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南海县,不仅县城本身繁华热闹,县内还有好几个同样聚人气的地方,比如说有明清四大名镇之称的佛山镇。研究“古代南海县城内外”的交流故事,其实就是探寻广佛同城的历史源头,这是一件有趣而实在的事情。

我们走访发现,在南海县城附廓广州府城的1300年历史里面,南海县城内外的交流十分频繁,尤其是在广州府城与佛山镇之间的往来,更是堪称古代岭南“双城记”。在该篇中,我们寻踪到两地人民互通的起点五眼桥,又在陈家祠发现了源于南海的两副对联;在古老的“西关”,我们还原了两地因龙舟而结下超越时空的情谊;我们还通过翻阅史料,为你解密历史上“羊城八景”位于南海的三景。

县城内外

“城外”三景曾属“羊城八景”

古代还没有广佛同城概念时,这一区域的交流实质就是南海县城内外的交流,以及南番顺三县之间的往来。我们走访广州老城发现,古代南海县城内外人民相互往来、办学经商、走亲访友的情况非常普遍,城内城外自古一家。

从宋代开始,广州都会评选“羊城八景”。我们发现,在历代的评选中,现今属于南海范围的,一共有三个景点四次入选。说明了南海县城附廓广州府城期间,南海县城外的区域,也被纳入“羊城”的地理范畴,而这恰恰就是当代广佛同城的历史渊源所在。

图说:《盐步阖堡舆地图》记载了广佛通衢的走向(图片由南海地方志办提供)

第一个景点是宋代、元代的八景之一“石门返照”,普遍认为位于今白云区石井镇小北江与流溪河相汇处,以景色壮丽和海市蜃楼称奇。后来经考古研究发现,位于南海区里水镇的西华古寺,也是当年“石门返照”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个景点是元代八景之一的“灵洲鳌负”,位于南海区西南涌的官窑、和顺交界段,灵洲山、金山古寺景色交相辉映。第三个景点是清代八景之一的“两樵云瀑”,位于南海区西樵镇的西樵山,其中白云洞中的“飞流千尺”有“云瀑”之称。

上述三个羊城古代美景,大都距离广州府城很远,尤其是西樵山更是距离广州城60多公里。人们会问,如此远的距离,仍属羊城范畴?其实我们只要用古代的区域观看待这个问题,就一点也不奇怪。在清代的时代背景下,广州城的辐射范围已经十分广大,东到番禺县波罗庙(今黄埔区),西到南海县西樵山。

石桥背后

承载两地情谊的省佛通衢

在广州芳村石围塘广三铁路的经过处,一座五孔石桥横卧在秀水涌上。这座五孔石拱桥的左右两边,都刻着“通福桥”三个大字。因广东人称孔为眼,该桥又称五眼桥。

走在麻石板的街坊们或提着菜篮或背着小孩,与偶尔在岸边拍照的游客让地处喧嚣大都市的石孔桥显得格外清净。谁曾想到,这座古桥正是400年前“广州城西度海陆路”,也就是后来所说的“省佛通衢”的起点,因而五眼桥也被称作为省佛通衢第一桥。

图说:省佛通衢第一桥——五眼桥,现位于广州市荔湾区。

五眼桥由当时的户部尚书、南海县佛山镇人李待问出资修建。对于五眼桥,《清同治壬申南海县志》和《清宣统二年南海县志》均有所记载。如在《清同治壬申南海县志》中,曾如此记录:“嘉庆间重修,费金巨万。桥为省佛通衢西水渡头,十八乡船往来均泊此。在大通堡。”

另从近年南海盐步民间发现的《盐步阖堡舆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省佛通衢”从广州芳村秀水五眼桥开始往西较为完整的走向。省佛通衢曾经历四次大规模修建,其间还专门为客商“贴心”地修建了多座茶亭。

如今,五眼桥已经失去当年的作用,但是其承载的记忆和情感却不曾磨灭。比如五眼桥和盐步河东三眼桥,分别被广州和佛山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是典型的“孖生”桥。历史上,佛山地区的秀才要进省城考试,一定要经五眼桥,中举后会骑着高头大马或者坐八人大轿返乡。而据家住岸边的梁叔说,当地如今还保留着这样一个习俗,谁家的孩子参加中考、高考,老人家都会带着来走一走五眼桥,祈求考个好成绩。

族人往来

广佛陈家祠原来“有段古”

穿过五眼桥,我们试图追溯羊城中的同源印记。要溯本追源,那自然离不开家族宗祠,我们于是来到了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明珠”的广州陈家祠。在错落有致、古色古香的陈家书院里,漫步于古朴幽雅的庭院,穿越过笔直秀美的连廊,抬头就可以看到栩栩如生的陶塑瓦脊雕刻,时光仿佛回归于百年前。

据史料记载,陈氏书院筹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二十年(1894)落成,为广东72县陈姓族人捐资合建的宗祖祠和书院。在走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陈家祠后进正厅,也就是当年供奉祖先的“祖堂”内,挂在正中央的大堂楹柱上一幅巨大的木制对联,正是“神安属北村房”所赠。经我们随后考证,“北村房”即如今南海黄岐北村的陈氏分支。在北村内同样有一座“陈家祠”,虽然建筑规模和艺术价值上远不如广州陈家祠,但其修建年代比广州陈家祠还再早31年。

该对联上落款的时间为光绪十九年,即1893年。也就是说,此对联是南海北村陈氏族人为庆祝陈家祠即将落成而专门打造的。据专家考证,此联是了解陈氏来历的一副重要楹联,其下联的部分意思为:彼此的情义都是通到本族世系一条根上,有什么门户之见、地域之分呢!纯朴而古雅的文字,见证了广州陈家祠和北村陈家祠的历史渊源。而在祖堂左右两侧,还悬挂着一块由南海敦睦堂所赠送的对联,同样赠于光绪十九年。根据其下面列出的十房,可以看出由南海敦睦堂所衍生出来的分支已经遍布广州、南海等地,同宗同源可以以此考证。

村落情缘

持续400多年的“龙舟情结”

每年农历正月廿六,南海官窑、广州芳村等地都会举办生菜盛会,以求“生子多财”。其间的仪式几乎完全一样,这想来并不奇怪,因为广州、南海本是一家,当时广州的荔湾、芳村,其实也归属于南海县管辖。很多“西关”土生土长的中年人,会听到他们的祖父祖母曾经称呼自己是“南海人”。

广州、南海两地人民民间交往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盐步老龙和泮塘五约龙舟故事,想必当地人也是耳熟能详。

相传在明万历年间,有一年端午珠江龙舟赛,同属南海县的盐步龙舟和泮塘五约龙舟在决赛之后,大家都认为是对方取得了冠军,将奖品烧猪互相礼让。在泮塘老人的建议下,双方龙舟结契认亲,盐步老龙为“契爷”(干爹)。每年的端午节,盐步老龙会到泮塘探望“契仔”,次日小龙回访老龙后,会与这天同来盐步聚会的四乡龙舟进行赛龙夺锦。由于参赛的龙舟越来越多,渐渐形成了“盐步锦龙盛会”风俗。

在珠三角水乡,龙舟互相认亲的佳话并非唯一,但像盐步老龙与泮塘龙舟之间这份400多年来一直延续深厚交情,并由此形成长盛不衰的锦龙盛会,却是仅此一家。时移世易,现在泮塘已属广州荔湾区,但两地村民因此世代交好,和睦相处的风俗则从未改变。

南海新貌

与“西关”再联手打造广佛示范区

昔日的“省佛通衢”,如今已被广佛之间一条条四通八达的路网所代替。同时加上广佛地铁、珠江三角洲城际轻轨等,广佛城市一体化、生活同城化离我们越来越近。以往想不到的生活方式,也在今天得以实现。

现在,有不少广州的市民会搭乘广佛地铁来到南海桂城,与南海的亲朋好友一起喝早茶,之后可能会再去逛逛佛山祖庙;到了周末,他们会去西樵山、海寿岛欣赏自然风光,品尝新鲜天然的美食。至少70万在佛山居住、广州上班的市民,对于他们来说,在南海桂城到广州海珠,可能就是短短数十分钟的事情,并没有给他们“双城”之感。以往所称的“广佛候鸟”,在同城化的今天,或许要改改名字了。

去年,经广州、佛山市政府同意,《广佛同城化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出炉,广佛两地同时发力推动广佛同城。具体到南海,其作为广佛同城的桥头堡,更加与当年的“西关”联手,将建立“荔湾—南海同城化合作示范区”,研究推进佛山地铁5号线接广州地铁5号线、佛山地铁11号线接广州地铁11号线等地铁对接项目,尽快开建广佛江珠城际,力争将南海区新型公共交通与荔湾区轻轨进行无缝对接等。

文、图:广州参考·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邓柱峰、刘艺明、黄健源

广州参考·广州日报编辑 罗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