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虽然没有空调,但同样可以让房间和有空调房一样凉爽。

考古学家研究发现,早在周代就有贮存冰块的冰窖了,当时甚至还有用青铜制造的冰鉴(相当于现在的“冰箱”)。把冰块放入冰鉴,既可以为食物保鲜,又能释放凉气。

先秦时,一些贵族家中都建有“窟室”(地下室),这是当时贵族们在炎炎夏日的避暑胜地。后世人在家中客厅内挖一口深井,井盖上有无数的通风孔,夏天的时候,冷气就会从孔中冒出。当然,这种井还能冷藏瓜果肉蔬。现在的一些明清民宅中,还能看到这种古代的“空调井”。

比如,唐代有一宫殿名曰“含凉殿”,据说这座殿依水而建,殿内用水来转动风扇,自然就有了冷气,和现在的空调扇是一个原理。

民间也有这种类似的做法。刘禹锡在《刘驸马水亭避暑》中描写:“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酒,水晶帘莹更通风。”可是,在这样的专供乘凉的水亭中,即可避暑,又可赏景。

《宋史》中记载:“五月大燠,草木枯槁,百泉皆竭。”这是一场高温导致的“热灾”。宋朝人一到三伏的夏日,就开始摆摊卖冷饮了,比如“生淹水木瓜”“雪泡豆儿水”“荔枝膏”……可惜,这些冷饮的配方失传了,现在只能望梅止渴了。

明清以来,坊间流行吃莲子汤。莲子性味甘平,和吃苦瓜一样,具有消暑的作用。而有些地方在三伏天时,喝凉茶、凉汤,吃凉粉来消暑过夏。

总之,没有空调的古人,想出了各种办法来消夏纳凉。而这些纳凉之法,总有几分让人有心旷神怡的凉快感,如果能懂得“凉由心生”的道理,达到“心静自然凉”,暑气自然也就消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