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王俊杰猛

评弹历史:秦独霸西戎与兼容并包的西秦文化,泰山不让寸土成其大。

崤山之战的胜利后,晋襄公以晋国特有的地理位置和杰出的政/治手段,隔绝了秦国与中原的联系,遏制了秦国东进的势头。

秦国与晋国因此而进行了几番争夺,但胜少负多,虽得歧、丰形胜,一时间不得越晋而称霸中原,只得采取长策,转而向西发展,待时机成熟再徐图进取。

评弹历史:秦独霸西戎与兼容并包的西秦文化,泰山不让寸土成其大

秦穆公时期,在秦国西部生活着许多戎狄部落和小国,这些戎族仍处在游牧经济时期,生产力低下,且各有君长,不相统一。由于游牧生产极不稳定,为求生计,戎族各部时常突袭秦国边地,抢掠财物,掳夺子女,给秦人造成很大的威胁,可称得上是秦国实现长久发展的肘腋之患。

秦穆公吸取了前次跨晋袭郑的教训,采取了先强后弱,次第征服的策略。

此时,西戎诸部中以绵诸、义渠和大荔三支最为强盛,其中绵诸部滨临秦国故地,与秦接壤,首当其出地成为秦国西进的首个目标。

评弹历史:秦独霸西戎与兼容并包的西秦文化,泰山不让寸土成其大

正值绵诸王遣客居戎地的晋人由余为使者,出使秦国,穆公向其展示了秦国壮美的宫室和丰厚的积存,并向其介绍了以“诗书礼乐”为主导的中原文化。然而,由余却认为:礼乐等诸多繁文缛节恰恰是导致中原政/局不稳的主要原因,君主依仗着法/律制/度来监督和控制民众,民众不堪驱使就怨恨君上,上下不睦,篡夺屠杀,甚至灭绝家族。

而戎族却不同,戎主以朴实淳厚的仁德来对待臣民,臣民满怀忠信来拥护君上,国家法度不多,但更注重上行下效的作用,整个国/家的运作就如同人支配自己的身体一样得心应手。

评弹历史:秦独霸西戎与兼容并包的西秦文化,泰山不让寸土成其大

穆公认识到由余确实是个不世出的人才,如果让他继续为戎主画策,迟早会成为秦国的祸患,于是设计挽留由余在秦居住,同时给绵诸王送去女乐多人,使其终日饮酒享乐,不理政事。

待到绵诸国内政事大乱之后,穆公才让由余回国。由余屡次劝谏均遭戎王拒绝,在秦人的规劝下,由余终于归附秦国。

穆公以宾客之礼接待由余,与其深入地讨论了统一西方戎族的具体策略。

评弹历史:秦独霸西戎与兼容并包的西秦文化,泰山不让寸土成其大

在进行充分准备之后,秦军于穆公三十七年出征西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合围绵诸,生擒绵诸王。秦穆公乘势西进,先后征服了大小二十多个戎狄部落,辟地千里,国界南至秦岭,西达狄道,北至朐衍戎,东到黄河,为秦国日后的发展争得了一个广阔而又相对独立的空间。

春秋之际,秦国地处中原文化和戎狄文化的交汇处,特定的地理环境铸就了秦文化兼容并包的鲜明特征,其不仅积极吸收了周朝的宗法制、礼乐制等作为自身主体,而且还在不断与戎族的交往与斗争中,融入了戎族的功利主义因素和君民一体的朴实作风,这些都为日后秦国商鞅变法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地分南北,人有华夷,但治国的大道却是相同的,国/家的制/度和体/制无所谓好坏,均属于术的范畴,周朝有周朝的体制,商代有商代的令法,兵无常势,制无常形,关键要看它服不符合当时社/会环境的需要,服不符合当时民众的意愿。

评弹历史:秦独霸西戎与兼容并包的西秦文化,泰山不让寸土成其大

一个国/家的崛起首先是文化的崛起,而打破一切束缚、兼容并包的文化才是真正具有永恒生命力的文化,它既不拘泥于组成元素来源的国家、民族或是种族,也不拘泥于组成元素创造者所处的社/会与阶/层,泰山不让寸土而成其大,江河不捐细流而就其深,只要有益于自身民族的发展和壮大、社会的繁荣与进步,均可一概采纳。

真正的王者,总是善于以海纳百川的气魄整合普天下的智慧而化为己用的。

在中原各国忙于恢复旧有礼乐制/度之时,秦人则以开拓者的姿态广泛吸收各国各民族的智慧,着手于一种全新国/家制/度的创造.

其实,在始皇帝横扫天下之前,秦国先祖就已经在文化融合方面大大领先于他国,早已打响了华夏统一的前奏。

评弹历史:秦独霸西戎与兼容并包的西秦文化,泰山不让寸土成其大

先发制人,是指战争中双方,先发动的处于主动地位,可以控制对方。后也泛指争取主动,先动手来制服对方。当然,不仅仅在战场,也在思想文化上。

李斯 《谏逐客书》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