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阳春白雪 传奇乐坊 - 传奇乐坊琵琶曲演奏

小编有话说:

本文摘录自湖南美术出版社《新时期美术思潮》中《吹捧起来的“奇峰”——范曾其人其画剖析》一文,作者钱海源,对于范曾大师其人,本平台无任何偏见,所以,我们只摘录其中的一部分,从艺术评论角度来看看专家对范曾大师作品的评论。

范曾作品 老子出关图

《范曾传》一文的作者认为范曾的画,范曾的艺术,是“空今绝古”“伟大”得不能加以评价。其实,古今中外,任何真正伟大的艺术家及其作品,都是可以分析和评价的。怎么范曾的画竟不能评价呢?

范曾作品山君闻道

严重的模式化,曾经是美术界乃至整个中国艺术领域中所严重存在的问题,是简单理解和贯彻“文艺为政 治服务”所酿成的后果,模式化创作成为一种风气,有碍于艺术的独创笥,特别是对于一个自称在中国画人物画方面“领袖群伦,开风气之先”的“大画家”画说,更不应当存在模式化的问题。可是,范曾画作的严重问题所在,正是模式化的问题。

范曾作品  羲之羡鹅

范曾作品  杜甫神韵

范曾作品  东坡赏砚

范曾作品  李白造像

从总体上分析,范曾所画的历史人物,有一个固定通用的模式:其一、历史人物的头部,无论是画屈原、李白、杜甫、谢灵运、苏东坡、李时珍、钟馗或达摩等,大都是扁脑壳,扁嘴巴,粗眉毛和小眼睛。对范曾画中的人物作图像分析,每个历史人物的五官特征都像他自己。在范曾的笔下,历史人物几乎千篇一律地被塑造成抬头望天,藐视一切,一副不可一世、又极不得志之状。如果不看画上的画题,就分不出谁是李白,谁是杜甫。熟悉中国古代历史的人都知道,屈原、李白、杜甫和苏东坡,不但是不同时代的人,而且各人的性格和气质很不相同。屈原的忧伤,李白的豪放,杜甫的苦闷忧愁,苏东坡的外表旷达、内心愤懑,性格和气质各不相同。可是在范曾笔下他们就同一个模子翻出来的。

范曾 补天图

其二、再从服饰上看,范曾所画古代历史人物,不管是远古时代或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还是画唐、宋、元、明、清各代的的历史人物,所着服饰都差不多。例如被《范曾传》的作者称颂为“形象本身就蕴藉着人类必将以回天之力改造世界的美好的向往”的“窈窕美人”女娲,其脸部形象、体态充满了如同人们在现代生活中所见之某些身穿浓装艳服、故作姿态的媚俗少妇形象,令人看了觉得不伦不类。

所以,如果单独欣赏的一幅古代历史人物画,会觉得还勉强过得去,但是,若将几幅他的历史人物画陈列在一起欣赏,就会令人感到雷同。

范曾作品 伯乐相马

范曾作品 灵运歌啸图

为什么范曾的画会存在如此严重的模式化缺陷呢?恐怕有如下几个原因:(一)从概念出发,去理解历史人物,对每个历史人物所生活的历史环境、性格和气质的“这一个”的特点,缺乏准确的把握。(二)美术界许多行家认为,范曾的人物画,是放大了的“连环画”,这倒不是对连环画这个画种的贬斥,而是说,范曾的单幅人物画创作,缺乏作为单幅人物画的艺术特征和意味。(三)还由于范曾采用如同复印机式的生产方式,成批大量生产作品。所以,美术界有人说,范曾的模式化“创作”法,可以输入电脑大量复制生产,只要稍有美术知识,就可以模仿制作,这也是范曾的画很容易被人炮制成假画的原因所在。

范曾作品 老子出关图

范曾作品 老子出关图

可笑的是,本来是属于范曾艺术创作上致命弱点的,如同复印机生产的模式化作画方式,却被某些吹捧者视为是范曾“艺术技巧高超”的证明。例如1988年《文艺家》杂志上有一篇题为《范曾画大楼》的文章说,在1987年的一个暑假中,范曾“画了116幅画”,用以证明范曾作画如复印机生产一样神速。《范曾传》的作者则说,范曾作画“不打草稿,手挥狼毫,目送飞鸿”,将这视为范曾的艺术造诣。

范曾作品 炼丹图

题识:炼丹图。庚申(1980年)夏仲,雪庐兄游燕,邀饮于积翠斋,嘱画魏晋怪僧,泼墨之际颇觉手畅心随。江东范曾题。

潘天寿作品 达摩

再者,自封为在中国画人物画上“开风气之先”,在文化艺术素养等很多方面都与苏东坡“性相近”的范曾,却有多幅作品证明他是抄袭和剽窃别人作品的能手。如1988年9月号香港拍卖行拍卖目录编号为46号之范曾的《炼丹图》,与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潘天寿作品集》中,潘天寿先生于1948年所画的《达摩像》几乎完全相似,怎么会这样巧合呢?又如,范曾的《炼丹图》,画题特地标明画的是魏晋怪僧,这就露出了浅薄的马脚。自古以来,炼丹只有道士,再怪的僧也不会怪到去学道士炼丹。

范曾作品 灵运临风图

罗丹雕塑巴尔扎克像

还有,细心的读者只要将范曾的“得意之作”《灵运临风图》和《菩提达摩》两画中的灵运和达摩像,与罗丹的雕塑杰作《巴尔扎克像》作比较,就会发现,两个人物不但动态和服饰相似,而且连人物的外形,乃至露出衣袍外的右脚,都完全相像,稍不同的只是头发,以及巴尔扎克所披毛毯,没有谢灵运的宽大而已。

范曾作品 沈括探石

范曾作品 包拯造像

更可笑的是,范曾自称,从顾恺之、吴道子,到明清陈老莲和任伯年,“都对我有影响”。这是很令人生疑的。据美术史,吴道子并没有一笔真迹留传下来,日本所藏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并不是吴的真迹,而宋的临摹本,很难说就是根据吴道子的手笔所临。所以,范曾从何去受吴道子的影响?

觉得不错,请在下方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