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杏花春雨,怎慰诗魂?》

赏析:青谷

因为二十八字《清明》,“一从杜牧题诗后,赢得千年说杏花”,可谓旷世奇观。中华大地,据有心者统计,同名“杏花村”就有19个,产酒且与杜牧游迹有关的著名“杏花村”就有山东梁山黑风口、湖北麻城古镇、南京城西南、山西汾阳城北、徐州丰县城东南、安徽贵池6个。用“杏花村”题名的酒家更难以计数。诗人当年任职池州刺史的国家4A级杏花村旅游景区,还办起了“清明公祭杜牧大典”。吟诗广场竖起杜牧像,杜氏后裔朗诵《清明》诗,各界代表拜香案、献贡品。但杜牧真的来了吗?

顺着牧童手指的方向,诗人到底有没有去过那杏花村,实在无法究根。而他49岁冬天病重去世的日子是世人确知的。一个宰相之孙、23岁便写出《阿房宫赋》的人,临死前闭门在家,搜罗生前文章对火焚之,仅嘱留十之二三。这一个终了,悲哀之深可想而知。

如此再读《清明》,这首诗的魂究竟何在呢?

清明时节,纷纷雨中,诗人想到去酒家定然与饮酒有关。而酒必与知己对饮,方能“与尔同销万古愁”,否则“举杯消愁愁更愁”。看“路上行人欲断魂”,诗人以深隐之痛暗寓了“清明雨”实是“断魂人”哭出的泪纷纷。结句到“遥指杏花村”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意在言外地道出了千古难题:天下人熙来攘往,为何总伤知音稀?诗人之所以死前焚书稿,也许最懂他的知音,已做了清明祭奠的黄泉人。用反说“拗变”法,杏花缠绵春雨,其实是对痛失知音的泣血心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