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生命与国学高峰论坛嘉宾

广西大学哲学系 袁经文 教授

编者按:第三届生命与国学高峰论坛将于2018年9月15日至16日在中国武汉举办。届时将有上百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实修人士以及各大媒体记者齐聚江城,就“传统文化与轴心时代”这一主题展开讨论。论坛办公室将陆续介绍预出席第三届论坛的嘉宾,望热爱东方传统文化的各界人士和朋友积极关注。

嘉宾介绍|广西大学哲学系 袁经文 教授

袁经文教授

袁经文先生,广西大学哲学系教授,广西大学国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一、学习和工作经历

1989年7月,广西大学毕业留校工作,担任广西大学报编辑、责任编辑和主编近7年。

2001年6月,获广西大学硕士学位,9月调入学院担任教师。

2006年6月,获四川大学(宗教类第一个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哲学学科、宗教学专业、佛教方向博士学位。师从国内佛教著名学者、享誉教界和学界的陈兵先生。博士论文为《〈摄大乘论〉研究》(30万字),系研究印度“大乘瑜伽行派”的代表人物无著的名作——印度佛教史上义理晦涩的唯识学奠基之作《摄大乘论》。

二、主要研究方向

以佛教唯识学(唯识学系佛法义谛最艰深的核心内容,被誉为东方难治之学)为主研方向,融通旁及禅宗、中观学、如来藏学、佛教哲学、佛教概论、中国哲学(国学)、中国佛教文化、宗教学、宗教与科学、印度哲学、三大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印度哲学)比较研究。

学术研究涉及东西方文化、思想、宗教和哲学等诸多起源性的重大问题。

嘉宾介绍|广西大学哲学系 袁经文 教授

袁经文教授

三、学术风格

学术研究,喜欢钻研挖掘深邃、晦涩的佛教义理;佛教学术圈的人亦曾感慨,要读懂融会本人的论文不易。研究长于对佛教学术史上被误会错解的重要内容,进行梳理、澄清和批判,敢于坚持以真理为师。个人的研究,对佛教学术史上的某些重要主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整合和突破,形成了具有一定风格的系列研究。

本人的论文独具个性,视野开阔,观点犀利,意涵深邃,用词精炼,旁征博引,索证严谨,文风磅礴。

研究颇能跨领域融通,论文厚重感为专家学者称叹;研究所具深、广度,亦为不少专家学者所叹不及。

对佛教根本性的学术问题,进行博通古今、横贯欧美日本的批判性研究。

四、学术论文

1.《见道与参禅》,《深圳大学学报》,2014年4期。

2.《“道共戒”与唯识见道及禅宗的“无相戒”》,《吴越佛教》(第六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

3.《石霜楚圆禅师的宗风与唯识法城》,《普门学报》(台北)2010年5期。

4.《如来藏“我”与“无我”义考》,《世界宗教研究》,2011年5期。

5.《禅宗“悟”义索隐》,《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1期。

6.《大慧宗杲“话头禅”理路钩沉》,《吴越佛教》(第五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

7.《禅史绝唱:“话头禅”与“默照禅”的风云际会》,《吴越佛教》(第七卷),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

8.《两类禅宗刍议:学术型禅宗与实证型禅宗》,《中国禅学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

9.《佛教丛林茶文化符号隐语考》,《法门寺博物馆论丛》(总第五辑)三秦出版社,2012。

10.《灵隐寺住持慧远奏对宋孝宗禅意笺注》,《灵隐寺与南宋佛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15。

11.《阿赖耶识的二维向度及其与如来藏的同质义趣》,《佛学研究》2011年,总第20期。

12.《如来藏多元诠义语境考析》,《佛学研究》2009年,总第18期。

13.《论如来藏与“梵我”的异质性》,《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9期。

14.《现象学与唯识学阿赖耶识的堪比度》,《现代哲学》2010年5期。

15.《唯识学的八识结构及其奥义演绎(上)》,《法音》,2012年7期。

16.《唯识学的八识结构及其奥义演绎(下)》,《法音》,2012年8期。

17.《如来藏正义与误读现象考察--以高崎直道和印顺等为案例》,《广西大学学报》2010年4期。

18.《如来藏正义与译本歧异辨考--以<如来藏经>两个汉文译本为对象》,《广西大学学报》2010年5期。

19.《“批判佛教”思潮之“基体”论谬误剖析》,台湾《正觉学报》,2010年四期。

20.《阿赖耶识与真如及唯识古学今学辨析》,《吴越佛教》(第四卷),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21.《唯识与人间净土》,《人间佛教的社会角色及社会承担》,中华书局,2012。

22.《唯识思想与柏拉图理念哲学的抉择》,《人文世界》(第六辑),巴蜀书社,2015。

嘉宾介绍|广西大学哲学系 袁经文 教授

袁经文教授

五、心路历程

笔者自1983年开始练气功,具有二十多年的禅定和茹素经历。

2002年9月——2006年7月,在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攻读佛教博士学位,师从陈兵先生。专研佛教唯识学和禅宗,重在实修。后来,拜台湾著名某师为师(因于条件尚未成熟,师之名号暂不公布)。

曾经出现身发异香、辟谷、“大地平沉,虚空粉碎”、预知国家和个人的某些未来重大事件、被“觉悟者”朝见以及出现气住脉息的特殊体验。

针对气住脉息的体验,大陆著名某师给予印证,认为余已达到三禅或四禅,因为经论有涉及气住脉息即是四禅的说法;后来,经台湾某师认定,谓余尚未达到初禅。最后,笔者认同后说。

经自己体验后觉得,道家、中医的经络图和穴位图,以及随之而有的针灸调理,可能是由古代行气导引之师,于打坐中,先用“意念针”作意治疗带来疗效后,才总结出来的。由于不是任何人均能践履“意念针”作意而带来疗效,便辗转出现使用现实针具代替“意念针”而介入身根,以起到治疗目的。

2003年,突然出现身根的虚幻觉受,感觉自己的整个身躯类似于面粉团的质感,并有念头想着随意将之搓揉、丢弃于角落或床底的冲动,且觉得另有一个“我”在看着面粉身躯。当晚,记录自心涌出的佛学见地直至天亮。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内心宁静,不断希冀能够遭受巨大的命运冲击,以渴望检验自己的定力有多深。

约一年后的2004年,参禅时,一念相应而破参触证。自此,经若干年辗转,便证解“菩提”。后来,笔者在参究禅宗末后句时,出现初禅的体验;对“事障未来,性障根本”的古训有着自己的领会。

嘉宾介绍|广西大学哲学系 袁经文 教授

袁经文教授

六、个人观点

本人对大乘佛教“见道”的内在涵义及见道与参禅的关系,具有独到领会。

认为,佛教之“见道”“得道”,便是证悟般若波罗蜜多,便是证悟第八识。禅宗,是因应佛教的“见道”“得道”而设立的具体修行宗派,禅宗所谓的“真心”“佛性”“如来藏”和“心地”等都是指第八识实性。

禅宗丛林,是佛教“见道”实证行门得以典型显现之道场所在,参禅是佛教实证工夫的展开,参禅的关键就在证悟第八阿赖耶识。

“见道”的意义在于:

1.“成圣”,依凭阿赖耶识的清净也即行者自身的清净而成就;

2.“契会”经典,自心流淌佛法,领会佛经深义;

3.通晓“公案”,了悟禅宗公案,启导万般功用。

4.对“狂禅”“野狐禅”之弊有深刻认识。

禅宗史必须重新撰写。

更多嘉宾:

复旦大学 白钢 教授

湖北大学 徐瑾 教授

深圳大学 郁龙余 教授

浙江大学 孔令宏 教授

中山大学 杨玉昌 教授

湖北大学 姚才刚 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 李海峰 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 宋锡同 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 方旭东 教授

西北大学图书馆 谢锐 教授

台湾东吴大学 谢政谕 教授

德国海德堡大学 彭蓓 博士

中国社会科学院 刘悦笛 教授

孔阳国学工作室 朱翔非 先生

广东省社科院 黄明同 研究员

南开大学哲学院 朱鲁子 教授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黄保罗教授

安徽大学 资深教授 钱耕森先生

印度印藏研究学者 普雷姆 博士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张耀南 教授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荆三隆 教授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 王杰 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毛峰 教授

日本福冈国际大学 海村惟一 教授

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 杨朝明 教授

贵州省阳明学会会长 王晓昕教授

北京外国语大学 大卫·巴拓识 教授

浙江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 吴光 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黎荔副院长

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 张新民教授

生命科学的实修实证者 曾庆余 先生

贵州省儒学研究会顾问 龚妮丽 教授

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 汪韶军 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国学中心主任 邓立光 教授

阿根廷罗萨里奥国立大学 爱德华多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谢劲松 教授

印度大诺伊达佛陀大学 Ravindra Panth 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尕藏加 教授

印度曼格拉姆大学副校长 Anita Sharma 教授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 孙宝山 教授

世界著名哲学家 美国夏威夷大学 成中英 教授

北京三智书院东方文化研究院副院长 徐达斯 先生

浙江传媒学院生命学与生命教育研究所所长 何仁富教授

印度德里大学佛教研究系主任 Karam Tej S. Sarao教授

嘉宾介绍|广西大学哲学系 袁经文 教授

关联阅读:

9月·武汉丨第三届生命与国学高峰论坛,期待您的亲临见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