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敦煌雅丹魔鬼城”到“乌禾尔魔鬼城”,从“张掖丹霞”到“温宿大峡谷”,行走在大西北路线上,你总能听到两个形影不离的词——“雅丹”和“丹霞”。

△雅丹地貌

作为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有力代表,“雅丹”和“丹霞”在西北的景色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由于名字相近,很容易把二者混为一谈。事实上,一个是风的女儿,一个是铁(Fe)的画作。

雅丹:吹啊吹啊!我的骄傲放纵!

雅丹地貌是一种风蚀地貌。可以说,雅丹的形成,在很大的程度上是风的杰作。

△乌禾尔魔鬼城狮身人面像

中国的雅丹主要集中分布在新疆和甘肃。

两亿八千万年前,这里还是海洋。当印度洋板块向北移动最终与亚欧板块激情相拥,海洋逐渐消亡,青藏高原开始隆起,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抬升,海洋变成古河道,同时也阻挡了印度洋的水汽,这里变得越来越干旱。

干旱的环境下,河水枯竭,河床开裂。植被变少,温差变大,导致风也越来越大。风沿着开裂的缝隙不断地吹打着干涸的土地,最后便形成了一个个分离的土丘。

而“雅丹”一词正是意为“具有陡壁的小丘”,源于维吾尔语。所以,简单地理解,雅丹,就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被大风吹出来的土包。

△南八仙雅丹地貌

大风沿着缝隙造作,导致雅丹地貌表现为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其中最为大众所知的就是“魔鬼城”。

△敦煌雅丹魔鬼城

“魔鬼城”的得名,一说是由于地形复杂多变,很容易迷失其中难以走出来;一说是因为常年大风呼啸,声音如鬼哭狼嚎,故名“魔鬼城”。

△青海雅丹地貌群

被风蚀的土丘形状各异,被赋予各种想象,或如天狗望月,或如雄鹰展翅。

△乌禾尔魔鬼城

有时也声势浩大,如同远航的舰队一般,在荒漠上乘风破浪。

△敦煌雅丹魔鬼城

当你觉得雅丹是不是只在漫漫黄土之中存在的时候,大自然大手一挥,创造了“水上雅丹”。

△水上雅丹

在青海大柴旦,遥远时期的海水并未完全干涸,四处的冰雪融水和地下水汇集,形成了湖泊。又在大气热效应的作用下,湖泊面积进一步扩大,淹没了附近的雅丹土丘,便形成了如同海市蜃楼般的“水上魔鬼城”。

△水上雅丹

比起陆上魔鬼城,水上魔鬼城仿佛在一片荒凉之中寻得生机,湖水碧蓝,被风蚀的土丘似礁似岛,勾勒出一幅“西北千岛湖”的景象,美轮美奂,神秘深邃。

△水上雅丹

丹霞:色若渥丹,灿如明霞

“丹霞”一词源自曹丕《芙蓉池作诗》“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意指天上绚烂的彩霞。

△广东丹霞山

1928年,地质学家冯景兰在广东韶关发现了仁化县丹霞山密集分布的红色崖壁,颜色灿若朝霞。

△广东丹霞山

因之前从未有过对类似地貌类型的地质记录,冯景兰就以丹霞山中的“丹霞”二字将其命名,为“丹霞层”开启了“丹霞地貌”的研究之门,使之成为完全由中国学者发现和命名的地貌类型。

△丹霞山茶壶峰

不过,关于丹霞的定义,目前学界也还众口异词。争论主要集中在构成丹霞地貌的岩石种类:是否只局限于陆相碎屑岩;地貌的形成过程中的侵蚀作用:是否局限于流水侵蚀。

△贵州赤水丹霞

尽管对于丹霞的定义还没有统一,但丹霞丹霞,“色若渥丹,灿如明霞”,大家普遍认可丹霞地貌的两个显著特征:红色岩层+陡坡峭壁。

△贵州赤水丹霞

这里的红色并无严格规定,无论其中掺杂了多少杂色,只要远远望去,在视觉感观上是红色即可。

△湖南崀山辣椒峰

我国是丹霞地貌分布最广的国家,截止到2010年,经地质学家所探明的丹霞地貌,中国以799处排名第一,排名第二、第三的澳大利亚和美国分别为11处和10处。

△截止到2010年经地质学家所探明的丹霞地貌数据

2010年8月1日,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湖南崀山、福建泰宁、贵州赤水,这六个来自亚热带湿润区的丹霞地貌景观系统代表“中国丹霞”,被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贵州赤水丹霞

如果按最初的定义,丹霞应该是位于亚热带湿润区,主要受流水侵蚀而形成的地貌(在以上申遗的景观中也可窥见这一点),至于西北干旱地区的红层地貌是否属于丹霞,也仍存在争议。

△张掖冰沟丹霞

若以“红色岩层+陡坡峭壁”的特征来看,张掖丹霞地貌群中的“冰沟丹霞”是干旱地区丹霞地貌的突出代表。

△张掖冰沟丹霞

风雨的剥蚀使得柔软的泥岩大都随流水而去,剩下被砾岩保护的泥岩。

△张掖冰沟丹霞

它们耸立在荒原之上,如古堡,如烽燧,造型奇特,姿态万千,被称为宫殿式丹霞地貌

△张掖七彩丹霞

而鼎鼎大名的世界级网红——“张掖七彩丹霞”,事实上并不能算作严格的丹霞地貌,因为它不具备“陡坡峭壁”的特征。

△张掖七彩丹霞

“七彩丹霞”岩层多为粉砂岩和泥岩,侵蚀风化更甚,最终生成了平缓浑圆的丘陵地貌,所以更贴切的名字应该叫做“彩色丘陵”。(也有专家认为不满足丘陵的判定条件,而称之为“红山湾地貌”,与丹霞地貌并列。)

当然,因为存在争议,广义上的丹霞也“泛指各类红层地貌,包括各种红色砾岩、砂砾岩、砂岩、粉砂岩和泥质岩所形成的侵蚀地貌”,从这个角度看,将七彩丹霞归为丹霞地貌也未尝不可。

△张掖七彩丹霞

但无论如何,都不可否认,“七彩丹霞”都是中国大地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漫长的地质演变,让曾经的湖底变为山峦,含铁量各异的沉积物在气候和其他矿物质的影响下,形成了以红色为基调,却又层次分明的画卷。

△张掖七彩丹霞

看到这里,想必大家都明白了:雅丹和丹霞仅仅只是名字里有一个共同的“丹”字罢了,前者的“丹”来自维吾尔语的音译,后者的“丹”突出了“红色”,二者在形成环境、侵蚀动力、形态演化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区别。

无论是雅丹还是丹霞,都是神秘而伟大的大自然,给中国的礼物。我们有幸能一睹容颜,知其壮美,晓之雄奇;也应保护和爱护,让它们更长久地在这片土地上大放异彩。

注: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本文部分图文整理自网络,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小编删除,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