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我市强化文旅融合,守正创新,加快“博物馆之都”建设,把散落在河洛大地上的博物馆穿成展现河洛文明的精美“项链”,让河洛大地的一座座博物馆“活”起来。

市文物局局长余杰介绍,从1958年我市首家博物馆——洛阳博物馆成立至今,全市目前已拥有各类博物馆69家,形成了主体多元、特色鲜明、富有活力、互为补充的博物馆展示体系,“博物馆之都”建设初具规模。

我市博物馆总数和三级以上博物馆数量均居全省第一。69家博物馆中,三级以上博物馆达11家。国家一级博物馆1家,为洛阳博物馆;国家二级博物馆6家,分别为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千唐志斋博物馆、洛阳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洛阳民俗博物馆、洛阳匾额博物馆、洛阳龙门博物馆;国家三级博物馆4家,分别为偃师商城博物馆、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新安县博物馆、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

2017年,全市各类博物馆共接待游客817万人次;2018年,全市各类博物馆共接待游客840万人次;今年牡丹文化节期间,全市各博物馆共接待游客近90万人次。

目前,我市博物馆基础建设步伐加快。近期开放和正在筹划建设的博物馆有:洛阳契约文书博物馆、《新洛阳报》旧址纪念馆暨洛阳新闻博物馆已建成开放;国家“十三五”重大文化建设工程、总投资6.3亿元的二里头遗址博物馆主体结构已经全部完成,计划今年10月正式开馆;隋唐大运河遗址博物馆概念性设计方案已完成招标;曹休墓博物馆、考古博物苑建设持续推进;牡丹博物馆、体育博物馆、自然博物馆、邮票博物馆等行业博物馆积极开展前期建设;孟津、伊川、嵩县等县域博物馆建设取得新进展。(洛阳晚报记者 常书香 通讯员 李文初 胡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