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统一撤销各类廉政账户,规定收到礼金后,公职人员必须当面拒绝,或者事后5天内退还。据统计,近几年来,已有18个省份陆续撤销了廉政账户,这一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特殊制度正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廉政账户被取消!上缴受贿款就能免责的避风港没了

廉政账户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

考虑到一些党员干部被动收礼的现实情况,专门设计了这么一条绿色通道:主动上缴“红包”者可减轻或免于处罚。

必须承认,这一制度的设计初衷是好的,在一定历史时期,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可随着时间推移,这项设计却被一些人钻了空子,不少腐败案件中都出现了廉政账户的“身影”:有的把“敢收、能收”的留下,“不敢收的”上缴;有的“拿大头缴小头”,把缴款当做“护身符”,装出一副“廉洁”面孔;还有的见风使舵,“风声”一紧就把钱往廉政账户里一塞,妄图为自己“洗白”……本是保护干部的“缓冲带”,某些时候却沦为了贪官遮掩罪行的“化妆台”、逃避查处的”避风港”,廉政账俨然被异化成了一笔“糊涂账”,甚至“贪腐账”。

廉政账户被取消!上缴受贿款就能免责的避风港没了

反腐不该留有“缓冲区”。

尤其在“打虎拍蝇”已呈压倒性态势下,身份暧昧的廉政账户被取消实为必然之举。从依法反腐的角度来看,一切行为都应该符合“法有授权”的原则,但我国没有任何一部法律提过廉政账户。再者说,经过多年的反腐斗争,廉洁纪律不断细化,“不该收的坚决不收”已成共识。根据新修订实施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规定,违反有关规定收送礼品、礼金、消费卡行为都是违纪行为。在依法反腐的大背景下,上交贿金就能抵消罪责的思路自然站不住脚。

以更广阔视野来看,在社会层面,廉政账户同样渐渐失去了生存空间。以往,许多人认为“不送礼办不成事”,有企业经营者坦言,“给县领导的烟,被退回到自己手里,心里直打鼓。”可时至今日,党内正气上升,社会风气也不断净化。人与人之间,尤其是政商之间,相处之道更加清爽,从注重“人情消费”回归友善真情,从违背本心适应潜规则到理直气壮坚守明规矩。许多人渐渐发现,“不送礼办不成事”成了“送礼会坏事”,比如本是志在必得的项目,却可能因一个“红包”让为政者心生忌惮,自降竞争力。既然需要送红包的时候大大减少了,那么还红包的制度设计也便没有必要了。

廉政账户被取消!上缴受贿款就能免责的避风港没了

取消廉政账户,是反腐成果的体现,也意味着党风廉政建设升级换挡。

我们常说“扎紧制度的笼子”,而这其中一大关键就是规范化、法治化,明规立矩、细大不捐,不给左右摇摆的余地,不留自说自话的空间。这就要求,反腐倡廉不仅要“打黑”,更要“除灰”。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依法反腐必能行稳致远,政治生态必能气正风清。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