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被誉为东方好莱坞,曾经代表者亚洲电影辉煌的成就,如今香港电影的没落,实在让人叹息,那么,让我们从头开始,细细回味香港电影的萌生与成长,伴随世界革新的不断改变,而创造影业奇迹的传奇历史。

世界最早电影的上映,是由法国人路易.卢米埃尔于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公映的《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水浇园丁》、《火车到站》等三部影片,标志着世界电影时代的正式开始。

东方好莱坞--香港电影发展史,从萌芽到成熟的峥嵘岁月

路易.卢米埃尔

香港最早放映的电影则是1896年初,路易.卢米埃尔的助手到香港放映这些影片。1898年,美国「汤默斯.爱迪生」公司派出一位电影摄影师到香港拍了一批纪录片:名为《香港街景》、《香港总督府》、《香港码头》、《香港商团》,这些纪录片并不是香港本地影业公司拍摄(当时也没有影业公司),只是取景在香港本地,可算作是最早的香港电影。

直到1907年,香港才开设较多电影院,电影院作为一个大众熟悉的地方而被接受,中上阶级会选择空闲的时间观赏这一新奇事物,虽然上映的影片基本上都是外国影片,但这却是香港电影事业的第一个高峰年代。

东方好莱坞--香港电影发展史,从萌芽到成熟的峥嵘岁月

偷烧鸡

1909年,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在香港拍摄了一部幽默片《偷烧鸭》。该片的导演梁少坡也是影片的主角,故事讲述一个小偷(梁少坡饰演)想偷烧鸭,却被警察捉住的故事。剧情虽然十分简单,但不乏诙谐动作,这是一部成熟的商业影片,不过《偷烧鸭》虽在香港拍摄,却并非香港电影公司的作品。该片出品人布拉斯基回美国路经香港时,和黎民伟合作制作了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庄子试妻》,并因而催生了香港电影事业,而黎民伟更被誉为“香港电影之父”。这部电影的出现,标志着香港电影时代的正式开始。

黎民伟

东方好莱坞--香港电影发展史,从萌芽到成熟的峥嵘岁月

黎民伟

黎民伟是广东新会人,他曾拍摄反映孙中山在广东的革命活动、北伐、淞沪抗战等中国近代史重要事件的纪录片《勋业千秋》和《淞沪抗战纪实》,自1913年起,他拍摄了香港第一部故事短片《庄子试妻》、第一部故事长片《胭脂》、第一部新闻纪录片《中国竞技员赴日本第六届远东运动会》、开办香港第一间华资影院“新世界戏院”、创立香港第一间制片机构“民新制造影画片公司”……,创造了无数香港电影界第一。

香港的第一部故事片《庄子试妻》1913年上映,编导是黎民伟、摄影师是罗永祥,主要演员是黎民伟和他的妻子严珊珊。

东方好莱坞--香港电影发展史,从萌芽到成熟的峥嵘岁月

影片《庄子试妻》

《庄子试妻》改编自当时的粤剧《庄周蝴蝶梦》,取材于其中「扇坟」一段。剧情大意是:庄子死后不久,夫骨未寒,庄子之妻就有了新情人,为了讨好新情人,庄子之妻不惜打扰死去不久丈夫的坟墓,而这个新情人其实是庄子假扮的,他只是诈死,来考验他的妻子对他是否忠贞。

东方好莱坞--香港电影发展史,从萌芽到成熟的峥嵘岁月

严珊珊

影片主角是庄子之妻,由黎民伟反串演出。片中婢女一角由黎民伟的妻子严珊珊饰演。严不仅是香港电影史上第一个电影女演员,还是中国第一个电影女演员。影片利用阳光露天拍摄,香港实地取景,而片中人物都穿了民初的服装。本片更使用摄影特技,把庄子的鬼魂拍得忽隐忽现,加强视觉效果。

这部电影创下的香港电影纪录 :

(一) 它是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

(二) 第一部在外国公映的香港片;

(三) 第一部有电影女演员参演的香港电影;

(四) 也同时是第一部有特技摄影的香港电影。

东方好莱坞--香港电影发展史,从萌芽到成熟的峥嵘岁月

《庄子试妻》

1923年,黎民伟创办了香港第一个电影制片公司「民新制造影画片有限公司」。它不仅在1923年出品了香港第一部新闻纪录片《中国竞技员赴日本第六届远东运动会》,又在1924年在广州成立了香港第一个演员培训所-「民新演员养成所」,发掘有演戏潜质的人。

1924年,黎民伟摄制了香港出产的第一部故事长片《胭脂》。新闻纪录片《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大会》、《孙大元帅检阅军团警会操》以及1925年出产的《孙大总统东较场阅兵》等。

香港电影 艰难岁月

1925年5月30日,日本帝国主义者无理残杀中国人民,中国各地纷纷罢工、罢课,以示抗议。同年6月,大陆的罢工热潮扩展到香港,香港电车工人及不少学生加入罢工、罢课的行列,而香港政府亦开始加以镇压。

东方好莱坞--香港电影发展史,从萌芽到成熟的峥嵘岁月

香港大罢工

当时香港人口不过六十多万人,但参加罢工的人数已高达廿五万,其中超过廿万更离开了香港到达广州。香港大罢工期间,每天都有商店倒闭,百业凋零,所有娱乐活动,包括电影放映一律停止。

受到工潮影响,「大汉」、「两仪」等电影公司被迫结业,「民新」、「光亚」分别迁往上海和广州。原本在香港工作的电影工业者,不少都到广州求发展,社会巨变导致刚萌芽的香港电影事业夭折,却令广州的电影事业蓬勃一时。

1926年10月罢工结束,但香港电影事业仍然未能复苏起来,因为有实力的电影工作者都去了广州或上海发展。虽然期间有些影片公司招考演员,但这都是有名无实,直至1929年末,仍没有一部香港电影生产过。

1930年,香港的电影业随着黎北海(黎民伟兄长)创建「香港影片公司」而开始复苏。不过,真正令香港电影业站稳住脚的是1930年10月25日,由黎民伟的上海「民新」与其他几间电影公司合并而成的「联华影业公司」。 「联华」可以说是为香港电影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力,是战前中国最大的电影厂之一。

当全国一窝蜂地拍神怪武侠片时,它推出了一连串主题健康、风格清新的电影,包括第一部打进美国电影市场的中国电影《人道》、第一部在外国得奖的中国电影《渔光曲》等等,不但改变了国外人士对中国电影的观感,更创造了中国电影的新浪潮。

东方好莱坞--香港电影发展史,从萌芽到成熟的峥嵘岁月

影片《渔光曲》

为了培养人才,「联华」在1931年4月开办「演员养成所」,教授的课程包括编剧、导演、表演、摄影等,堪称一间「电影全科学校」。它培训了一批杰出的粤语片导演,如李铁、黄岱等,对香港电影贡献良多。

有声电影问世后,香港的电影公司纷纷拍摄有声片。1934年「联华」香港分厂解体,黎北海另创了香港第一家有声电影制片厂「中华」,并导演了一部局部有声片《良心》(1933)及第一部有声片《傻仔洞房》(1934)。

东方好莱坞--香港电影发展史,从萌芽到成熟的峥嵘岁月

电影《傻仔洞房》

与此同时,不少电影公司还依着传统,拍摄了不少默片,其中有「振业」出品的《呆佬拜寿》(1933)、「国联」出品的《落花飞絮》(1933,是在越南摄制的,字幕亦是越南文)。故此,1933年至1934年间,可说是默片与有声片共存的时期。

进入1935年,香港已没有默片生产,香港电影正式步进有声时代。

从1935年开始,香港的粤语片产量每年递增,从1935年的32部增至1937年的85部,增幅超过一倍。1935年,受到抗日热潮的影响,香港生产了多部爱国电影,其中包括「大观影片公司」出品的《生命线》。该片由关文清执导,吴楚帆、李绮年主演,电影的主题鼓吹抗日救国。当时香港政府为怕开罪日本帝国主义,一切直接抗日的言论一概被禁。因此,《生命线》亦难逃被禁的命运,是香港电影史上第一部被禁映的电影。

东方好莱坞--香港电影发展史,从萌芽到成熟的峥嵘岁月

影片《生命线》

1936年,社会教育片成了香港电影的主流。这是由于中国政府当时正提倡「新生活运动」,及香港社会提倡的「反蓄婢运动」。邵醉翁执导的《广州-妇人》、《博爱》即属此类作品。

除了「社教片」之外,「爱国片」在同年增多了产量,包括关文清的《抵抗》、姜百合的《女间谍》等等。当然,故事片在香港电影史上从来也并未受过忽略。1936年的代表作之一就是由南海十三郎编导的《儿女债》一片,由林坤山、吴楚帆主演,影片以亲情为主题。

1937年,由于「七七事变」的发生,香港抗日气氛高昂,因此电影工作者也纷纷开拍抗日爱国片,顿时间,「爱国片」成了主流,在1937年出产的85部故事片之中,就有25部为「爱国片」,产量可谓惊人。

芸芸「爱国片」之中,由香港电影工作者集体编导、演出的《最后关头》绝对可以称得上是经典之作。影片描述中国一班大学生对「国难当头」的觉醒。当时参与影片制作的全是义拍,可见电影工作者对国家的热爱,以及团体合作的精神。

东方好莱坞--香港电影发展史,从萌芽到成熟的峥嵘岁月

电影《最后关头》

1938年,「爱国片」继续盛行,得奖的《血溅宝山城》是其中一个例子。同年香港第一部彩色电影《广州一妇人续集》、第一部功夫片《方世玉打擂台》及第一部国语片《貂蝉》亦相继出现了。随着《貂蝉》的出现,香港进入了粤语片与国语片并存的时期,国语片的产量渐多。

东方好莱坞--香港电影发展史,从萌芽到成熟的峥嵘岁月

电影《血溅宝山城》

同年亦有九部粤剧电影出品,《女儿香》是南海十三郎自编自导之作,而马师曾的首本戏《贼王子》亦是当时重要的粤剧电影之一。

1939年秋,受到欧洲二战影响,1940年的港产片产量下降到不足90部。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使香港电影业陷入低潮。「大观电影厂」及其他电影设施被炸,大量的香港电影拷贝和底片也被烧毁或遗失,以致1945年前出品的近600部影片,只有百分之一残留至今。到1946年初,香港电影业处于完全停顿状态,在这期间,只有一部反英的故事片和几部由日本电影公司拍摄的纪录片问世。由于战争期间造成的交通困难,当时大部份戏院放映的都是战前制作的粤语片。

战后初期,电影制片厂的数目较战前为少,「大中华」是其中一个较有规模的,因为它拥有李丽华、周璇等上海明星,以及名导演朱石麟和吴祖光。1946年至1949年,「大中华」生产了34部国语片和8部粤语片,可惜到了1949年,产量却愈来愈少,被迫关门。

东方好莱坞--香港电影发展史,从萌芽到成熟的峥嵘岁月

影星周旋(1920-1957)

日本入侵对香港电影业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香港电影经历了四年的停产,才在1946年上映了战后首部港产片《情陷》。而到了1940年末,上海电影界很多左派人士为了逃避国民党的政治压力,或中国大陆通货膨胀的影响,纷纷定居香港。故此,香港的国语电影业便愈来愈蓬勃,到了七十代初更达至高峰。

香港电影 走向成熟

香港电影在二次大战后迅速复兴,而在1949年以后渐趋蓬勃,不无原因。1949年后大批中国大陆的电影工作者纷纷南下,在香港设电影厂,跟本地影人合作拍摄国、粤语片,使香港成为南中国唯一的也是最大的电影中心。再加上五十年代中期,星、马电影势力过渡到香港,以及香港原有被美、日、欧电影文化所带来的冲击,遂令香港电影迈向成熟的雏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