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人,喜欢喝汤、吃米饭,也喜欢吃面食。作为一个移民城市,慈溪大大小小的街上,面馆开了一家又一家,面的种类繁多,从清汤寡水到油脂辣椒口味多变。

在没有那么多外来美食的情况下,慈溪人大多数还是吃自己那辈的老手艺人做出来的手工面。比如说,盘面。盘面不管是用来煮还是用来炒,那都是一股美味。

崇寿相公殿318号,每当天气好的时候,阳台上就晒满了盘面。而屋内,一台木制的制面机在吱吱呀呀的响着。

做盘面的是陆忠块师傅,他做盘面已经50多年了,和妻子两人共同经营着这份小生意。除了在家里零售以外,也给一些小吃店供货,生面4块钱一斤,熟面4块5一斤。

陆师傅的盘面算是半手工制作,和面、压面的活交给了机器来做。但陆师傅也是凭着自己经验对和面还是压面都有自己的讲究。

和面的时候,面粉里加多少水,都是凭感觉来的。半辈子的经验,陆师傅对和面这件事已经太过于熟悉了。

和好的面会微微发热,再一点点地倒入制面机里进行碾压,面皮就会慢慢地出来。这时候机器要转地慢一些,慢慢压,出来的面皮才会柔软又有劲道。

面皮要压好几次,速度上会比第一次要快,压好的面皮也会变得更薄。每次压完一轮,面皮需要静置几分钟,好让面皮进行发酵。

然后就是出面,面皮被分割成细条,陆师傅就站在制面机的另一头,一长截一长截的扯断。再一把把的面条横的竖的叠起来,不会错乱。

盘面是需要经验的,一把叠好的面条,再两三下就在陆师傅的手里变成了面团,每个面团几斤几两都相差不大。

现在就只剩下晒面了。木架子上一排排晒太阳的盘面,白白的,齐刷刷的,很好看。看着它们都觉得舒服,盘面这么好吃,秘方大概是因为有阳光的味道吧。

“做盘面,就是靠天吃饭,天气好的时候就多做点。”陆师傅有时候要借着好天气用掉两三百斤的面粉,这需要他们夫妻两人起早摸黑的忙活,得花十几个小时在工作上,可换来的却是一份不高的收入。

做面的时候,从里屋走出来一位老奶奶唤着陆师傅的名字。陆师傅马上停下手里的活,陪着老奶奶坐下,给她添眼药水。她是陆师傅的母亲,杨玉琴。杨玉琴这个名字,其实也是随便造造的,杨奶奶说她也不知道是哪个字。

杨奶奶那个年代的人身上都有一种朴实的力量,不管多苦,也要靠着一双手去劳作。陆师傅的手艺就是从母亲那学来的,那个时候没有机器,所有的面都需要纯手工制作。

18岁那年杨奶奶来到这个村子,因为没什么事,就与三四个人一起凑钱,买了辆摇面车。20岁的时候,其他人觉得没生意,都放弃了,只有杨奶奶坚持下来了。而且开始白天做面,晚上做年糕。年糕也是纯手工完成,半夜里糯米蒸熟,然后用脚踏着木锤来敲年糕。

50岁过后终于可以用电了,这才去余姚买了机器。不过那之后,陆师傅和妻子两人决定让杨奶奶休息,他们全权负责这门手艺。这么一算的话,陆师傅家做盘面也至少70多年了。

如今杨奶奶快90岁,因为老花眼加青光眼的缘故,已经看不清任何东西了。生活上基本都是自己的儿女在照顾。陆师傅每天早上给奶奶烧水,倒水。女儿也会定时来给老人茶身子,洗衣服,给家里的座椅都铺上了垫子。

这几天,垫子的绳子断了,刚好陆师傅一个人在家太忙,杨奶奶也不想太麻烦他。但是自己看不见,怎么也系不好绳子,其实垫子已经都掉下来也不知道。

“忠块啊,今天你是不是要蒸面啊?”

“忠块啊,今天天气年好,风都没有。”

“我们忠块啊,做的面是真的年好。”

杨奶奶自从把手艺交给陆师傅后,自己就不动手了。她们家的面经得住年数的考验。

▲图/文丨最慈溪·小最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