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没有言语只是一副静默的画幅,却能用细腻入微的线条勾勒,用生动浓郁的色彩晕染,把雪域高原藏民族流传千年的神话故事、英雄传说、藏传佛教的显密理论等跃然于一张有限尺度的画布之上,唐卡画师用手绘制的是万象,讲述的是故事,创造的是艺术,对他们而言,这也是一场深刻的修行。

不计光阴似箭,孕育你的诞生

图为唐卡《六胜二严》,主佛为释迦牟尼。摄影:泽仁措姆

当我们欣赏一副精美绝伦的唐卡,不难想象这种审美造诣高超的古老艺术,不止精神性存续可以长达千年,其物质性生产过程也是精密严谨,环环相扣。

画布的制作

清晨,袅袅炊烟卷裹着清凉稀薄的空气,从近处的河流向远处的山丘渐进飘散。小院深处厨房里,几张四方的藏式小桌有序连接,环绕着中心位置的火炉。桌上几碗混合着酥油、奶渣压实的糌粑面准备着去唤醒人们的味蕾。墙边整齐排列的光洁如纸、细腻如稠的白布画框,那是画师们亲手制作的唐卡画布。

不计光阴似箭,孕育你的诞生

图为制作好的唐卡画布。摄影:泽仁措姆

画布的制作,是整个唐卡绘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棉布、麻布、棉麻混纺是常见的几种画布材料。过去绘制唐卡的布料均为手工编织,质地粗糙。最为优质的唐卡画布是织工细密的纯白府绸或者棉布。对于画师们来说,制作画布的整个流程已经是心手相印的事,可每一次的具体实践仍然会缓慢入微地进行。剪裁、绷布、刷胶、打磨……这些人神情柔和,沉浸在自己的劳动中怡然自得。

不计光阴似箭,孕育你的诞生

图为唐卡画师们简单的早茶时间。 摄影:布布

简单的早茶时间,画师们交流着绘制唐卡的经验,讲述着先者们对于生命、时空和宇宙的认知。切片的神话故事、英雄传记等,在老一辈画师的描述中升华成一幅幅画面感极强的影像浮现在眼前。初入师门的学徒和旁边的听众,愈是屏气凝神便愈是被沉甸甸地儒染感动。席间,画师们还会相互推荐省城购买材料的商铺,以便日后建立长期的材料来源。间或也会相互打趣,成串的笑语穿透被朝阳温烤的玻璃窗,回声悠远。

用完早餐,画师们将成卷的布料在院落里展开,根据唐卡画面尺寸的需要开始剪裁布料。通常情况下,一轮创作开始前,画师们会花上几天的时间用来制作画布。井字形的木框是自制的画框,裁剪好的画布用水润湿后缝合在四根细木条(亦或竹条,铁丝)上,再用麻绳绷在井字形的木框上,画布与木框需要保留3到5厘米的距离。

不计光阴似箭,孕育你的诞生

图为画师制作画布涂胶的过程。摄影:布布

绷好画布,便要用软刷刷第一层淡胶水,将细密的布眼一一堵上,然后放置于阴凉的地方风干。待干透,才能开始上第二层胶,较之于第一层浓稠,是白垩土和优质骨胶混合而成,也有一些地方会采用木匠粘木头用的的固体胶,将其置于火上溶化,涂抹在画布上晒干,然后再涂上和水搅拌均匀的石膏粉。一些画师为了将其涂抹更加均匀,会先用手涂抹,再用手刷。首先用小碗乘小半碗胶,倒在画布的一端,然后沿着同一个方向纵向用手推移,过程必须兼顾到整块画布的每一处,包括边缝。画布的两面都需要上胶,均衡,匀称是这一步骤里要遵循的原则。最后用贝壳或圆石头反复打磨,贝壳或石头一定是经过清洗格外干净的,否则会在画布上留下印记,导致整张画布作废。这样的工序要重复至少三遍以上,最后一遍是把陶瓷小碗扣在画布上打磨。奇妙的是,几乎没有一张画布会出现被磨破的现象。每将画布湿磨一次,都要把麻绳绷紧一次直至画布光滑如纸,细腻如稠。画师便可以在这张画布上创作唐卡了。

不计光阴似箭,孕育你的诞生

图为画师制作画布打磨的过程。右图由青海画师李秀加提供,左图摄影:布布

河谷深处的山间,山丘近旁的草原,零星点缀着被黄土围墙裹在里面的小院落,踏足前往,也许你叩开的那一扇门后就是一处宁静而忙碌的唐卡画院,在这里,一门鲜活的古老艺术正被虔诚地世代承袭着。(中国西藏网 实习记者/泽仁措姆)

不计光阴似箭,孕育你的诞生

图为距离昌都市区一小时车程的乡间画院。摄影:布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