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Dartmouth提出“人工智能”这一概念,在随后的60多年中,人工智能如同“变异病毒”一般,肆意地“感染”着每个行业。1957年罗森布拉特发明感知机,1960年GPS系统概念出现再到“符号学习”、算法的出现、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智能机器人甚至到现在的未来智能餐厅,人工智能就如同“工业革命”一般,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人工智能是一块如同“万年钟”般的大蛋糕,但是就目前发展形势来说,想要怎么切下这块蛋糕?从哪里切?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想要从人工智能这一行业下手,首先我们要彻底了解人工智能。什么是人工智能?

官方解释: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从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可以设想,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将会是人类智慧的“容器”。从狭义上说,人工智能就是人类部分智慧的外部科技表现,虽然它可以像人类那样思考,也可能超过人的智慧。但是我始终相信“唯智力不可被科技代替”!

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1. 交通:车牌识别、智能导航、测速感应、无人驾驶等

2. 生活:人脸识别、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智能机器人管家、无人超市等

3. 餐饮:智能货柜、智能收银、智能点餐系统、智能厨师等

4. 医疗:手术模拟系统等

大数据时代下,人工智能应用无处不在,但怎样在智能普及的时代寻求创新,个人观点:格局观很重要。我们要做的不是对智能产品的应用和宣传,首先绝大多数人没有运营资金,那么在本金不够的情况下,我们就要另辟蹊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淘宝赚钱的地方不是商户入驻费,也不全是广告费,而是它自身就是一个大型数据库,甚至是大型资金链!淘宝掌握着几亿人的消费水平习惯,通过对消费者消费能力、爱好的分析,对其推荐非刚需商品,我敢说大多数人都买过推荐商品,这就使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在满足刚需的同时,增加用户的需求。由此可见,有时候产品的“外包装”并不是产品的本质,就像方便面的外包装永远有句话“图片仅供参考”。

想要吃人工智能这块大蛋糕,宏观上分析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所以必须另辟蹊径。当今人工智能依然面临着很多挑战,比如视觉性的增强,方言、口语的识别,语意的理解能力等等。想要超前,就不能被产品的“外包装”所迷惑,前卫的格局观、审时度势的分析能力,甚至要具有强大的野心和执行力,这样才能在这个“人工智能”的时代,切下自己的那一块蛋糕。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