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春城讯每每提起云南装裱界,不少老昆明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以最传统的手工装裱方式存活至今,并依旧欣欣向荣的百年老店——文古堂。穿过车水马龙的华山西路,文古堂就静静地坐落在枝叶繁茂的路边小店。

文古堂,始建于清代同治年间(1872年),至今已有146年的历史了,是百年正义路商圈周围最为有名的装裱老店之一。今天掌上春城记者要向大家介绍的这位代言人就是文古堂第4代传人覃永林。“我的妈妈和姨妈两姐妹是第三代传人,我白天跟母亲学裱画,晚上听母亲讲家族装裱史的故事。耳濡目染下,主动扛起了传承祖业的重担。”覃永林告诉我们,在母亲的严格教育下, 15岁时他就能独自地完成所有装裱、修复工作。

覃永林边说边走到裱画台前,动手为一幅字画裱画心。裱画台用生漆漆成朱红色,光光整整地可以照出人影。一侧的工具台上,摆放有糨糊钵、裱画刷、马蹄刀、剪刀、针钻、砑石、线带等工具。

覃永林说别看只是一副小小的字画,完成全部工序至少需要一周的时间。只见他先是配了一张和画心等大的宣纸,将其打湿并用特制的面浆刷在画心背面,随后上墙定型。之后待宣纸把水分完全吸收后,把画心伸展来开,再次在其背后打湿,刷上面浆上墙。差不多过了两天,把字画和底料从墙上撬起,沿边裁料整齐,并用衬纸将字画与底料粘贴在一起,装饰边条后形成初样,背面依旧贴“宣纸”,继续上墙吹干。一个星期后,取下初样,再进行精裁、贴“宣纸”增加厚度,并且做防霉防蛀处理。“这时,该装画框的装画框,该用轴头的就用轴头“包装”,在裱画的上端,细木杆为天杆,下端粗一点的木杆为地杆,加固完毕后就形成了手卷,平时不看画,就可“打包”成棍装,需要看时,则轻轻铺张开来,非常方便。”覃永林说。

从事装裱工艺30多年来,覃永林装裱了上万幅书画,不仅有徐悲鸿、齐白石、郑板桥等名家作品,甚至装裱过圣旨。凭借精湛的手艺,文古堂的订单最多时一周能有4-5单。即使订单再多,覃永林也从未马虎怠慢过,“无论客人拿来的是什么样的字画,我都会尽心尽力装裱,不能做不好,因为我代表的老字号的品质,老字号的精神”。

不少人劝文古堂采用裱画机装裱,但覃永林果断拒绝了,“经过机器装裱后,字画再也不能揭裱,若干年后只能变成一张废纸。传统手工艺则不然,历经细心清洗、揭心、补缺、全色等17道工序后,可以保存至上百年。” 覃永林常说,文古堂的招牌是100多年来祖辈奋斗而来的,“我们不希望若干年后被人辱骂。”也许这就是文古堂一百年来坚持的初衷吧!

2008年8月,覃永林向五华区文化馆呈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书。2011年,文古堂名列云南省商务厅公示首批认定的25家“云南老字号”队伍中。忙碌之余,覃永林还积极地培养传承人,但坚持下来的人总是寥寥无几。虽然传承之路依旧任重而道远,但覃永林的眼睛里依旧有当年的光芒,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继承文古堂的装裱事业,将自家老字号的招牌继续传承下去。

掌上春城记者:张迪

责编:孙娜娜 一审:周晓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