剂具有吸收快、浓度高、体积小、便于保存、可备较长时间服用的特点,一般多为补益剂,如阿胶补血膏。外用膏剂有两种,一种是膏药,亦称薄贴,一般用于风湿痛及跌打损伤等,如伤湿止痛膏;另一种外用膏剂是软膏,如马应龙麝香痔疮膏。

(5)丹剂大多含水银成分,常用以配制丸散供外用,具有消肿生肌、消炎解毒的作用。如红升丹、白降丹等。

(6)合剂单剂量包装的合剂又称口服液。合剂既能保持汤剂的特点,又能避免汤剂临时煎煮的麻烦,便于携带、储存和服用。口服液的浓度更高,常加入矫味剂,因此用量小、口感好、作用快、质量稳定、携带方便以及容易保存。

什么是非处方药?

非处方药是指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公布的,不需要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消费者可以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因此,非处方药又称为柜台发售药品(Over the counter drug),简称OTC。其特点是安全、有效、方便、质量稳定。

非处方药主要包括感冒药、止咳药、镇痛药、助消化药、抗胃酸药、维生素类、驱虫药、滋补药、通便药、外用药、避孕药、护肤药等。被列入非处方药的药物,一般都经过较长时间的全面考察,具有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使用方便、便于贮存等优点。

从严格意义上讲,某种药物被批准为非处方药,只是获得了非处方药的身份,经法规许可放宽其出售和使用的自由度。事实上,许多药物既有处方药身份,又有非处方药身份。非处方药制定实施后,每隔3~5年进行一次再评价,推陈出新,优胜劣汰,确保OT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什么是处方药?

处方药

为了保证用药安全,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需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处方药是医生为患者在临床上用药的主体。所以开此类药的医生必须有医师的职业资质,而患者须在医生的监护指导下购买、使用。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将药理作用大、治疗较重病症、容易产生不良反应的各类药品规定为处方药,患者只能在医生的指导下方可使用。处方药大多属于以下几种情况。

(1)上市的新药 对其活性或副作用还要进一步观察。

(2)可产生依赖性的某些药物 例如吗啡类镇痛药及某些催眠安定药物等。

(3)药物本身毒性较大 例如抗癌药物等。

(4)用于治疗某些疾病所需的特殊药品 如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须经医师确诊后开出处方并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此外,处方药只准在专业性医药报刊进行广告宣传,不准在大众传播媒介进行广告宣传。

如何识别变质药品?

药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疗效,甚至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无论是从医院取来或自药店购买的,均应注意药品的质量,并进行必要的检查。对药品质量的内在的全面的检查只能在药检部门进行,个人能做的只是一些外观检查,简要的检查方法如下。

(1)片剂普通片(不包括糖衣或薄膜衣)重量应均匀、表面无斑点、无碎片、无受潮膨胀、无粘连、无裂缝。各种药片均不应变色,如去痛片、维生素C变黄;阿司匹林有刺鼻的醋酸气味或细针状结晶等均为变质药。

(2)胶囊剂(胶丸)装粉剂的硬胶囊应无受潮粘连、无破碎等现象;软胶囊多装油性或其他液体药,应无破裂漏药、无粘连、无混合异味。如维生素A丸、维生素E丸等,如闻到异臭或丸内浑浊均为变质现象。

(3)颗粒剂(冲剂)、散剂 应干燥、松散,颗粒应均匀,应无受潮结块,无异臭、色点、虫蛀及发霉现象。

(4)溶液及糖浆剂应澄清透明,应无浑浊、沉淀、分层、蒸发及异臭,无絮状物、无变色。此类药易受细菌的污染,如有絮状物、浑浊、发酵、异味均为变质。

(5)软膏、乳膏(霜剂)、栓剂应无融化、分层、硬结、渗油、变色,无颗粒析出,无霉败及臭气。栓剂应无融化、软化、变形、断裂、异味等现象。

(6)注射剂水溶液的小针,首先检查标签是否清楚,药瓶有无裂口,封口有无漏液,内装液有无沉淀、浑浊、异物或有结晶析出,无颜色变化。大瓶装葡萄糖注射液等除按上述检查外,另外要检查瓶口封盖是否严密,不许松动,翻转检查应不漏气、不漏液。对于粉针剂,注意应是干燥、松散的粉剂或结晶性粉剂多为白色,应无色点、异物、粘瓶、结块、脱屑、风化及变色现象,并检查瓶口是否严密,不得松动。

来源: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局

版式:李宏

策划:安徽长江法治文化研究所

统筹:安徽省法宣办

审核:夏有强  缪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