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东胜县的文化生活是相当贫乏的。县政府官方没有一点文化艺术机构和文化艺术设施,只是老百姓自发地组织一些文娱活动。这些活动都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如庙戏、喇嘛庙会、跳鬼和社火等。

庙戏,也就是庙会。老百姓为求神下雨盖的龙王庙、关老爷庙和为免灾疫盖的全神庙和大仙庙等,这种庙,有的是有钱的地主一家盖的,有的是由若干牛犋户自发组织起来,按牛犋分摊出钱盖的。庙会,就是每年在一定的时间请来戏班给庙神唱戏,为的是让神在天显灵,风调雨顺,时来运转。这种戏一般唱三到四天。这几天老百姓穿上最好的衣裳,带着自己生产的一点农副产品,扶老携幼,前来赶会,是一次文化娱乐会,也是一次物资交流会。

网络配图

东胜县的庙会唱戏的有碾盘梁庙、马莲圪卜庙、罕台隆胜兴庙和桃力庙等。庙会的时间有的是阴历五月二十五起,有的是在七月、十月,日子一般是固定的,有的也因东西凑不齐等原因提前或推后。请的戏班都是私人戏班。这些私人戏班主要是陈玉锁、陈有才父子领的戏班。有的也请河曲、府谷、准旗的一些戏班,如张金花、杨兰兰、吕三、马鸡换等戏班。

陈玉锁于1939年从大同来到东胜,组织起一个戏班,这是东胜县有史以来第一个戏班,主要班主除了陈玉锁、陈有才以外,还有孟凡人、苏红洞、张三、郝财富等人,演员通常有二十人左右,多时可增加到三十人,少时减到十几人。

他们演的都是古装戏,如《访白袍》《下河东》《天门阵》《金水桥》《明公断》《教子》等,也唱一些不太健康的戏,如《杀子报》《狐狸园》《换花》等。他们的服装道具比较简单陈旧,演员的年龄也比较大,而且多数有抽鸦片的习惯,生活比较穷困,还常常受官僚、土匪的压迫骚扰。

他们夏秋唱戏,冬天没事干,就当鼓匠讨吃,遇到人们有婚丧之事请他们去演奏,也能得到一点报酬。这种演奏乐器有唢呐、锣鼓等,是一种简单的民乐合奏,分别婚丧之事,演奏不同的曲调。

泊尔江海子镇桃力庙遗迹

东胜县境内有不少的喇嘛庙,如桃力庙、罕台庙、赫拉不拉庙、吉乐庆庙、山炭庙、阿不亥庙等。这些喇嘛庙每年都有会,时间多数是在阴历的七月,也有的在九月,时间多为三天,大一点的庙七天、十天以上。

会前,喇嘛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作准备,念几天经,然后正式开始,举行民间舞蹈,人们叫“跳鬼”。这种舞蹈由锣鼓、唢呐和嗡(一种长则三五米短则一二米类似长号的乐器)组成的乐队伴奏,跳舞的人头带牛、马、羊、鹿、鬼、神等面具,身穿长花袍。这是蒙古民族的一种民间舞蹈,在庙会期间不仅跳舞,有时还请戏班唱戏,同时进行物资交流,蒙汉老乡从四面八方赶来,交流牲畜和农副产品,观看文艺节目,是非常热闹的盛会。

“九曲黄河阵”灯游会

社火,是民间的一种娱乐活动。在正月期间,特别是正月十五前后,由若干个牛犋户组成社,由社里推举的会首按牛犋分摊为闹红火所需要的吃喝费用。这种社火在当时有三种形式:一种是群众自己组织的高跷、秧歌、旱船等传统文娱活动,走乡串户,家家户户堆上旺火,张灯结彩,鸣放爆竹,这种活动在东胜县城乡都举办。第二种形式是“灯游会”。凡是大一点的庙都举办,时间多数是在正月的十四、十五十六三个晚上,也有的在阴历二月初一到初三、初七到初九、十四到十六的晚上。先在庙前拢起三百六十个小土堆,大约有二亩面积,小土堆上点上用面捏的小油灯,用纸糊个灯罩,人们叫它是“九曲黄河阵”,里边有一定的路线,能进能出,不会的容易走错找不到出处。

举行灯游会的晚上,人们成群结队从四面八方赶到里边转转,叫做转“灯游会”。转“灯游会”的人多则一两千以上,少则几百几十,老乡们认为进去转转一年通顺,免除灾疫;夫妻不和,进去转转能够和好;不生孩子的妇女进去转转,偷上一个灯,就能生下孩子,生下孩子后再把灯还回;有冤仇的人一起进去转转,能解仇和好。这种“灯游会”虽带着迷信色彩,却是民间的一种集体游戏娱乐活动。碾盘梁庙、马莲圪卜庙、铜匠庙和石家梁庙都办过。

高跷

秧歌

旱船

二人台表演

第三种形式是玩艺班子,就是由一些爱好玩艺的人自发组成一个班子,演出民间戏曲“二人台”。演出节目有:《走西口》《打金钱》《五哥放羊》《梁山伯与祝英台》《送四门》《探病》等等,也有一些不健康的节目如《听房》《吃醋》《害娃娃》《十八摸》,总共节目约有一百来个。东胜县当时比较出名一点的玩艺班子有附近的杜九拴、杨板等人,他们能演一百二十多个节目,每年从正月初六开始演到月底,有时一直演到阴历二月底,由社里按牛犋收吃喝费用,管饭不给钱。他们平时参加劳动,只是在春节期间组织起来,是自发的民间业余文艺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有几年杜九拴和杨板等人进后套(五原、临河一带),整年给人家闹红火,人家付给一定的报酬。

东胜县的二人台小戏曲传入较早。早在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年)间,从托县一带来了个叫张小辫的艺人,带领一个由八人组成的玩艺儿班子,来东胜演唱过。后来在宣统初年,杜九拴、杨板、王良虎、屈须狮、屈拴狮五人到后套五原一带拜艺人何三旦和高林(他们两人原是托县人)为师,学习了不少节目。他们从后套回来后,就在东胜传开了这种二人台小戏曲,他们五人是东胜县二人台小戏曲的创始人。

抗日战争开始后,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当时绥远省第三行政督查专员公署有从延安派来的党员干部王小庄、刘一山等人,为了宣传抗日救国,组织了一个“沙漠剧团”,演的节目主要是话剧,像《打城隍》《割麦忙》,还有活报剧,配合时事演《捉汉奸》等。刘一山还把罕台庙城厢小学的学生组成大型合唱队,演唱当时流行的抗日歌曲,如《黄河大合唱》《流亡四部曲》《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到敌人后方去》等。每逢庙会或唱社戏的集会,剧团就岀动演出,活跃了当地抗日救亡宣传运动。

1940年春节前,当时中央抗日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郭沫若领导的第四厅的电影工作者来陕北拍摄电影《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外景,从榆林来东胜搞慰问演出,东胜人有史以来第一次看到电影。共演了两部影片,一部是《台儿庄大血战》,一部是《重庆防空大演习》,都是无声电影,解说词是外加的,既开了东胜人的眼界,又鼓舞了当地军民的抗日斗志。1942年初,国民党反动派掀起反共高潮,傅作义在绥远省从上到下搞清党运动,东胜地区的抗日宣传活动也就被遏止了。

1948年到1949年的春节,东胜街头群众自发组织过两次红火,有高跷、旱船、狮子、秧歌等传统文艺节目。

舞狮

流传在民间的其他文艺形式,除了上面介绍的以外,还有民歌、民间故事(如牛郎织女、狐理精等)、刺绣、剪纸,等等。这里值得介绍一下的是当地的民歌,就是“爬山曲”,流传在东胜的民歌曲调,大体上与流传在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曲调相似,有“二人台调” “蛮汉调” “赶牛车调” “二流水调”等。这些“爬山曲”特别为当地农民喜闻乐见,差不多男女老少人人会唱。而那些长工、车倌、羊倌和那些婚姻上不如意的妇女,往往是“爬山曲”的创作者和歌手,他们通过唱民歌来表达内心的痛苦与愿望。例如反映受苦人的痛苦有:“黑老哇飞在红柳滩,思谋一下揽长工好心惨”,“手赶牛车怀抱鞭,又冻又饿谁可怜”,“苦苗苗结的苦瓜瓜,苦妈妈生下我这苦娃娃”。憎恨地主的有:云里的日头洞里的风,蝎子的尾巴财主的心”。反映封建买卖婚姻的有“山倒崖塌百灵灵飞,天搅人恨活分离”。

选自《东胜文史资料第十辑》

作者:王文光 刘继祖

原题:东胜地区民间文化活动

关于《东胜文史资料第十辑》

由东胜区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编辑出版的《东胜文史资料第十辑》,以存史资政、团结育人、怀古颂今、明志砺心为目的,突出“亲历、亲见、亲闻”的特色,充分尊重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感情,以鄂尔多斯城市核心区东胜区为基础,适当辐射相关周边地区,原则上,分门别类编排,意图整体协调,次序不分先后,努力实现文史性、学术性、可读性、美观性的统一。

《东胜文史资料第十辑》共分五卷,即《东胜史话》《文学史存》《高原风情》《胜州笔谈》和《议政建言》,全书二百余万字,图片六百多张,印制三千套。此书具有思路宽、资料广、内容实、创意新的大文史特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