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看上集

同时,也为保证在科威特留学生中培养一批医生打下了基础。1961 年科威特宣布独立,成为联合国第100 个会员国。当时全国仅有20 万人口。科威特面积很小,乘坐汽车从东到西或从南到北只需用两个多小时。

然而,这个国家从石油储量和产量而论,却不愧为“石油巨人”,故有“浮在石油湖上的国家”之称。有趣的是,在科威特的国际机场下面,也发现了石油,整个机场就“浮”在油田之上。科威特已探明的石油储量有100 亿吨,占资本主义世界石油储量的10.4 %,居世界第三位。这个长期以来荒凉贫瘠的地方,好像命运与它约定好了似的,在艾哈迈德·贾比尔时代,打开了地下宝藏,石油从几口钻井中大量喷出。

不久,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钻探工作停顿了,所有钻好的井都用水泥封住了。直到1945 年10 月,石油公司又来开采石油,这才发现科威特竟是一个浮在黑金海上的大岛。在艾哈迈德·贾比尔时代,科威特由依靠采珠、制帆船为生的落后贫穷的国家,变成一个生气勃勃的享受着现代文明的国家。科威特从1946 年向国外输出第一桶原油起,全境已发现7 个大油田。它们是:布尔甘、马格瓦、劳扎塔因、苏比亚、艾哈迈迪、米纳基什和乌姆·古德尔油田。

其中布尔甘油田闻名遐迩,是世界上最大的油田之一,其蕴藏量达76.6 亿吨,占科威特全国储存量的4/5 。石油是科威特的经济命脉,石油收入占其财政总收入的90 %以上。

1980 年,石油产量为6676 万吨,到80 年代后期,产量一直维持在5500 万吨上下。这是由于进入80 年代后,世界石油市场急剧动荡,受石油价格暴跌和两伊战争影响的缘故。科威特原油产量1972 年达到高峰,日产曾达330 万桶。近年来,科威特还发现至少有3 个特大型含油构造层。不仅蕴藏量丰富,而且油层埋藏深度浅(一般为1500 米)。如开发,油田基建时间短,投资费用低,油田距海口平均只有46 公里,陆上运输距离短,费用少。科威特同外国石油公司签订的第一个关于开采石油的协议规定,每开采1 吨原油只需向科威特政府交纳90 美分的税金。为此,外国石油公司竟相到那里开采、投资。从战后至1972 年间,英美“科威特石油公司”垄断着科威特全部原油生产。

据不完全统计,1946 年至1972 年,该石油公司总共开采原油19 亿吨;从1946 年到1968 年的22 年间,就攫取利润达88 亿美元。从1973 年起,科威特政府在同外国石油公司的斗争中,毅然采取了一系列石油国有化措施。1975 年3 月接管了最大的外国石油公司——“科威特石油公司”的所有股份。科威特政府为了发展民族经济,实现工业多样化,重视提高炼油能力。目前,科威特日炼油能力为70 万桶。它耗资40 亿美元改建和扩建了艾哈迈迪炼油厂和阿卜杜拉港炼油厂的炼油设备。

至1988 年,这两个炼油厂加上舒艾巴炼油厂,炼油能力达2.148 亿桶,即日炼油能力为58.8 万桶。科威特炼油产品的10 %供本国使用,其余全部出口。科威特的天然气资源也较为丰富,储量估计为12800 亿立方米。天然气利用率不断提高,1964 年的利用率仅为18 %,其余的都白白烧掉了。1970 年以后,利用率提高到33 %。1979 年科威特建立了中东地区最大的天然气液化厂,日产量达19.7 万桶。石油收入是科威特国民收入的主要来源。1987 年,石油收入达17.26 亿科威特第纳尔(1 科威特第纳尔等于3.65 美元),占整个国民收入的87.2 %。1988 年国民生产总值为197 亿美元。

70 年代后期是科威特经济发展较快的年代。由于石油多次大幅度提价(油价1973 年为每桶2.5 美元,1974 年上升为11 美元),科威特石油收入猛增,从而使它成为世界上人均国民收入最高的国家。1981 年人均收入高达2 万美元,居世界之冠,超过了工业发达的美国、日本和西德等西方国家。巨大的石油财富使这个昔日无人问津的沙漠小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短短的30 年时间里,科威特由原来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一跃成为最富裕的国家。据报道,科威特平均230 人中就有一个“百万富翁”。

又据法国《费加罗杂志》1993 年7 月10 日报道,科威特解放36 个月后的今天,人们又看到了停车场排满各种豪华轿车的壮观景象。科威特共拥有65 万辆轿车,两个居民(包括孩子)就有1 辆轿车。科威特人的电冰箱中塞满了各类进口食品。他们的私宅和办公室都由外籍劳动者来打扫。银行账户上存入了大量外币。科威特人每年平均要购4 块手表。在国家土地部门的办公桌上,堆放着1.5 万份要求批地建别墅的申请。而且“别墅”这个词已不再适用,他们建的实际上是十分豪华的现代化住宅。

此外,科威特远不是科威特人希望投资不动产的唯一地点。应法国使馆要求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60 %的科威特人希望在国外获得房地产,其中有一半人希望在瑞士莱蒙湖畔、在巴黎和在法国科特达祖尔购置房地产。

科威特人在进入石油时代之前,依靠捕虾、采集珍珠、畜牧、经商营生。随着石油的开发,先辈们赖以生存的经济活动方式改变了。现在捕鱼业惨淡经营,采集珍珠的活动已经消失,畜牧业日趋式微,农业始终在国民经济中无足轻重。进入石油时代后,科威特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以石油化工为主体的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一摩座炼油厂、天然气液化厂、石化工厂、海水淡化厂拔地而起。金融业蓬勃兴起。城市建设成绩显著,全国各地矗立着数不清的高楼大厦,豪华别墅星罗棋布。昔日在灰尘满天的街道上蹒跚而行的骆驼,早已被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豪华汽车所代替。

科威特是个高福利国家。科威特籍职工月工资净收入都在900 美元以上。科威特籍公民享受政府提供的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和住房、饮水、用电方面的补助。此外,还有结婚补助、子女补助等名目繁多的社会津贴。1988 年人均国民收入在2 万美元以上。1986 年有医生3129 名,平均400 多人,就有1 位医生。

科威特的文化教育事业也非常发达。全国小学、初中、高中均实行4 年制,小学和初中实行免费义务教育。1988 年全国有小学、中学和各类成年人培训中心675 所,学生37.5467 万人,教师2.8382 万人;高等院校11 所,在校生17419 人,教师1094 人。1988—1989 学年在校注册学习人数占全国人口的30 %。教育经费一般占国家预算的10 %。1967 年还建立了一所规模宏大的科学研究院,直属内阁领导。科学研究院主要在石油、农业和水产资源领域进行科学试验,对促进工农业的生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合理开发石油资源,科威特从1973 年起就控制石油产量,1980 年减至年产6000 多万吨,最近几年均维持在5000 多万吨,从而使科威特石油可供开采200 多年。

科威特政府在70 年代中期设立了后代储备金,每年将国家收入10 %拨为后代储备金,为科威特“石油之后”作准备,以使后代人的生活能建立在坚实的物质和财政基础之上。据统计,至1986 年12 月底,后代储备金已近160 亿科威特第纳尔(约合550 亿美元)。此外,科威特还有一笔总额近400 亿美元的国家总储备金。科威特政府用这两项储备金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大规模的投资网,将对外投资作为解决未来国家收入的重要途径。科威特人理财有方,精于海外投资,早已为国际金融和经济界人士所公认。

科威特目前在美国、英国、德国、西班牙等国都有大量投资。仅“科威特投资公司”在美国、欧洲和亚洲就有6500 个网点。科威特对外投资85% 以上是通过购买外国公司的股票、债券或不动产的方式进行。科威特在美国、欧洲和亚洲的总资产一般估计为1000 亿美元。从1985 年起,科威特在国外资本的年度资产利润收入已超过它每年石油出口收入所得的利润。据报道,1989 年科威特海外投资收入逾80 亿美元,石油出口为70 亿美元。

科威特通过“科威特阿拉伯经济发展基金会”等机构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财政和技术援助。该基金会已于1962 年1 月1 日起动,基金为5000 万第纳尔,只向阿拉伯国家提供援助。随着援助规模的不断扩大,基金已增力040 倍,达20 亿第纳尔,约合73 亿美元。至1987 年6 月30 日,基金会已向63 个国家提供总额为14.58 亿第纳尔的优惠贷款,受援国中有16 个阿拉伯国家,28 个非洲国家,15 个亚洲国家。这些贷款主要用于发展这些国家的交通运输、能源和工农业。从1963 年开始,科威特已将国民收入的3.81 %用于外援。著名作家盖勒阿吉说,科威特人的第一个品性是慷慨大方。

许多阿拉伯诗人和作家都不断提到这种美德。它是和勇敢的品性紧紧连在一起的,而勇敢是慷慨的一种表现。因此,一个人如果具备了这两种品性,那他就像一颗光荣的明星,受到人们称赞和歌颂。诗人艾卜·塔马米在形容受他称颂的人时,表达了这个意思。他说:勇士的一生分成两半,一半是他的勇敢,一半是他的慷慨。

科威特人民酷爱和平。科威特政府对外奉行中立不结盟政策,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关系。科威特是阿拉伯联盟和海湾合作委员会成员国,积极维护阿拉伯国家团结,努力加强同伊斯兰国家的联系,强调海湾合作委员会成员国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里的协调与合作,维护海湾地区的安全和稳定。主张解决第三世界债务问题。关于中东问题,科威特主张在全面、公正的基础上加以解决

赞成前苏联关于召开中东问题的国际会议的建议,主张苏联在解决中东问题上起作用,反对美国偏袒和支持以色列的政策。声援被占领土巴勒斯坦人民抗暴正义斗争,承认巴勒斯坦国,并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驻科代表处升格为大使馆。积极参预解决黎巴嫩问题,反对黎巴嫩问题国际化。就是这样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却遭到伊拉克的无端敌视与野蛮侵略。欲知伊拉克这个国家的详细情况,且看下文分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