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这种思维综合影响下,很多美国人认为中美双方都是拥有相当核反击能力的军事大国,核武器几乎无动用可能,而且多年来多个领域的合作,美国的常规军力可以较为轻松地压倒中国军队,中国不会在自身力量比肩美国之前和美国发生局部冲突,而美国可以通过贸易手段不断提升中国的军事成本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最关键的是,美国很多人认为,中国会在对决前态度转变,尽可能通过谈判来避免冲突。

冷战结束后至今,毫无疑问中国就成了美国的头号假想敌,尽管911事件促使美国一度将战略重点转移到中东,但近年来,重返亚太战略已经标志着美国已逐步重拾大国对决计划。

大国博弈,需要全面视野,必须打破固有思维框架

随着中国经济、工业和军力的猛增,美国又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可能和中国发生的碰撞呢?2019年4月,美国海军某资深退役上校凯文在USNI发布了一篇论文,这名上校曾先后指挥美军7艘不同战舰,十年前退役后就专门研究中美战略,他的论文声称,如果要在未来和中国的全方面对决中占据优势,就必须跳出经验主义和逻辑方面的固有模式。凯文声称,一些大的战争爆发时虽然极具突然性,看起来很意外,但事发前也会出现蛛丝马迹,只是人们经常由于受限于固有经验而忽视它们,最终导致局势无法控制。

美军认为珍珠港事件就是由于固态思维导致轻敌所致

凯文的论文提到了珍珠港事件和朝鲜战争,他介绍到,珍珠港事件前,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部认为珍珠港作为远离日本的浅水港,还有完善的雷达站、高炮阵地和战斗机防御,不可能遭到对方空袭;而且当时美军认定日本没有打造强大海军航空兵的能力,其航空技术也十分落后,结果就遭到了珍珠港的惨败。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初,远东美军司令麦克阿瑟认为新中国成立不久,且面对西南、西北、东南方面的多个不稳定因素,几乎没有重工业和海空军,来自苏联的支持也会比较有限,所以中国不可能派兵进入朝鲜。结果,正是由于这种轻视,导致美军被突然出现的志愿军屡屡痛击,按照美国人的话说,我们几乎因此失去了远东。

美国同样由于思维定式,没想到志愿军会入朝参战

凯文的论文中重点强调了要打破某些有形或无形、真实或虚假的认识框架,简而言之,每个人判断某一事物时,都会因为昔日对此的知识而形成思维定式。例如他们会认为粗莽的人多半是恶徒,和善且热衷慈善事业的人肯定是好人,时尚靓丽的女孩肯定缺乏内涵,这就是

概念形成的定式,更危险的是,在这种认识框架限制下,即使事物的发展开始变得不同于你的期望,你依旧不愿意彻底改变对某些事物的判断。在这种趋势下,局势必然会恶化,对人如此,对国家也如此。而中美两个大国的碰撞中,可能发生的认识框架无非有三,第一,双方错判了对方的长期或短期意图;第二,双方都盲目乐观认为自己会获胜;第三,有一方已经因为特定原因而无法后退,只能对决到底。

不战而屈人之兵,也是中美都迫切追求的

美军内部,看不起中国的人盲目贬低中国的成就,哗众取宠试图获得经费的人盲目夸大中国,对亚洲不感兴趣的人彻底无视中国。在这种思维综合影响下,很多美国人认为中美双方都是拥有相当核反击能力的军事大国,核武器几乎无动用可能,而且多年来多个领域的合作,美国的常规军力可以较为轻松地压倒中国军队,中国不会在自身力量比肩美国之前和美国发生局部冲突,而美国可以通过贸易手段不断提升中国的军事成本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即使发生军事对决,也仅局限于局部,而且美国的盟友们也会协助美国,俄罗斯和伊朗等国则会为自保不会轻易协助中国。最关键的是,美国很多人认为,中国会在对决前态度转变,尽可能通过谈判来避免冲突。

凯文认为,这种固定框架思维也是危险的,在他看来,中国会感到自己在国际体系中并未受到尊重,特别是本身崛起得到的是打压。而且中国无法容忍领土主权完整这一原则被动摇,基于这种前提,核武可能完全置身事外。而且凯文判定,如果冲突达到一定级别,范围将会扩大,这是中国用于威慑美国盟友的手段。更可怕的是,中国可能会对美国采取类似珍珠港式突然袭击的手段,这种攻击绝不会局限于军事方面而是会涉及到技术经济等领域!如果局势对美国不利,那么俄罗斯等国同样会加入反对美国的行列。但另一方面,凯文还判断中国同样希望不战而屈人之兵,巩固势力;而且中国和西方并非单纯的二元论,可以在对决和友好之间找到一种关系较冷的共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