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何况特指的江南,就是大明永乐朝及之后各代的南直隶,也是洪武、建文朝的首都地区,大明皇帝朱元璋,对大明的首都地区,进行掠夺式的殖民管理。一句话,江南或南方是大明帝国的一部分,只存在剥削和奴役,不存在殖民,或“实质殖民”的可能。


明朝是在实质上“殖民江南”吗?听传说了吧,事实是这样的。

解答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一句话,江南或南方是大明帝国的一部分,只存在剥削和奴役,不存在殖民,或“实质殖民”的可能。

但“剑雄品评”向来喜欢借题发挥。愿意借回答本题之机,围绕此问点,写一些相关的扩展历史知识。让大家在阅读历史之中,有一定的知识获得感。

只愿看上述简略回答的,可以止步了。愿意增加历史知识的,可以继续往下看。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极为严肃的问题。大明对江南的统治,是殖民行为么?要弄明白什么叫殖民,必须从殖民的源头说起。所谓的殖民,是指强国向它所征服的国家移民,并掠夺当地人民的利益以肥己。

明朝是在实质上“殖民江南”吗?听传说了吧,事实是这样的。

一,殖民的含义

一般来说,殖民最早的含义,却是移民开荒的意思。没有特定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指向。比如明朝洪武朝大移民,就发生在洪洞大槐树,这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

由于战乱的关系,新生的大明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多是无人之地。

为了恢复农业、发展经济,也为了使人口均衡,朱元璋采取了以民实边、卫所屯田、化军为民等多种方法移民,或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之比例,以民实边、没籍迁移。

据《明太祖实录》、《明史·食货志》、《续文献通考》等史料记载,

洪武21年8月,户部郎中刘九皋言:“今河北诸处,自兵后田多荒芜,居民鲜少,山东、山西之民自入国朝,生齿日繁,宜令分丁徙宽闲之地,开种田亩。”太祖曾谕户部侍郎杨靖曰:“山东地宽,民不宜迁,山西民众,宜如其言。”于是迁山西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往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诸处闲旷之地,令自便置屯耕种,免其赋税三年,仍给钞20锭以备农具。


明朝是在实质上“殖民江南”吗?听传说了吧,事实是这样的。

明永乐朝由于篡朝建文,又由南京迁都至北京。不论是在地理上,还是在政治、经济上,国家的重心,理所当然地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统治阶级为了找到新的平衡,移民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

永乐元年八月,定罪北京为民种田例。先是刑部尚书郑赐督察院佐都御使陈瑛等上言······北平、永平、遵化景地肥沃,人民稀少,凡徙危罪除······其余有犯罪免,免杖编成里甲,并妻子发北京、永平等府县为民种田。······礼部议奏: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四部政司就本政司编成里甲······上悉从之。永乐2年9月,徙山西太原、平阳、泽、潞、辽、沁、汾一万户实北平。永乐14年11月,徙山东、山西、湖广流民2300余户于保定州,免赋役三年。


明朝是在实质上“殖民江南”吗?听传说了吧,事实是这样的。

二,殖民的真正定义

根据社会历史阶段的特征,资本主义社会要比封建主义社会先进。资本主义的特征是工业化大生产,而中国二千多年来,长期处在封建社会的阶段(实际上是中央帝制集权社会),其特征是农业化小生产。

由于生产力的限制,农业国是无法对工业国升维殖民的。只有维度高的社会历史形态,对级别低的社会历史形态,才有进行殖民的可能。

所以,殖民特指率先工业化的资本主义国家,把经济、政治势力扩张到不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掠夺和奴役当地的人民。比如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大英帝国,对全世界的殖民。

大英帝国,为什么号称“日不落帝国”呢?不是太阳永照英伦三岛而不落。英伦三岛才多大,区区24万平方公里而已,而维多利亚时代的大英帝国,竞达3488万平方公里,比忽必烈创建的蒙古帝国还大200万平方公里。其幅员横亘欧亚、大洋洲、美洲、非洲,如比太阳永远不会在大英帝国的国土上落下。确实一点也没有夸张。大英帝国的国土,其中99.3%是殖民地、自治领、属地。女王麾下的人口高达4亿之多。其国家的实力、恢弘之雄心,令人瞠目结舌、目瞪口呆(是否觉得秦始皇一统六国的伟大创举,与之相比很low)。

明朝是在实质上“殖民江南”吗?听传说了吧,事实是这样的。


而英国就是这个大到连太阳都无法落下,殖民地的宗主国。从这里我们知道了殖民的几个要素。

第一,首先是社会历史形态,宗主国一定是资本主义国家,并有“国对国”外部特征。

第二,必须要率先工业化。

为什么我们至今还认为秦始皇一统六国,是一种旷古烁今的壮举呢?因为工业化和农业化维度不同,其生产的爆发力,不可同日而语。

以如此落后的初期农业化,始皇帝尚能挥戈东向,一统海内,其功奇业伟,绝不居于裹挟工业化、殖民全世界的维多利亚女王之下。人家凭借的工具好。咱的差了整整一代,实在没什么好比。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待到始皇帝以军力完成了一统后,中国文化,适时充当起这个国家的脊梁,让二千多年的中国,至今依旧泯然一体。

而大英帝国却早已在近、现代分崩离析了,其殖民地也已纷纷独立。

霸业可以以强硬锋利的工业化达成,而历史却是由柔韧无比的文化来支撑。水,因至柔而至坚。

明朝是在实质上“殖民江南”吗?听传说了吧,事实是这样的。

三,大明对江南的统治,是殖民行为么,或有“实质殖民”的行为吗?

好,该回头看看,大明朝是不是对江南进行殖民,或有否实质上地殖民行为吗?

江南既是个地理概念,也是个人文概念,一直在因时而变。清朝有个江南省,所辖的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江苏省、上海市和安徽省以及江西省婺源县、湖北省英山县、浙江省嵊泗列岛等地,也就是明朝的“南直隶”地区。

明朝之时,江南大体指湖广、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江苏一带,主要是指江西及江南省及浙江一带。

江南的富裕不是天生的。在秦汉时期,中国最富裕、最开化的区域,在黄河流域。南方还是属于衣衫褴褛、童蒙未启的年代。

北方的动荡和战乱,一次又一次,送给南方发展的契机。加上江南优越的气候、地理条件。

由于蛮族频繁对北方和中原的入侵。每一次地入侵,都是对文明的反动和倒退。也无不凸现出江南社会的稳定,这种强烈的气候、社会条件的对比,再与人性中趋利避害的本性相结合,“衣冠南渡”势成必然。

明朝是在实质上“殖民江南”吗?听传说了吧,事实是这样的。


西晋“永嘉之乱”,便是中原文化初探南方之肇始;唐朝“安史之乱”,是中原人口填补南方之契机;北宋“靖康之难”后,则完成了史上最宏大的经济中心,对南方终极的迁移。

南方由此一直富庶至今。

江南,作为南方最精华之地,首当其冲,凤凰涅槃,青出兰而胜于兰。

南方经济的崛起,首先靠北方主流的文化深度植入。历史上数次的“衣冠南渡”,为南方的经济腾飞,提供了坚实的文化的基础。

以优势的主流文化,去适配优越的地理、社会环境,因此优势诸多的南方不富裕,天理不容!

蒙古建元,又让南北优劣之距,被拉至最大。大明卜立,面对着有史以来,最大的南北剪刀差之局面,自然会对富庶的南方动手,课以重税,以补偿全国。

这是正常的治国逻辑,不容反驳。

南方或江南,是大明帝国的一部份。根据前文对殖民定义的界定,显然,对南方或江南课以重税,不属于有“国对国”外部特征的殖民行为。

何况特指的江南,就是大明永乐朝及之后各代的南直隶,也是洪武、建文朝的首都地区,大明皇帝朱元璋,对大明的首都地区,进行掠夺式的殖民管理。即便有实质上“殖民”行为。

这不是中国历史上最冷笑话么?怎么可能!

说到元朝将中国南北之优劣,拉至有史以来最大地差距。主要原因在于,蒙古统治者对南方士绅阶层,实行的是相当“宽疏”的政策有关。

这种“宽疏”的政策,具体表现在,蒙古统治者给予江南世家,以“轻刑、高位、薄赋”的善待,与对北方的士绅阶层的严求苛责,迥然相异。

明朝是在实质上“殖民江南”吗?听传说了吧,事实是这样的。


民国史学大咖、钱穆先生曽于《读明初开国诸臣诗文集》一文中说,“出身虽微,要之言必陈本朝,而其本朝则胡元也。彼辈之重视昭代,乃与在朝仕宦者无二致,则何其于亡元之崇重,而于兴明之轻蔑。”;“旧朝已覆,新朝(指明朝)已兴,在当时士大夫心中,亦似乎茫然不知,漠然无动。”

显然限于篇幅,我们不可能对南北之差的政策因素,再展开讨论。反正,记住这个有史料支撑的结果,就行了。

这里要说到另一位义军领袖张士诚。他后来降元反朱,与元之对江南政策也有间接相关,坊间传说,他接受了江南士绅的劝降。

等到朱元璋平定南方后,南方士绅连带南方百姓,大都对朱元璋的感觉不怎么样。

但仅凭这一条,就说朱元璋或明朝,对江南实施掠夺式的管理,显然是说不通的。因为,这不是一个聪明的统治者,所应当应为的。

明朝是在实质上“殖民江南”吗?听传说了吧,事实是这样的。


遍观大明首帝朱元璋的一生。朱元璋可以被定义为是个很多疑的人,也可以被定义为式很残暴的人,但他绝不会是一个很任性、很愚蠢的帝王,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因为,有很多的证据表明,朱元璋对大明政治制度和国家制度,及军事制度的设计,堪称巧夺天工、鬼斧神工。

何况,建文帝和永乐帝,以及大明后代的各帝王,又与江南和南方有什么仇隙呢?他们还不是一样,对富庶的江南,课以重税。在明末的天启朝,朝廷还对江南,另加征工商税。满清统治者,也是照方抓药,同理处理。

原因无他。作为地方,你富,就该多支援支援穷地方,毕竟自古中华是一家。统筹兼顾,共同发展,是任何一个统治者,都会应当应为的执政基本功,与殖民不殖民,风牛马不相及。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穿越历史的迷雾,检视历史的足迹,仰望历史的辉煌,感怀历史的沧桑。“剑雄品评文史经济”与您同学同行,同喜同叹。您的关注,是我奋笔疾书的动力,您的阅读,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