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电影与文化传承——"电影大师对话"

夏日北京,蕤宾之时,一场如约而至的人文盛事,在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隆重举行。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前身为太庙,夏朝叫"世室",商朝叫"重屋",周朝叫"明堂",自秦汉而名"太庙"。改变的是名字,不变的是文明的薪火不绝,代代守护。

"电影大师对话":陈凯歌和其老师、阿米尔汗等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5月16日在此举行的"电影大师对话",汇聚14位电影才俊,共议"亚洲电影与文化传承"、"亚洲电影与文明互鉴"主题,以期为"一个共同繁荣的亚洲"建设,贡献一份艺术家的力量。

多样文明交流学习

数千年的人类文明交流史证明,自身的文化传承,彼此的文明互鉴,才是兴民、兴国、兴世的道路。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我们历史的绵延,也让我们深切体会到,文化传承之于文明发展的意义。历史也告诉我们,传承不是为了固步自封,而是为了"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在这个生活日益开放的世界,关系日益紧密的亚洲,兼收时代之给予,才能续书家邦之盛兴。

电影,就是新时代给予的礼物。它既是与时俱进的结果,也是时代发展的动力。正如参加本次对话的六位电影人,他们的电影作品烙印着各自文明的基因,也渗透进丰富的现代文明意识。所以对于主持人贾樟柯提出的关于"自身所处文化的独特性及其与创作的关系"的问题,他们有着切身的体会和认识。

"电影大师对话":陈凯歌和其老师、阿米尔汗等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立足本源传承文化

中国导演陈凯歌见证了中国社会四十年来的飞速发展,如今他仍然清晰记得三十年前拍摄电影《黄土地》时,站在陕北高原,看见大地冒起青烟、听见黄河咆哮时的激动心情,时代巨变的力量汹涌而至。他曾反思"是什么力量使中国人在积弱百年之后,重新焕发雄起的决心,又是什么东西赋予他们在短短四十年时间之内,沧海变桑田的能量"。想了很久之后,他得出四个字的答案——文化精神。现场,他用愚公移山和玄奘取经的典故,阐释中华文化精神,并且指出这种文化的独特性是中国电影人的财富,既要传承,也要增进与其他国际电影工作者的交流。

日本导演山田洋次,被陈凯歌尊称为老师。他的创作重心始终放在表现日本民众的日常生活上,执导的系列电影《寅次郎的故事》在日本家喻户晓。谈到日本文化,他特别强调了日本传统家庭生活的变化,"大家远离了榻榻米式的生活,变成了坐在椅子上的西化生活方式"。面对这种变化,山田洋次表示他的创作一直对此进行反思,试图用电影表现国家和人民生活方式变化的内在影响。

"电影大师对话":陈凯歌和其老师、阿米尔汗等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印度演员、导演阿米尔·汗是印度文化在世界的一张名片。他主演的电影《印度往事》、《三傻大闹宝莱坞》、《摔跤吧!爸爸》,让世界了解了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印度。他希望印度古老文明里的故事,能像中华文明一样被电影语言所讲述,让传统文化得以保留。作为电影工作者,他强调"电影不仅传达了我们的情感生活,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好的文化表述的方式"。

俄罗斯导演费多尔·邦达尔丘克拍摄了多部反映二战时期俄国人艰苦战斗的电影。他指出俄罗斯内部的文化同样具有多样性,"中国电影、印度电影还有印度音乐在俄罗斯都非常受欢迎"。他以自己执导的电影《斯大林格勒》为例,说明电影的主题对中国和俄罗斯都很有意义,因此在两国都获得了很大成功。在他看来,每个国家虽然有不同的文化,但可以合作,可以对话,可以和谐共处。

"电影大师对话":陈凯歌和其老师、阿米尔汗等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伊朗导演马基德·马基迪凭借以儿童为主角的电影《小鞋子》享誉国际,他的许多创作植根于伊朗儿童生活,间接反映了伊朗家庭和社会的文化特征。他觉得非常有必要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亚洲文明丰富多彩,古老的丝绸之路很早就将亚洲国家联系在一起"。在今天,"我们不仅在文化领域可以增进关系,在经济社会等其他领域也可以不断发展关系"。优秀电影就像一座连接不同民族的桥梁,增进人们之间的友谊。

法籍越南裔导演陈英雄曾回到他的祖国越南拍摄影片,展现越南的文化和生活图景。14岁移民法国,双重文化的经历让他觉得自己能够更深地去思考越南文化。

"做电影也是一种让我更好地了解自己、更多探索自己的越南身份、向非越南的人表达自己的方式"。他觉得文明之间的对话是人民非常期盼的事情,彼此虽有不同,但"我们的画面、我们的故事是共通的"。

"电影大师对话":陈凯歌和其老师、阿米尔汗等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词令交织,智慧激荡,一次对话,终究短暂。但宾朋畅谈,共识汇聚,顺时应势,共同发展的理念,已深入人心。电影,本是生辉之光,电影,本是携手之行,大师对话留下的精彩纷呈,让我们相信,电影,势必会成为绘制美美与共图景的重彩妙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