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冯小刚用一部《甲方乙方》开启了中国贺岁片的先河。随后,《不见不散》、《没完没了》、《一声叹息》、《大腕》 、《手机》、《天下无贼》、《私人订制》等笑中带泪的“冯氏喜剧”,成了贺岁档的经典。

20年后的今天,冯小刚的《芳华》阴差阳错地重回自己开创的“阵地”,但它的气质却与曾经的冯氏贺岁片截然不同。近日,冯小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自己“和大部分导演走了一条相反的路”,“他们拍文艺片的时候我拍贺岁片的,在我商业片达成品牌的时候,我就开始从里面抽身出来,拍了很多并不迎合市场的电影

但令人意外的是,恰恰是这部“并不迎合市场的电影”在市场上名利双收。

截至今天(12月20日)上午11:00,延期到12月15日才上映的“国庆档”电影《芳华》票房已经达到了4.63亿。

而在豆瓣上,《芳华》的评分达到了7.9分,是冯小刚近几年得分最高的电影。

虽然冯小刚表示不迎合市场,但压在冯小刚头上的业绩考核压力却是实实在在的。因为2015年,冯小刚和华谊兄弟签下了业绩对赌协议,东阳美拉在2017年须实现1.15亿元的净利润,没有达到的部分就要冯小刚自己掏腰包。作为今年冯小刚唯一一部电影,《芳华》从“国庆档”延期到“贺岁档”,而今年只剩11天,《芳华》的票房如何,对冯小刚全年的KPI至关重要。

冯小刚今年须完成1.15亿净利润

去年11月,因为《我不是潘金莲》在万达院线排片少,冯小刚和王思聪在微博上“怼”了起来。为什么冯小刚如此在意排片量?原来,冯小刚与华谊兄弟签了业绩对赌协议,完不成业绩,就要自己掏腰包。

2015年11月19日,冯小刚的公司东阳美拉在与华谊兄弟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当时冯小刚持有东阳美拉99%股权,陆国强持有1%。华谊兄弟一次性支付了10.5亿元收购了东阳美拉70%的股权,其中包括冯小刚69%的股权,陆国强1%的股权,冯小刚套现10.35亿元。要知道,冯小刚光靠拍电影赚钱可没那么快,从1997年至2008年他拍了《甲方乙方》《手机》《天下无贼》《夜宴》《非诚勿扰》等9部商业片,总票房才过10亿元。

▲华谊兄弟公告截图

华谊兄弟此举是为了绑定冯小刚,储备电影核心资源。而东阳美拉也签下了自股权转让完成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止的业绩承诺。其中2016年度承诺经审计后净利润不低于1亿元,自2017年度起,每个年度的业绩目标在上一个年度承诺的净利润目标基础上增长15%。冯小刚的“赌债”并不轻松,5年承诺的净利润总额为6.74亿元,2017年度要完成净利润1.15亿元。

据华谊兄弟2016年年报,东阳美拉经审计税后净利润为1.02亿元,达到了业绩承诺。

▲《我不是潘金莲》最终收获4.83亿元票房

但2017年对冯小刚来说压力陡增,不仅因为净利润目标上浮了15%,而且2017年上半年,东阳美拉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相比去年同期均有所下降,营业收入3467.4万元,净利润2748.1万元。这意味着,2017年下半年,东阳美拉要做出8752万元的净利润才能完成业绩对赌。

▲华谊兄弟2017年半年报截图

《芳华》能否填满8752万元的“缺口”?

此前有媒体报道,冯小刚需要凭借《芳华》为东阳美拉赚得1.15亿元的净利润。事实上,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因为,根据华谊兄弟2017年半年报,东阳美拉上半年已经完成了2748.1万元的净利润,只剩8752万元的“缺口”。

东阳美拉是冯小刚个人的公司,目前电影作品仍是东阳美拉主要的收入来源。2017年冯小刚只有一部公映的电影《芳华》,而且《芳华》并不是纯商业类型的电影,带着一些文艺气质,它又能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录得多少票房?

今年9月,华谊兄弟CEO王中磊对《芳华》票房做了预期:

我们计算过,冯小刚导演自己固定的观众人群可以达到4亿票房,然后现在还有军人和退伍军人,他们在消费能力的人数是150万人次。

按电影平均票价35元每张,上述预估《芳华》的基础票房在4.5亿左右,这与冯小刚去年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差不多。

《芳华》的主出品方有六家,分别为东阳美拉、华谊兄弟、爱奇艺、耀莱影视、北京文化、八一电影制片厂。公开信息显示,《芳华》制片成本1.3亿元,若《芳华》票房5亿元的话,那么制片方利润4000万元左右。

若东阳美拉完全依靠《芳华》一部电影的票房收益完成业绩承诺,以投资份额60%~70%计算,那么《芳华》需要约8.8~8.2亿元票房成绩。

15日《芳华》上映时,华谊兄弟副董事长、CEO王中磊表示,就单部影片看,《芳华》有望实现10亿级票房。

看来,华谊兄弟方面对这部影片胸有成竹。

华谊这次赌对了什么?

如今《芳华》势头迅猛,不仅仅意味着多方角力的结果,对于它的主控方华谊而言更是2017年尤为关键的一次出击。说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以五大为首的“老牌儿”电影公司对于主控电影项目这件事情有了“畏难”心理,宁愿将资源分散到多个项目里屈居次位,也不敢集中风险一味蛮干。

作为曾经的电影龙头,华谊也同样如此。除了去年的《罗曼蒂克消亡史》,华谊主控的大项目便只有《我不是潘金莲》了。彼时,冯小刚还会为了票房左右逢源,从选择极富争议的女演员范冰冰来饰演潘金莲,再到后期为了排片多少与万达进行口水战,人们明显可以看懂冯小刚在“票房”上的争心和意图。

但到了《芳华》,冯小刚似乎真的开始“放飞自我”了,从题材到演员的选择,《芳华》从始至终更像是冯小刚拍给花甲之年自己的一份礼物。但也正是这份带着点自我和执拗的片子,反而成为了贺岁档的一匹黑马。就目前来看,《芳华》票房走势已经略有下降,两天后又将迎来一波国产大片的冲击。

但对于《芳华》的主控方华谊,也已经是今年目前上映的主控项目中最好的成绩。年初徐克联手周星驰推出《西游伏妖篇》斩获16.52亿票房,华谊电影在最后关头出现在了出品方名单当中。众所周知,《西游降魔篇》时期,周星驰和王中磊因保底分成闹得不欢而散,此次无论什么原因双方再度合作,都让华谊借助周星驰这个超级IP又捞了一笔。

但观察出品方名单可以发现,华谊在14个出品方中排名最末,可见占比并不算多。而另外一部华谊通过控股的华影天下发行的票房较高的作品《摔跤吧!爸爸》则为引进片,同样很难为华谊的逆袭之路起到决定性作用。最后,华谊2017年片单当中剩下的几部电影,也多为小成本作品,都没有在市场上掀起太大波澜。

其中,《少年巴比伦》313.6万票房;《疯岳撬佳人》6370.1万票房;《美好的意外》1762.4万票房;《绝世高手》1.01亿票房;《星际特工》4.09亿票房;《引爆者》5016.7万票房,最后一部《前任攻略3》则档期排在《芳华》之后,与《解忧杂货铺》和《二代妖精之三生有幸》竞争,胜算不大。

因此,当前已经积累了4.6亿票房的《芳华》极有可能成为华谊今年业绩的一剂“强心针”。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