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01 不替代孩子做他自己会做的事情。事实上,是她对自己的状态就不够接纳,所以他才看到外面很多的问题,如果妈妈们能更好的爱自己,自己的状态做得很好,她们会有更多的方法去和孩子、老公沟通。

《海蒂和爷爷》电影中,姨妈想要把海蒂送到塞瑟曼先生家时,爷爷并不同意,但姨妈欺骗海蒂说爷爷是同意的,替海蒂做出了选择,却导致海蒂在塞瑟曼先生家因为思念爷爷而患上了夜游症。

事实上,这种替代孩子选择的方式,成年人是会内疚的。

我们一直在讲家长的焦虑,讲妈妈们总觉得孩子还能做得再好一些的心态,讲这社会为什么这么多高焦虑的家长。这些都无可厚非,正是家长的焦虑心态,促使他们要做到更多,要求孩子也要做到更好,推动着这个焦虑的雪球越滚越大了。

然而我们忽略了这个焦虑的背后,其实还隐藏着一个不合理的信念,那就是:无论自己为孩子做了什么,都觉得不够好的内疚。这就是妈妈们都有的内疚心态,每个妈妈都具备这样的心态:无论我们怎么做,我们都会感觉到对孩子做的还不够、还有愧疚,还想要为他多做一些。

可是当我们很想要为孩子付出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想的是孩子需要我们付出多少?这个需求和供给之间匹配吗?供需是否匹配以我们自身想要给他多少为准,还是以孩子自身需要为准呢?我们的答案,当然是以孩子需要为准因为假如我们给他的不是他需要的,我们就扯了孩子成长的后腿,让孩子辛苦,而我们自己也并不轻松。

和孩子讨论,他觉得你做到什么,就是个好妈妈?

所以当我们内心涌起这个内疚心态的时候,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我究竟付出的还有哪些不足?我还想要做更多的时候,我就去问他:“妈妈觉得好爱你,总觉得疼你不够,如果妈妈再为你多做一些什么事情,这些事情可能是一些什么事情?”

8、9岁的孩子可能会蹦哒哒的跑过来说:“妈妈,当我犯错的时候,你可不可以不打我呢?”我猜他也可能会说:“妈妈,当我想要一个玩具的时候你给我买,行吗?”很多时候都可以进行这样的交流,从孩子很小就学会信任孩子,让孩子也学会对我们敞开和表达,这是一种一觉事半功倍的做法。

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是妈妈们花很多时间围在孩子身边,帮他收拾东西,还被孩子不理解,孩子还会抵触我们,甚至带来很多的行为问题。

现在有一种辅导作业叫作“渐崩式”辅导法、“恐辅症”等,亲子关系会受影响,父母亲很辛苦,孩子也很辛苦。把我们全部的心思都放到孩子身上去,孩子会很辛苦,因为他背着我们这个人在成长。我们为什么要让孩子那么累,而我们自己也并不轻松。

怎么带孩子才更省劲儿?做好自己的事情

假如父母亲自己的状态不够好,孩子的成长会受影响。比如夫妻两个吵架,孩子就会很委屈的说:“都怪我,假如我今天这几天我把作业完成的好,不让老师叫家长,我妈妈就不会生气跟我爸爸吵架了。”

事实上是大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情绪管理问题,孩子很悲惨的把这个锅背上了,这个孩子心思都放在:爸爸妈妈心情怎么样?我今天回家会不会莫名其妙的挨训,我今天我要怎么去察言观色,然后才能做到不挨打不挨骂,过得舒服一点。孩子的心思还能有多少放在学习上,放在他自己的快乐成长上?

食指教育,根本的原因在于父母亲对自己就不够接纳,当妈妈下班以后就开始唠叨,对孩子的作业、功课、表现都不满意。事实上,是她对自己的状态就不够接纳,所以他才看到外面很多的问题,如果妈妈们能更好的爱自己,自己的状态做得很好,她们会有更多的方法去和孩子、老公沟通。

当我们的家长做好自己的事情,拥有更多自信的时候,孩子就会自信、勇敢;反之家长习惯逃避,孩子也缺少面对问题的方法。

家长们在带养中就需要具备自信的品质,相信自己可以把孩子带好,才能减少愧疚感。

可是,妈妈们怎么做才能心安呢?

01 不替代孩子做他自己会做的事情

不替代孩子做他自己会做的事情,但你也不要要求太高,对一个刚开始穿衣服的孩子呢,就想要他把自己的衣服穿的完全妥帖,可能是做不到的,你要根据他的能力来。却不放弃他的自己动手的要求,他能做就让他做,做成什么样子都说好。帮助他一下,等他有信心了,慢慢的他就自己就做的越来越好了,因为他知道他也能做好,他也能信任自己。

02 不替代孩子的感受

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的妈妈们经常是看到孩子倒了,不是先问孩子摔疼了吗?而是先批评孩子:你看看,跑这么快,喊你都不听,摔倒了吧?

孩子跟同桌打架了,妈妈要先问:生气了吗?疼吗?而不是直接说:为什么要打架,你怎么那么皮!

这个环节要关注到孩子有没有说不出来的情绪,后面再去跟他讨论,面对问题时我们可以怎么做更好,这个孩子就能更快的成长,让我们安心。

03 不要求孩子一定做到

在孩子小的时候,允许孩子试错,允许他们循序渐进、一点一点的获得能力,有可能在某个阶段上退行,然后再勇敢的往前大步走。让孩子心有底气,信任妈妈,有什么困难愿意来求助妈妈,妈妈们就能够心安了。自己的事情做

哪怕全职妈妈,也一定要有自己的事情做,别把自己没事做的无聊状态扣到孩子身上,你规划好自己的事务,享受自己的生活,然后看着他成长,这状态美不美?我把家收拾好了,然后呢,你做你该做的事情,我做我该做的事情。和孩子各自相安,是最恰当的。

我有个老师讲:当你每天关注你自己要做的事情,你的孩子就会关注他要做的事情;当你每天关注你孩子的事情,你的孩子就会关注他的小心情。

所以,有自己要做的事情,才是把孩子的精力从他的小心情拉回到他自己该做的事情上的好方法。有自己的想法和立场

你怎么做是你的事儿,我不会被你拉跑,我有我的坚持,这就是底线,这种做法有助于人际边界的这种建立。

妈妈能够不替代孩子,把孩子的成长看成是他自己的事情,我们只提供帮助,就不会那么多内疚感了。我们跟孩子不替代,就把人际边界做得更好,帮助他但是不溺爱他。

我们随时准备提供帮助,但是不替代孩子插手他的事情。同时我们也不冷淡她看到孩子的进步,随时准备着提供帮助,也随时准备着提供表扬和鼓励,相信妈妈们随着充分地接纳自己,会越来越少地感觉到这样的愧疚情绪。我们会乐观地看待孩子的成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