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5日,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对中华文明进行了经典概括,他指出:“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导向,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

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5月15日,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对中华文明进行了经典概括,他指出:“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导向,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请随“学习中国”小编一起学习。

要论| 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的四大内核

2019年5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并演讲。

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儒家经典《春秋左传·隐公六年》有言:“亲仁善邻,国之宝也。”亲仁善邻,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对有着深厚农耕文化的中国来说,邻里关系的重要性仅次于血缘关系和宗法关系。亲仁善邻、守望相助,不仅是每个人的道德目标,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论语集注》称,“邻,犹亲也”,生活在一地,就有了共同守望的利害关系;“邻,近也”,当遇到危急或困难时,邻里就在身边,能及时地提供帮助。秉持这种思想,中华民族一贯重情谊、尚睦邻,同周边国家和平相交、友好相处。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曾指出:“‘亲望亲好,邻望邻好。’中国将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协和万邦”出自《尚书·虞书·尧典》。原文是:“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意思是,尧是一个伟大的人,他能够弘扬大德,让家族和睦;家族和睦之后又协调百姓,也就是协调各个家族之间的关系,实现社会和睦;社会和睦之后再协调万邦诸侯,也就是各个邦国的利益,让各个邦国都能够和谐合作。“协和万邦”的思想被历代政治家和思想家所继承和弘扬。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协和万邦”逐渐成为中国处理与周边国家以至远方国家政治邦交的原则。“协和万邦”引申到今天,就是协调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让各个国家都能够相互尊重、相互合作、共同发展。

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导向。“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本思想在中华文化史上源远流长,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从古到今,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贯穿始终。《尚书·五子之歌》记述大禹之训诫:“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意思是说,人民是国家的根基,根基牢固了国家才能安宁。儒家主张执政者应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这是必须确立的执政目标。子贡问:“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答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也就是说,能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比尧舜还强的圣人。西汉时期,贾谊提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夫民者,万世之本也,不可欺”。农耕时代,“流民”不仅会影响经济、影响民生,而且会带来政治动荡,“安民”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明朝张居正在《答福建巡抚耿楚侗》中说:“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清初万斯大在《周官辨非》中言道:“圣人之治天下,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意思是:圣人治理天下所用之道,但凡于民有利的事情,一丝一发也要推行;于民有害之事,一毫一末也必须革除。总之,“民本”的基本价值理念,表现出人民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揭示了深刻的执政规律,约束了政治权力,顺应了民意,维护了社会秩序和国家稳定。

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革故鼎新”一词是从《易经》革卦和鼎卦演化而来。《易经·杂卦传》曰:“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即破除旧的,建立新的。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言:“御政之首,鼎新革故”,将“革故鼎新”提升为统理国政的首要之务。春秋时期管仲改革,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北宋王安石变法,都用事实表明,只有革故鼎新不断前进才能为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习近平指出:“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自古以来,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无数变法变革图强运动,留下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等豪迈宣言。”“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始终高扬的进取精神。早在三千五百年多前,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就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九字箴言刻在器皿上,用以时刻提醒自己。《周易》主张“唯变所适”,就是不断地适应变化,根据不同的“时”,进行无穷无尽的创造。1910年初,蔡元培撰写《中国伦理学史》。针对清朝末年中国思想文化界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局面,蔡元培通过中西文化对比,指出“故西洋学说则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更是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与时俱进,要求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道法自然”是自然之道。《老子》第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把自然法则看成宇宙万物和人类世界的最高法则。老子认为,自然法则不可违,人道必须顺应天道,人只能“效天法地”,将天之法则转化为人之准则。王弼注:“法谓法则也。人不违地,乃得安全,法地也。地不违天,乃得全载,法天也。天不违道,乃得全覆,法道也。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也。法自然者,在方法方,在圆法圆,于自然无违也。”它告诫人们不妄为、不强为、不乱为,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地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是视天地万物人为一体的思想。在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被表述为“天人关系”。汉儒董仲舒说:“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季羡林对此解释道: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在儒家看来,“人在天地之间,与万物同流”,“天人无间断”。也就是说,人与万物一起生灭不已,协同进化。人不是游离于自然之外的,更不是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人就生活在自然之中。程颐说:“人之在天地,如鱼在水,不知有水,只待出水,方知动不得。”即根本不能设想人游离于自然之外,或超越于自然之上。“天人合一”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共同生存,相互支撑,一道繁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开生态文明之先河,是绿色发展理论的先驱。习近平指出:“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我们要增强文明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的处世之道、价值导向、精神气质、生存理念,与全人类共享中华文明的伟大智慧。

要论| 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的四大内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