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月即将与大家告别之时,一部堪称剧版《红海行动》的电视剧登陆荧屏。《利刃出击》。该剧讲述了武警某部突击队大队长刘闯深得上级器重,组建“猎豹”反恐突击队,与队员里应外合打击恐怖组织的故事。

作为一部军旅片,剧中大量出现的武器装备,自然是军迷们重点关注的对象,该剧开篇就是一场枪战大戏,猎豹突击队参与了一场粉碎恐怖组织病毒武器交易的战斗片中武警特战队员手中的反恐利器,除了经常在电视荧幕上经常出现的95式自动步枪,88式狙击步枪,高精狙以外还有一款造型“科幻”的枪支。

这款国产“老枪” 曾经被人诟病性能差 经过魔改之后达到了新高度

其实这并不是什么新式武器,而是一款被“魔改”的老枪了。这就是中国79式冲锋枪。

中国79式7.62毫米轻型冲锋枪是中国设计制造的第一种轻型冲锋枪。该枪于1979年设计定型,1983年生产定型,如今产量已经达到30多万支。

79式冲锋枪的研制工作最早可追溯至1965年8月。起初,原军械部属下的一家研究所接受任务研制一种适合丛林地带使用的冲锋枪,简称“丛林冲锋枪”。当时研制条件极端艰苦,没有试验室,也没有必要的试制加工条件,而且技术人员又是刚从学校毕业不久的大中专生,缺乏工作经验。因此初步方案样枪是在一个民用机械加工厂进行试制的,装配成枪后根本就没打响。1966年5月,受当时的环境影响“丛林冲锋枪”研制工作被迫中止。1967年根据要求恢复研究,而到1969年又再次下马。期间科研人员频繁调动,科研工作几乎是处于无人管的状态。1970年3月,解放军总参二部要求研制一种适合侦察兵、通信兵、炮兵、空降兵等特种专业分队以及公安人员使用的便于携行的武器。此项目交由中国兵器工业第二〇八研究所(简称“208所”)研制,在当年4月份重新组织人员继续上马研制“丛林冲锋枪”,此时改名为“7.62毫米轻型冲锋枪”。

1979年在历经了近15年的研制工作后这支冲锋枪被轻武器定型委员会批准设计定型,正式命名为“1979年式7.62mm轻型冲锋枪”。

79式冲锋枪问世后,被装备到解放军的侦察兵部队,随解放军侦察兵参加了80年代时西南边境的军事行动。可79式冲锋枪在投产初期的质量控制做得并不好,导致连续两年没有生产出合格产品,于是军方提出要求研制新的7.62毫米轻型冲锋枪。于是在新式的85式冲锋枪问世后,大量的79式被送到武警部队的手中。但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武警部队的缉毒行动中,面对持有自动武器的毒贩,79式还是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79式虽然拥有每分钟1000发的高射速,但却只有20发的弹容量,这使得该枪的火力持续性难以保障。79式冲锋枪采用的51式手枪弹的底缘厚度不均,对79式冲锋枪这种导气式武器,拉壳、抛壳却颇为困难,由于拉壳钩抱不紧弹壳底缘,致使在高加速度开锁、后坐撞击震动过程中,易将弹壳震掉,产生卡壳故障。此外,79式冲锋枪的直形弹匣设计得也很蹩脚,其弹匣正反面相像,射手在紧张的状态下不易识别,这对于以近战为生的冲锋枪而言实在是非常不友好的设计,会大大延长射手的反应时间。于是79式被从武警部队当中大量淘汰,被送到警察部队充当接头巡逻和对付轻火力或者冷兵器暴徒的武器。

这款国产“老枪” 曾经被人诟病性能差 经过魔改之后达到了新高度

这款国产“老枪” 曾经被人诟病性能差 经过魔改之后达到了新高度

九十年代缉毒作战中手持79式冲锋枪的武警

如今随着,反恐形势的需要和高科技装备的投入,让这款已过“不惑之年”的老枪重新焕发了活力。79式冲锋枪发射时后坐速度11.5米/秒,后坐力较小,便于射击。枪身短、操作灵活、反应快,较好地为特种作战提供便利,从而弥补了手枪及步枪存在的不足。特别是在山地、丛林、短兵相接、城市巷战及解救人质的战斗中,步枪由于弹头初速快容易造成跳弹,导致误伤,且体积重量较大,在一些特殊场合中携带不便,而79式冲锋枪发射手枪弹,弹头初速度要慢于步枪弹,全枪仅重1.9公斤,长度仅为470毫米在枪托折叠与展开的情况下均可实施单、连发射击,具有良好的射击精度,曾在一些如劫持人质的治安案件中成功近距离狙杀犯罪分子。。从携行和机动能力来讲,79式便于乘车或狭窄地形上使用。随着战术导轨和新式瞄准器具的应用对79式的魔改也随之展开最常见的是在枪管周围加装战术护木,以此加装CQB常用的战术手电、激光瞄准指示器和握把等,增加枪械的拓展性能。部分地方警队使用的79式将皮卡汀尼导轨延伸到机匣,也增加了快速瞄准镜、2倍光学瞄准镜乃至8倍光学瞄准镜等。

这款国产“老枪” 曾经被人诟病性能差 经过魔改之后达到了新高度

(本文为中华网军事原创,作者傅鑫。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