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出行领域因其刚需和高频的特点吸引了各路玩家入场,共享单车血战未休,网约车又在美团和高德的“搅局”下硝烟再起,而日前Apple Pay支持北京和上海交通卡的消息,则让移动支付在公共出行领域的竞争格局再生变数。

NFC或为乘车码的颠覆者

作为高频的移动支付入口,公共出行早已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大小支付机构们已经开始在公共出行领域跑马圈地。相比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姗姗来迟的Apple Pay的反应看起来有些后知后觉。不过,Apple Pay所倚仗的NFC技术,却或多或少的引起了同行的警惕。

早在Apple Pay支持交通卡之前,NFC作为移动支付技术的流派之一,被认为是“乘车码”潜在的颠覆者。可棘手的是,对于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来说,即使知道NFC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却很难找到有效的应对之策。因为推广NFC功能,除了要面对巨大的技术障碍,还有对其目标利益的巨大冲击。

从用户体验来看,NFC技术更加便捷好用,使用体验比扫码好得多。但从企业的角度来说,NFC技术无法带给他们想要的用户数据和增值服务。从这些数据的数量和特征上来看,其对支付宝和微信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按照马化腾的说法,“乘车码所覆盖的公共交通系统,是下一个高频高黏度低额度的交易场景。”

至于“公共交通系统”的市场规模,我们可以从交通运输部的相关数据一窥究竟。从相关数据来看,每天约有2.5亿人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出行,全国公共交通年完成客运量超过900亿人次。以上海地铁为例,目前日均客运量高达1000万人次。如此巨大的人流量,再加上高频和小额度的天然优势,无论是支付宝还是Apple Pay,都无法拒绝这样的生长沃土。

用户体验与企业利益的冲突

从Apple Pay的使用说明来看,Apple Pay选择了用户体验更好的NFC技术,放弃了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所用的“乘车码”。在Apple Pay的功能中,当用户使用苹果手机“刷卡”进站时,无需唤醒手机应用,更无需输入密码,直接将手机靠近闸机就可以秒闪通过。从技术上来看,NFC 功能是在手机里模拟出一张甚至多张公交卡,公交卡发卡机构称之为“空中发卡”。

可是,NFC技术下用户不用打开App就能直接刷机进站,App点击率变小甚至趋于零点击,无疑对现在高频使用的微信、支付宝等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这在很大程度上有悖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布局公共出行领域的初衷。所以,微信、支付宝在NFC技术的迟疑和暧昧的态度就很容易理解了。

此外,从NFC本身来看,来自技术的挑战也是微信、支付宝要面对的难题。NFC需要软硬两方面的支持,如果缺乏硬件支持,微信、支付宝单方面开通NFC功能意义不大。在硬件方面,手机(或者手环、智能手表)不仅需要配置NFC模块读取数据,还要植入相应的芯片来存储数据,这些权限往往掌握在手机厂商手中。姑且不论手机厂商是否愿意向支付宝开放这一权限,即使手机厂商愿意开放,支付宝又是否甘心为他人做嫁衣呢?

况且,目前从苹果手机的案例看,iPhone的NFC只向Apple Pay开放。

来自用户的“审判”

介于Apple在手机行业里的江湖地位,它的一举一动都会牵动媒体和消费者的眼球。此次Apple Pay的入场,很多人开始暗暗为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担忧。不过从历史上看,Apple Pay针对中国市场的几次出手,都没有对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带来实质性的“伤害”,苹果作为一家手机厂商,可能这一次入局公共出行领域,对于移动支付的市场格局依然“无伤大雅”。

此外,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最早在公共出行领域布局的支付产品好像不是支付宝也不是微信支付,而是一个在支付行业籍籍无名的产品——小米支付。遗憾的是,尽管小米供公司成功“预测”到了这个风口,但它并没有“飞起来”,而从其他手机的追赶速度上来看,小米的先发优势似乎也不太明显了。移动支付在公共交通领域受到重视,还是得益于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对“乘车码”的大力推广。

所以,至少从目前来看,率先出手的小米支付没能引领潮流,跟风而来的Apple Pay颠覆一切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包括iPhone在内,目前没有任何一家手机厂商可以对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整体市场构成威胁,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移动支付的市场上,去颠覆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恐怕也不是手机厂商们的初衷。

然而,目前拥有自家支付产品的手机厂商并不止小米和iPhone,包括三星、华为在内的一众手机厂商也都已经推出了自家的支付产品,并将NFC功能作为产品标配。如前所述,NFC需要软硬两方面的支持,在开发NFC功能上手机厂商更占优势。

毕竟,用二维码代替NFC刷地铁和公交,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使用体验上都是一种“倒退”。NFC作为乘车码的潜在颠覆者,代替乘车码可能只是时间问题。尤其是“刷卡”还是一种高频的使用场景,用户完全可能出于便捷的考虑从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转投小米、华为或者苹果等手机厂商。

届时,这场基于支付巨头自身利益的“倒退”或者妥协,将面临来自用户的“末日审判”,而由微信和支付宝精心培育出来的市场,可能也会被一众手机厂商瓜分蚕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