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佩孚大摆宴席庆祝生日,冯玉祥送去了一坛清水,原因竟是这个

一、布衣将军置身民主 功在国家荫泽后世

在郑州市区西部有一个公园,名叫碧沙岗公园,是郑州市最早建设的公园之一。这里绿树如茵,四季鲜花绽放,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在这个公园里却隐藏着一段近代中国人反抗压迫的抗争史。

吴佩孚大摆宴席庆祝生日,冯玉祥送去了一坛清水,原因竟是这个

碧沙岗,原地名为“白沙岗”,是19世纪20年代的郑州城以西4公里处的一个黄土岗,系梅山由西南向东北延伸的尾端。

吴佩孚大摆宴席庆祝生日,冯玉祥送去了一坛清水,原因竟是这个

碧沙岗公园的前身是冯玉祥将军建造的北伐阵亡将士墓地。没有冯玉祥就没有碧沙岗。冯玉祥是安徽巢县人。清末入淮军当兵,曾任河南督军等职。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曹锟政府,驱逐清逊帝溥仪出宫,并电请孙中山北上。1926年秋冯玉祥在绥远五原誓师,率部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冯玉祥一度附和蒋介石、汪精卫清党反共。1930年冯玉祥联合阎锡山、李宗仁等举兵反蒋,失败后下野。九一八事变后,冯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48年9月1日,因轮船失火,冯在回国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途中于黑海遇难。

吴佩孚大摆宴席庆祝生日,冯玉祥送去了一坛清水,原因竟是这个

冯玉祥是孙中山先生的信徒,主政河南后,将龙亭更名为中山公园,并于1929年初在真武殿旧址前建了一座孙中山先生的铜像。这是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全国第一座国父铜像。在河南设立博爱、平等、自由、民权四县,筹建了河南大学和河南博物院。将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升格为河南中州大学,使河南省拥有了第一所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省立大学。1927年,冯玉祥第二次主政河南,将河南大学改建为国立第五中山大学。他为了妥善保管出土文物,在开封三胜街筹建河南博物馆,这是我国历史上创建较早的博物馆之一,是为河南博物院发韧之始。就藏品而言,除故宫博物院(北京、台北)外,河南博物院的14万件藏品当属第一。开封,是当时河南省政府所在地、冯玉祥主豫政令所出之地,有与冯玉祥相关的“文保”多处,展示出他持久的影响力。

吴佩孚大摆宴席庆祝生日,冯玉祥送去了一坛清水,原因竟是这个

老百姓称冯玉祥为“布衣将军”,他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1924年冯玉祥与李德全结婚,喜宴上每桌都是四菜一粥,四菜是素炒豆腐、炒鸡蛋、肉片炒白菜和半只烧鸡,一粥为小米粥。当吴佩孚为庆寿大摆宴席之时,冯玉祥送去一坛清水。

吴佩孚大摆宴席庆祝生日,冯玉祥送去了一坛清水,原因竟是这个

冯玉祥规定,只许上级给下级送礼,如慰问品、奖品等;绝不允许下级给上级送礼。在他管辖区域内的各级官署,一般都写有这样的对联:“万分廉洁只为小善,一点贪污便是大恶”。

爱护兵士是冯玉祥将军的一个显著特点。1920年前后,冯的军队在焦作时,士兵每月的军饷是3元银洋。多数士兵平时都把军饷存放在司务长那里。春节前,冯玉祥要求士兵都把钱寄回家里,并向父母写一封拜年信。在每一封信后面,无一例外地注有一句“侄冯玉祥问候”,并加盖有冯的名章。

吴佩孚大摆宴席庆祝生日,冯玉祥送去了一坛清水,原因竟是这个

冯玉祥平生最爱种树,有“植树将军”的美称。如今碧沙岗公园西侧西花园酒店门前那棵洋槐就是冯将军亲手种下的,它也是碧沙岗公园里最早的一棵树。冯玉祥经常告诫部下:行军打仗不许损坏树木,驻扎操练不许在树上拴马。在河南驻军时,他立了一条规矩:马啃一树,杖责二十,补栽十株。

吴佩孚大摆宴席庆祝生日,冯玉祥送去了一坛清水,原因竟是这个

冯玉祥在遗嘱中说,他死后要焚成灰,扔到太平洋。如果国内民主和平,那就把骨灰深埋六尺种树,不要白白地浪费了。树长成后,好给学校和图书馆做桌椅用。他在徐州驻军时,曾作诗一首:老冯驻徐州,大树绿油油。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这首霸道的打油诗足以证明,“植树将军”的确名不虚传。

吴佩孚大摆宴席庆祝生日,冯玉祥送去了一坛清水,原因竟是这个

“平民生,平民活。不讲美,不要阔。只求为民,只求为国。奋斗不懈,守诚守拙……”这是冯玉祥写的一首诗,题目是《我》,镌刻在他的墓园的一座石碑上。

二、将军北伐定中原,战士热血埋黄沙

1926年7月,广东革命政府出师北伐,官兵们浴血奋战,所向披靡,不可世的吴佩孚一败涂地,仓皇退守中原。原本在东北老家坐山观虎斗的奉系军阀张作霖见有机可乘,马上派张学良、韩麟春率10万大军南下,妄图“渔翁得利”,霸占中原。奉军1927年2月下旬强渡黄河,逼近北伐军。当年5月,北伐军与奉军主力在河南的西平、上蔡、临颍一带展开决战。

吴佩孚大摆宴席庆祝生日,冯玉祥送去了一坛清水,原因竟是这个

为策应北伐战争,冯玉祥将军于1926年9月成立国民革命联军,就任国民革命联军总司令。当时,冯玉祥接受了共产党人李大钊“出兵西安,会师郑州”的建议,首先平定了陕西、甘肃,救出被长期围困的杨虎城部,随后兵出潼关,直驱中原,连克洛阳、巩义、郑州、开封,一路势如破竹1927年6月1日,冯玉祥与北上的北伐军在郑州胜利会师。

吴佩孚大摆宴席庆祝生日,冯玉祥送去了一坛清水,原因竟是这个

1927年6月,冯玉祥主豫,出任河南省政府主席,率师继续东征,转战山东、河北,收复北京、天律。冯玉祥的国民革命军东征两年,师行万里,历百余战,取得了辉煌战果,成为北伐军中的一支劲旅。

吴佩孚大摆宴席庆祝生日,冯玉祥送去了一坛清水,原因竟是这个

东征胜利,战事稍息。1928年春,冯玉样将部队调回河南境内进行修整。为了埋葬历次作战中阵亡的官兵,冯玉祥将军先拨款13万元,随之又追加7万元,责成交通司令许骧云择地建造烈士陵园。旋即选中郑州以西8华里被叫作“白沙岗”的一片地方,这里原是一个黄土岗,系梅山由西南向东北延伸的尾端。长期风沙弥漫,形成高低起伏的沙丘,长不成庄稼,附近村民只是在岗上栽些树水以防风固沙。在这建造陵墓,不占用老百姓的耕地,正合冯玉祥心意。墓地选定后,一次购买土地400亩,于1928年3月动工,同年8月竣工。冯玉祥取“碧海丹心,血殷黄沙”之意,将陵园命名为“碧沙岗”,并亲笔书写刻石镶嵌在陵园北大门。

吴佩孚大摆宴席庆祝生日,冯玉祥送去了一坛清水,原因竟是这个

据介绍,“碧血”典出自《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传说春秋周敬王时,大臣刘文公手下的大夫苌弘,在蜀被人杀害(一说是刮肠自杀),他的血被人藏起,三年后化为碧色的玉石。后来人们就称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的人洒下的鲜血为碧血。清末革命家秋瑾在《对酒》中,写下了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的名句。李大钊先生《警告全国父老书》中也有这样的句子:“出其丹心碧血,染吾皇帝以降列祖列宗光荣历史之末页。”

吴佩孚大摆宴席庆祝生日,冯玉祥送去了一坛清水,原因竟是这个

三、耗帑廿万筑陵园,军民含情常祭拜

陵园落成后,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唱悼歌,……树旌表,勒碑铭以慰死者”。陵园中央的纪念碑镌刻着冯玉祥题的“碧海丹心”。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的其他将领及军政要员40余人送了挽词,並勒石纪念。为表示对战殁官兵深寄缅怀之情并安抚生者,在陵西南部另建房院,由遗族或残疾军人看守,各有照顾。

吴佩孚大摆宴席庆祝生日,冯玉祥送去了一坛清水,原因竟是这个

碧沙岗北伐军烈士陵园由四部分组成:1.烈士祠。位于陵园中部,红墙绿瓦,气象庄严。前后大殿内悬挂匾额,放置铜牌〔錾刻烈士姓名)、金册(载烈士功绩)、碑记等。2.中山公园。位于祠堂之前,内建民族、民权、民生三亭及水池、石桥(名铁桥)。3.烈士公墓。在树堂之后,是一片宽阔地带。每墓间隙2米,纵横成列。4.民生公墓(官兵眷属公葬地)。在烈土公墓之南,中间设界石相隔。

吴佩孚大摆宴席庆祝生日,冯玉祥送去了一坛清水,原因竟是这个

关于碧沙岗烈士陵园的再建计划,冯玉祥将军在《碧沙岗怀旧》一文中透露:“民十七初建此祠时虽耗帑二十万,实未白费也!惜中道而废,未曾完成整个计划。盖原本计划,拟在祠左立残废院,其筑式与政府各部同样华丽舒美,右盖烈士遗族学校(男女各一)。”

再建计划所以中道而废,与当时的局势恶化有关。1928年末,冯玉祥与蒋介石的矛质激化,正酝酿着蒋冯阎大战。风云突变,冯也顾不上这件事了。碧沙岗公园建成后,冯玉祥在驻郑期间,每逢星期日必赴碧沙岗之烈士祠行致祭礼,并到园躬自添坟。冯玉祥在讲演或文章中,每每以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盛赞为推翻北洋军阀统治而在北伐战争中阵亡的将土的献身精神。他指出:“此辈英武健儿,虽暂埋于黄沙碧草,然日后之‘戚名万里’、青史千秋’,自有其相当价值,真可谓死得其所矣!”命令所都将领莅郑必“致祭碧沙岗诸烈士。各军过郑,令其参观以激发革命情绪。”

吴佩孚大摆宴席庆祝生日,冯玉祥送去了一坛清水,原因竟是这个

冯玉祥还多次特意来陵园视察、留宿,就如何管好、建好陵园作了许多具体安排。并交待陵园管理人员:在空隙地段多种一些柿、桃、李,少栽柏、柳,树隙还可多种粮食、萝卜;把洛阳西宫的葡萄移一半来,现有1口水井不够,要再添4口;大门外道路栽杨柳两行。他还风趣地说:“退休时就住在这里看书、写字、看坟,死后也葬在这里,和英烈朝夕相处,也好随时照看。”

吴佩孚大摆宴席庆祝生日,冯玉祥送去了一坛清水,原因竟是这个

冯玉祥离开河南十年之后,在南京国民政府任职时,仍未忘怀埋葬在郑州碧沙岗的上千名英烈。1936年清明节,偕同旧日一起北伐的将领专程来郑,为诸烈士敬献花圈,扫墓致祭。在《祭北伐阵亡将士郑州公墓文》中,冯玉祥沉痛地说,“北伐成功,国民同庆,独伤诸君,牺牲生命!为国效死,死重泰山。浩气长存,不可泯没;袍泽之情,收君之骨,褒扬功德,建塔树碑;传之史乘,不朽永垂!”

吴佩孚大摆宴席庆祝生日,冯玉祥送去了一坛清水,原因竟是这个

以后,冯玉样还多次派代表来郑向烈士致祭,並探问碧沙岗陵园的管理情况。1937年4月2日,邓长耀给冯玉祥将军写信汇报说:“仿鲁派田副军长镇南代表来郑致祭碧沙岗诸烈士,又派副官蔡继中带步兵一营修坟修路。现在碧沙岗道路焕然一新,栽树一万株;祠堂内外极其整洁。”

吴佩孚大摆宴席庆祝生日,冯玉祥送去了一坛清水,原因竟是这个

墓地建成以后,冯玉祥专门派心腹常年看管。守墓的人叫葛心田,曾和冯同班当兵。因葛年长几岁,冯玉祥常以“老大”相称。1949年以前,葛家一直住在碧沙岗陵园中。葛家在陵园西南角盖了10余间房,建了一个小院,开垦荒地,种了些粮食和蔬菜,自给自足。

吴佩孚大摆宴席庆祝生日,冯玉祥送去了一坛清水,原因竟是这个

据葛心田的儿子葛绍武介绍,有一次冯玉祥从南京来到郑州,当时冯先生已经是南京政府的副委员长了。父亲还没迎到大门,冯先生已经走进来了。他身材魁梧,穿着一件黑大衣。同他一起来的还有阎锡山、宋哲元、张自忠等。保护他们的手枪队有100多人,戒备森严。当时烈士祠堂被郑州市第一行政区农林试验学校占用,可能是正在放寒假,门打不开。有人提议把锁砸了,冯先生马上制止:“不行,撬门砸锁是小偷行为,从门缝看看就行了。”到墓地祭奠时,冯玉祥哭了。他用手绢擦过眼泪,又从卫兵手里要来一把锨,给坟墓添了土。中午,阮专员亲自带人抬来几个大食盒。冯玉祥说:“这么多人,咋够吃?抬回去吧!”随后,他们几个带了贴身随从到我家吃饭。当天吃的是窝窝头、小米粥和咸菜丝。冯玉祥边吃边风趣地说:“吃饭还是家常饭,穿衣还是粗布衣。蛮好,蛮好。”大家听了都哈哈大笑。临走时,冯先生给我家留了几十元钱。他们走后,父亲说:“这饭不对阎老西的口味。冯玉祥、张自忠吃得很香,阎锡山把一个窝窝头掰成了4块,只吃了一块。”

四、历经沧桑风华在,烈士精神耀古今

时光流逝,沧海桑田。经过历次战争,郑州碧沙岗烈土陵园连遭炮火之灾。解放前夕,这里已是满目荒凉,一片颓垣残壁。解放后,郑州市区迅速发展,碧沙岗很快和市区联成一片,成为繁荣地带。

1956年,市政府决定辟碧沙岗为公园,将这片遍体疮痍的荒芜之地变成了劳动者娱乐、憩息的场所。现存墓地、祠堂及附居设施已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並拨款修缮。

据调查,现在的碧沙岗公园并非原碧沙岗陵园的全部辖地。经实测,现在的碧沙岗公园南北长约600米,东西宽约410米,面积为24.6万平方米左右。中部一片古式建筑是祠堂,占地面积433平方米(今为郑州市博物馆)。

吴佩孚大摆宴席庆祝生日,冯玉祥送去了一坛清水,原因竟是这个

祠堂分前后两个大院,前院有正殿和东酉两廊房,均为高台建筑,门前各有回廊明柱,绿色玻璃筒瓦覆顶。后院中有一座后殿,建筑形式与正殿同。殿内四壁镶嵌着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将领及政界要人送的悼词刻石。祠堂正面原有城堡式红色高墙,中间为朱漆大门,门外两侧分列汉白玉石狮一对。门楼有左右有耳室。1965年祠堂大门重建,由城楼式改为殿堂式。

吴佩孚大摆宴席庆祝生日,冯玉祥送去了一坛清水,原因竟是这个

原建中山公园在祠堂之前到北大门之间,沿中轴线正中和两侧,横列民族、民权、民生三座碑亭,均为六角形仿木结构古式建筑,黄硫璃覆顶。亭中今仅存碑座。

吴佩孚大摆宴席庆祝生日,冯玉祥送去了一坛清水,原因竟是这个

1916年,刘汝明在三亭之北中轴线两侧又仿建两亭,灰色筒瓦覆顶。东侧碑亭早年毁于炮火。尚存之两侧碑亭内,立有刘汝明为抗日殉国将领张自忠、佟凌阁、赵登禹及原国民党29军军长宋哲元的纪念碑。

吴佩孚大摆宴席庆祝生日,冯玉祥送去了一坛清水,原因竟是这个

如今在民族亭内,立高两米的汉白玉石碑,正面刻冯玉祥书的“碧血丹心”,其他三面刻冯玉祥撰的《祭北伐阵亡将士文》:“……冒白刃,涂肝脑,一战而定湘鄂,再战奄有长江,以至合围齐鲁,观兵幽燕,收南北统一之功,皆三民主义使之然也……回忆南口之战,严垒待敌,肉搏冲锋,数月相持,伤亡逾万。然一旦下令进迫,犹能鼓其余勇,斩将搴旗,无或馁怯,以饥疲之躯,与雪地冰天争一日之命,艰苦备尝,精神益厉……抑军阀虽灭,而帝国主义者尚高睨阔步,横掠我领土,惨戮我人民。凡我中华民族,靡不引为大耻。此耻一日不雪,恐先烈之灵一日不安。是又我军后死者之责,亟宜踏先烈之迹,振迅奋发,而不可斯须或忘者也。”

碑文朴实无华,但掷地有声,力透纸背,今天读来,仍让人热血沸腾。

吴佩孚大摆宴席庆祝生日,冯玉祥送去了一坛清水,原因竟是这个

中轴线上原有塔形建筑,是刘汝明为紀念抗日阵亡官兵而立,正面镌刻“抗日烈士永垂不朽”字样,“文化大革命”时被毁掉了,只留下一个塔形的底座。1994年,在“抗日烈士纪念碑”原址上建起了“北伐战争纪念碑”。这座纪念碑碑身高近18米,正面是聂荣臻元帅题写的“北伐阵亡将士永垂不朽”10个金色大字。纵跨碑体的浮雕,由北伐军将士群像组成。

吴佩孚大摆宴席庆祝生日,冯玉祥送去了一坛清水,原因竟是这个

由塔形建筑往北有东西向长方水池,周围设汉白玉栏杆,池上建石桥,桥两侧池内各有一喷泉。桥北19多米即陵园正门。大门有3个,城堡式一字排开。中间正门巍峨雄伟,门头正面有石刻的“碧沙岗”三个金字,左下角是“总司令冯玉祥题”的字样。大门北邻郑洛大路,在路北还有3面照壁,上写“国土至上,民族至上”、“力量集中,意志集中”等标语。后来,这些标语随着政治形势的不断改变而改变。“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冯玉祥亲笔所题的“碧沙岗”三个字是地地道道的“四旧”,理所当然该被砸掉。可因为它太高了,所以才免遭厄运。1979年正门重修,由城堡式改为庑殿式。

吴佩孚大摆宴席庆祝生日,冯玉祥送去了一坛清水,原因竟是这个

烈土公墓在祠堂后面的一片宽阔地带,掩埋着北伐战争中阵亡官兵的骸骨。每墓之前各立墓碑。祠堂西南方原有一处四合院,是看墓人和伤残军人及其家属的住所,现已拆除。

碧沙岗陵园现存碑刻40余座,按碑文内容可分为五类:

1.陵园落成纪念碑。在祠堂前院迎门而立,汉白玉石料制成,圆柱体,半球形碑顶,通高2.91米,碑身2.2米,下有莲瓣束腰式园形碑柱(图二)。碑文阴刻,记载着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转战中原及取得北伐胜利时兴建这座陵园的情况。此碑立于1928年9月。

吴佩孚大摆宴席庆祝生日,冯玉祥送去了一坛清水,原因竟是这个

2,挽词刻石。19块中,有16块镶嵌在祠堂后殿的四壁上,3块立于亭内或墓间。刻石大小不一,文体各异,或方形或长方形,镌刻时间最早者为1928年,最晚者为1932年。内容主要是对北伐战争中烈士们英勇献身精神的赞颂和哀悼。送挽词的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将领多附官衔,有鹿仲麟、韩复榘、石敬亭、孙良诚、陈长捷等,其他军政界要员有白崇禧、蒋鼎文、林翔、阎锡山等。

吴佩孚大摆宴席庆祝生日,冯玉祥送去了一坛清水,原因竟是这个

3,阵亡官兵名单刻石。现存5块,为长方形,人名由右向左竖行排列,部分人名之上附以阶衔。每块刻石列人名130余人。

吴佩孚大摆宴席庆祝生日,冯玉祥送去了一坛清水,原因竟是这个

4,墓碑。数量较多,但仅收存10余块。碑体大小悬殊,多为长条形。碑面镌刻死者姓名、阶衔、籍贯、死前所在部队番号等。有一块特别引人注目,是以国民政府军政部的名义给一个打扫粪便的清洁兵立的。碑体不仅比一般尉官的墓碑大五六倍,而且碑首雕刻着国民党党徽,四周雕饰花边。这显然是贯彻官兵平等的精神,反映了冯玉祥比较进步的治军思想。

吴佩孚大摆宴席庆祝生日,冯玉祥送去了一坛清水,原因竟是这个

6,张自忠、佟凌阁、赵登禹、宋哲元纪念碑。六棱形碑体,由6块截面呈梯形的刻石組成。碑帽、碑座也为六边形。青石制成,碑文阴刻。张自忠、宋哲元各占两面,佟凌阁、赵登禹各占一面。郑州绥请公署副主任兼第四绥靖区司令官刘汝明撰文立石,刻于1916年10月。记载着张、佟、赵等将军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壮烈殉国的事迹及宋哲元将军在热河省喜峰口指挥对日作战的情况。

吴佩孚大摆宴席庆祝生日,冯玉祥送去了一坛清水,原因竟是这个

碧沙岗烈士陵园规模较大,保存尚基本完好,这处陵园是全国仅有的一处北伐军阵亡官兵墓地,本身就有着重要的纪念意义。尚存的众多碑刻是一批既有史料价值又有文物价值的实物资料,碑文比较广泛地反映了北伐战争时期河南的政治、军事斗争形势和经济状况,部分碑文也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原冯部将领在外敌入侵、国难当头之际,投身抗日以身殉国的史实。

附录:

冯玉祥撰的《祭北伐阵亡将士文》:

易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呼人,盖君主昏虐不道,残仁贼义。人民皆陷於水深火热不能自拔,有力者掲义旗,发大难,扫除而轮廓清之,天日为昭,人心悦服。故曰顺天而应人也。 惟家天下之局,递嬗不易。历史所演,革命亦无穷期。我先总理中山先生,揭橥三民主义,而以颠覆满清政府改建中华民国相号召,冀塞乱源成郅治,前仆后继,百折不挠。辛亥一役,肇造民国,以为可以循轨而趋矣。乃大憝巨蠹,拥兵自恣,宰割天下,剥割黎元,以继一人之欲,复与帝国主义者相结纳,以张其势,而固其位,人民益不知死所。於是中山先生驰驱岭表,屡兴北伐之师,诚以军阀不除,帝国主义不踣,三民主义无由伸。虽赍志以殁,承其遗训,卒能激励将士,冒白刃,涂肝脑,一战而定湘鄂,再战奄有长江,以至合围齐鲁,观兵幽燕,收南北统一之功,皆三民主义使之然之。

我军自命名国民军以来,即誓为国尽忠,为民效死,建设清廉政府,而与祸国殃民之军想周旋。时会未至,退守五原,回忆南口之战,严垒待敌,肉搏冲锋,数月相持,伤亡逾万。然一旦下令进迫,犹能鼓其余勇,战将搴旗,无或馁怯。及奔驰塞外,以饥疲之躯,与雪地冰天争一日之命,艰苦备尝,精神益厉。姑五原誓师后,远戡秦陇,解长安八月之围,东出潼关,规复返洛。当宁汉相逼之时,歼直鲁方张之寇,逾季即与国民革命军会师,共成北伐大业。固服膺三民主义之明效大验,亦以阵亡先烈之英灵默佑,潜助士气,再接再厉,无坚不摧,固成功若是之速也。兹者大勋克集追念阵亡先烈,宣报以血食,特於郑州西郊辟地数百亩,建立祠宇,以为奉祀之地,勒石纪功,昭示来兹。抑军阀虽灭,而帝国主义者尚高睨阔步,横掠我领土,惨戮我人民。凡我中华民族,靡不引为大耻。此耻一日不雪,恐先烈之灵亦一日不安。是又我军后死者之责,亟宜踏先烈之迹,振迅奋发,而不可撕须或忘者也。爱为之铭曰: 屼屼嵩岳,浩浩黄流,惟兹义烈,与共千秋。居猾阻兵,分裂江河,陷阵先登,歼彼凶顽。功莫与京,身则无孝,男儿死耳,泰山比重。英灵来格,俎豆蒸尝,佑我同泽,发扬国光。

总司令冯玉祥题

中华民国十七年九月毂旦立石

民权亭内鹿钟麟撰写的碑文:

郑之西北有沙岗焉。我军之身经百战化为碧血者多埋骨于斯,因名曰碧沙岗。总司令冯公并饬建烈士祠于其地,爰勒石以记之。曰:昔人谓死,有重于泰山,轻于鸿毛。同一死也,而轻重悬殊,尝有味乎?斯言矣!溯自满清之季,国政凌夷,民生窘迫。凡握有军权者,大率泄沓成风,置国难于不问。时我军虽甫萌芽,殚心革命。洎武昌起义首响应之,而清社遂屋。意谓共和告成,国基奠定。从兹与民更始,庶可长治久安矣!孰知纠纷益甚,内忧外患相逼而来。民国几濒于危亡。我军迭举义旗,心余力绌,孤力无援。容有志同道合与共谋国是者,而风云变幻复无定时。其救国之诚求如我军之百折不回始终不渝者,则寥若晨星。是故二十年来,躬与先烈转战于湘秦楚,予鲁燕苏陇察绥之间。出生死、冒危难,掬死诚以为民请命。时或权操于人,举动未能自主,不得不委曲求全,而救国之心乃益坚苦。有志竟成,卒得统一全国之结果。

皆诸先烈效命疆场,前仆后继,有以致之也。或谓烈士为阵亡之军人,予谓烈士乃民众之先觉。若军人之阵亡不过尽其天职耳,岂所论于首创革命之先烈哉!而死有泰山鸿毛之别,从可知矣。兹者国家再造,烈士有知应含笑于地下。然重大之责任则集于后死者之身。设或自安逸乐,偶违素志。则碧沙在望,何以慰烈士之灵耶?此吾所耿耿于心,而不敢少懈者也。

敬立石

中华民国十七年八月

定县鹿钟麟撰 镌

民生亭内《祭北伐阵亡将士郑州公墓文》:

维中华民国二十五年,节届清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通旧日各同仁谨结花圈,薄采芹藻,致祭于北伐阵亡各将士公墓之前而言曰: 呜呼诸君,国之干城。束发投军,大义是明。强邻见欺,眈眈虎视。发奋河朔,复兴为志。欲除外患,先去内忧。努力统一,共济同舟。远越陇陕,克期北伐。慷慨誓师,全军出发。枪林弹雨,恐后争先。马革裹尸,誓死弥坚。北伐成功,国民共庆。独伤诸君,牺牲性命。为国效死,死重泰山。功标党国,典型人寰。浩气长存,不可泯灭。袍泽之情,收君之骨。褒扬功德,建塔树碑。传之史乘,不朽永垂。兹备酒醴,虔诚公祭。永著令典,年年岁岁。呜呼,尚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