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标点符号,五六百年前才出现

标点符号仅仅是五六百年前刚出现的新事物,中国自鸦片战争后才接触到真正的新式标点,而新文化运动则推动了新式标点的普及,从此,标点符号才真正发挥出重要作用。

中外古代基本不用标点符号

中国古代典籍中,大多数不用标点符号,需要读者自己进行断句,此谓“句读”。句读的原则是语气结束画圈,没有结束画点,“可圈可点”便出自这里。

古代的外文典籍同样没有标点符号。这大概因为古代中外的书籍产量很少,不需要读那么快。

标点符号的真正诞生五六百年前欧洲古登堡印刷术的出现,书籍进入市场并成为商品,标点符号因此被发明出来。

新式标点符号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

我国现用的标点符号融合了古人的“句读”和西方的标点。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西洋标点由此传入中国。

清末外交官张德彝在他的著作《再述奇》(今名《欧美环游记》)中第一次介绍了西洋标点。

严复则在所著的《英文汉话》中第一次使用了新式标点符号。而“五四”新文化运动则推动了标点符号的普及。

新文化运动倡导白话文,而《新青年》杂志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自创刊之日就一直坚持使用标点符号。

《新青年》

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对标点符号的创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1915年8月,胡适作《论句读及文字符号》一文,进行符号的实际创制并于1918年进行增删改易,成为我国第一部国家颁行的标点符号方案的雏形。

胡适

1919年4月,北大周作人、胡适等六名教授联名向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一次大会提交《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并通过。

1920年2月,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第53号训令——《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批准这一议案,标志着新式标点得到了国家认可,极大推动了标点的普及。

曾经被守旧派视为“洪水猛水”

新式标点诞生后曾被守旧派当做“洪水猛兽”,进行抨击和谩骂,一些复古派宁愿用“此语未完”,也拒绝用简单的省略号。

1927年12月,国民党政府教育部甚至恢复文言文,禁止使用标点。这些行为受到鲁迅等文化大家的反对。在进步学者和社会舆论的压力下。20世纪30年代,教育部相继发出通令,要求采用简单标点办法,扩大了标点的影响。

鲁迅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多次对标点符号进行修订。

1990年2月,《标点符号用法》正式发布,共列包括句号、逗号、顿号、分号、引号、冒号、问号、感叹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专名号、书名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在内的16种标点,并于1995年12月被制定为国家标准。

本文来自《新华月报》2017年9月第17期,经我平台编辑改写整理,如需转发请联系后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