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体大会:传统(Traditions)

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的全体大会“传统(Traditions)”于8月18日早9点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教授共有五位,以“传统”为题,他们从相当不同的、相当多元的视角出发,在充满多样性、对话性的思考中兼容自身民族、国家的本位意识,发表了精彩演讲。

Anne Cheng

第一位演讲者是Anne Cheng教授,她的演讲题目是《我们是否仍在学以成人?——传统与传承之间的连续性》。Anne Cheng教授认为“我们如何能够学以成人”实为整个儒家传统的核心问题,并且依然被追问和反思。她的独特质询在于——儒家传统对这一问题的回应及其所反映的世界观具有何种程度的普遍性?追根溯源,这一问题的核心被她归结为中国古代礼教的宇宙人类学哲学基础(所谓“天人合一”)和其连续性特征;她由此进一步认为,这一连续性的充分表达就是“孝”,孝被认为是儒家所宣称的普遍性中的主要因素。通过对《孝经》的爬疏,Anne Cheng试图论证——孝通过成为与“天—地”活动具有同源关系的人类活动的推动者本身,并且通过在所谓“自然”事物的秩序中奠定政治秩序,而为整个儒家世界观塑造出“宇宙—政治”维度。并且,从《礼记·礼运》“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到王阳明在《大学问》中的箴言“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再到近代蔡元培“中国为一人,天下为一家”的呼吁,这一思路的连贯性体现了“宇宙—政治”图式从古代到现代的持久性,这种图式处在“中国”和“天下”的类比并列之中,从而将中国所同时要求的“中央之国”的中心性和“普天之下”的普遍性联合了起来。由此,儒家世界观的普遍性特征就在这个语境下得到了证成。

Paulin J. HOUNTONDJI

第二位演讲者是Paulin J. HOUNTONDJI教授,他的演讲题目是《上帝道德化? 回到人类,世界和平之境况》。Paulin J. HOUNTONDJI教授开宗明义,他认为宗教极端主义是当下世界和平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以上帝的名义为恶行合理化成为极严肃的问题,因此“上帝道德化”——即对我们“利用”上帝的行为进行道德化——就成为紧迫之事。在宽容的基础之上,Paulin J. HOUNTONDJI教授提出的问题并非本体形上层面对“上帝是否存在”的质询,而是:“如果您信仰上帝,借助这样的信仰,您要如何行事?这样的信仰对您的行为举止,对您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又有何作用?”他认为对此其决定作用的甚至不是某人是否信仰,而是其行动是否有良知,是否合道德,宗教身份或者宗教语言不能抹除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之中可能存在的任何应受斥责的那部分,上帝也绝不能被当作行恶的借口,他因此提出“有节制地使用上帝这一概念”。 Paulin J. HOUNTONDJI教授相信,在我们所希望的普世的对话中,从中必须能够找到真正意义上世俗的语言,能够找到无需他人对我们的信仰和宗教信条的赞同为前提的概念与术语。在个别的宗教之外,在那些宗教所及的礼仪和信仰之外,我们必须听到“良知的声音”,必须在这一基础上建立起所有人都能够接受的规范与价值——例如同全世界人们都会同意的世俗十诫,也就是说——达成“上帝的道德化”。

赵敦华

第三位演讲者是赵敦华教授,他的演讲题目是《从“学以成人”到“学以通达”》。赵敦华教授全文所讲授的是关于传统起源、传统流传以及传统对于当下生活之意义的哲学思考。从《论语》出发,通过对《论语·学而》开篇的诠释,通过对《论语·尧曰》中“五美”和柏拉图《理想国》“美好城邦”所需德性的类比,赵敦华教授试图说明在传统起源的意义上,“一个传统起源于经典的诞生,而经典是教师和弟子们的共同创造,不独儒家传统如此,其他传统全是如此。”而从传统的起源到传统的流传,赵敦华教授从《周易》之《系辞》出发,他认为如果把《系辞》的哲理当作传统之变的形式,并将其与当今学者表述传统的历史、

经验和变革等内容结合起来,对我们今天理解古今中外传统的特征和趋势将会有所启发,从中我们可以通晓的经验庶几是:传统之变不等于历史流变,传统的原意是遗产,遗产既是继承也是排斥,还是积蓄;任何一个有活力的传统,都要把适应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经验教训保存下来,传递下去。同时,赵敦华教授也对当今世界传统的变革之剧烈表达了反思,这似乎也说明,继承传统、学已成人仍是未竟的、生成的问题。赵敦华教授以一段期望作为其演讲的结尾:本届大会的主题是“学以成人”,而“人”不是一成不变的,人随着传统的改变而改变。我们不但要学习如何改造传统世界,而且要学习改变自身;不但要学习自己的传统,更重要的是学习他者,包括其他传统、其他文化、其他专业,用以改变我们自身。作为爱智者的天职,这无疑是令人感到幸福的工作。

Mercedes de la Garza

第四位演讲者是Mercedes de la Garza教授,她演讲的题目是《玛雅文明中关于人、世界和时间的思考》。Mercedes de la Garza教授带来了玛雅的独特文明传统,她向人们说明要想了解玛雅文化,我们不能脱离孕育它的神奇的自然环境,因为玛雅文明的宗教和艺术创造中,随处可见被象征化的动植物形象;此外大自然的力量、谷地和山川都激发了玛雅人去思考宇宙的起源和世界的运作,思考如何在城市中心构建神圣的空间,将这些空间当作微型宇宙。她介绍了古玛雅人的创世神话《波波尔·乌》,如果说创世神话保留了一个民族集体的深层记忆,那么它反映的就是玛雅人“将植物和动物纳入自己的生命,使得人与自然共通”的观念,以及它们对于自身有限生命的反思和对于自身同时作为神的侍者和宇宙的原动力的身份的尊重。同时,Mercedes de la Garza教授也说明了对于玛雅人有重要意义的时间观念,作为最重要的宗教概念之一,对生命意义和人性的思考也是前西班牙时期玛雅人时间观的一部分,Mercedes de la Garza教授着重介绍了玛雅人对于日常现实时间的测量和对神圣时间的象征崇拜,同时也以“人与动物的兄弟之情”为例介绍了今天的玛雅人对于世界和人类的独特想法。

专题讲座:“差异、多元性、社群”

在全体大会“传统”结束之后,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的专题讲座“差异、多元性、社群”于8月18日11点10分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教授共有三位,在主持人Vincent Shen教授对于讲座主题做出简单陈述之后,三位教授发表了演讲。

Tan Sor-hoon

第一位演讲者是Tan Sor-hoon教授,她的演讲题目是《多元文化世界中的儒学》。Tan Sor-hoon认为在当今中国儒学正强有力地复兴,而儒学的传播是否等价于全球范围内的中国化呢?她认为,通过关注儒家传统内部的文化多样性,并且规避容易走向霸权主义及帝国主义径路的文化优越性,这些不可取的可能性可以被避免。《论语》中强调文化多样性、规避文化优越性的这些理念,可以作为思想资源被熔铸于一个适合于多元文化世界的基于互相尊重的文化互动模式。

Ram Adhar Mall

第二位演讲者是Ram Adhar Mall教授,他的演讲题目是《如何对待差异?——关于同一性、差异性与重叠性的逻辑》。Ram Adhar Mall教授旨在讨论和辩护的中心论题是:人们面临的问题不在于如何消除差异,而在于如何正确的对待差异。如果哲学理性或思想是指某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事物,那么毫无疑问,至少在作为一种典型哲学活动或作为一种规范性思想的层面上,它的确如此,也就不能也不应该被完全等同于某种具有西方或者非西方特质的事物。因此,对于哲学理性的正确理解应该是将其视为一种立场中立的工具而非某人的私有财产。Ram Adhar Mall教授认为我们目前迫切需要的是一种自由的、哲学多元主义的逻辑基础,这种需求事实上亘古有之,为此他提出的适应性的解决方案是回顾耆那教的七值逻辑模型。

王中江

第三位演讲者是王中江教授,他的演讲题目是《“明同异”:中国古典语境中的多样性、差异性和共同性》,他向大家呈现了中国古典语境中多重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共同性概念,并区分出四个维度。他认为,中国古典语境中多重“同异论”的第一个重要维度和层面是它对世界“共同性”的认知和认同,这尤其体现在“心同”、“理同”两个概念。第二个重要维度和层面是认为事物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具有强大的创造力,它的现实意义在于彰明社会的和谐建立在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基础之上,而不是消除差异性和多样性的结果;建设性和创造性的智慧来源于不同的意见和看法,而不是依靠单一的声音和主张。第三个重要维度是认为事物的“同异”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和相互成就,王中江教授以《墨经·经上》所载“同异交得”论述之。第四个重要维度是认为人既有各自的偏好和不同倾向,同时又有一定的共同立场,当下的术语表达为“多元”与“共识”。最后,王中江教授给出结论,即在当下我们要在共同的世界中充分享受共同性,也要在不同的世界中尽量分享差异性,就像怀特海所说的那样:“人们需要邻人们具有足够的相似处以便互相理解,具有足够的相异处以便引起注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