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泸州微信推送第01656期

▶您身边的美食专家,助力泸州品质生活

1

是待客佳肴

这是小时候外婆教我的童谣,外婆家没有大鱼大肉,石磨推的豆花就是最好的佳肴,直到现在去看望外婆,桌上准会有我爱吃的豆花。

豆花对于泸州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呢?TA可以是招待客人的诚意之作,也可以的下苦力的劳动人民填饱肚子的一餐。TA可以是早餐也可以是午餐或者晚餐。

2

是一餐温饱

(此图来自网络)

泸州的一些乡镇,现在都还有早上开始卖的豆花,四面八方的人来镇上赶场,总是天没亮就出发了,等到了镇上,农贸市场门口的豆花饭馆已经坐满了人,一碗豆花、一碗干饭、一碟辣椒,热气腾腾的一天就这么开始了。

在交通如此发达的现在,你可以在异乡吃到泸州的桂圆、黄粑、还有荔枝。唯一吃不到的是正宗的泸州豆花,因为水质是关键,只有泸州的水做出来的豆花才是真正的泸州豆花。

泸州人的待客传统,迎客送客一碗豆花,我们的小伙伴要去成都了,大表姐带着他在38°的泸州街头,寻找一家名叫“原味豆花”的豆花馆子。

据说是一家开了十多年的豆花馆,已经从朋友那里打听到了大致位置,可还是有点懵,派出琴琴去问路。这家店是真的有名,一问路人,人人都晓得。

拐了几个弯终于找到了,外面高温袭人,一头扎进店里,老板娘很热情的接待。虽然已经接近两点,店里还有不少吃饭的人。老板娘很利索,点菜的时候会根据人数和你的喜好迅速给你安排好菜品,省心!

进门就是打调料的地方,大盆小盆吃豆花的蘸料相当齐全,一看就很专业。

一般都是老板娘帮着打独家秘制碟,要是有特殊喜好,也可以自己打。

秘制的糍粑海椒,加上花椒油和木姜油,最后以葱花和鱼香菜点缀,才是吃豆花的终极蘸碟。

老板娘很快端上两碗豆花,老板娘一家来自合江,最早是2002年在大山坪开了第一家店,2008年搬到龙马潭中医院对面,生意依然火爆,大批老顾客追随至今。

头天晚上将豆子一颗一颗筛选好,石子、烂豆子都得细心的筛出来,泡水。第二天早上七点准时到店把豆子打成浆。

(此图来自网络)

做豆花的每一步都要十分的小心,比如滤豆浆的时候要是走了渣,这豆花就成不了型,煮豆浆的时候火不能大,否则就会烧糊发苦。

(此图来自网络)

点卤水就更是个技术活了,没有个几年的经验就很难保证每一次都能正常发挥,这样的大盆子一天要做十盆才够卖。

一碗豆花端上来,豆花白、胆水清,细腻棉扎,筷子夹起来嫩而不散。

豆花上桌后总是喜欢拍打两下,先满足视觉,小孩子单纯为了好玩儿。

从小长辈就教吃豆花礼仪,筷子从豆花边缘轻轻挑起,挑起的一坨最好完整地夹走,不要留碎渣在碗里,更不要到豆花中间搅来搅去,在大人们眼里这是很没教养的行为哦。

以前条件艰苦的时候,许多在外做苦力的人都会选择吃豆花饭来填饱肚子,一是豆花饭确实好吃,二是经济实惠,吃豆花饭可以点上一碗豆花,饭是可以无限免费续的,下苦力的人吃个3-4碗饭那是没得问题的。

大表姐吃豆花饭,一碗豆花,两碗干饭是标配。一般我会先吃一口白味的豆花,外婆教给我一个小常识——吃豆花预测天气:若这白豆花吃起来清甜则表明第二天将会是晴朗好天气,若有一点苦还带着豆腥味,则说明第二天要落雨了。

豆花的魅力在于蘸碟相遇的那一刻彻底释放,在香辣的蘸碟中翻滚浸润,每一个孔洞都贪婪地吸收着蘸水的味道。这个时候,TA就成为了泸州人最喜爱的豆花的样子。

一般吃到碗里还有半碗饭的时候,就要开始我最喜欢的吃法,夹一大块豆花淋上辣椒油,一通搅拌。

米饭被辣椒油和豆花包裹,虽然卖相不咋地,但味道是真的地道,TA就是大表姐心里的金不换!

这个时候就不要矜持了,减肥也先抛诸脑后,先刨完这碗豆花饭再说!

原味豆花还是传统的甄子饭,蒸出来的米饭颗粒分明,不会沾在饭勺上很香弹,很好下口又很带嚼劲,吃豆花必须配这样的饭。

爆肥肠是到店的客人张口就点的一道菜,肥肠洗得很干净,留在肥肠里面的肥油恰到好处。爆炒很到位,保留了脆韧的口感,自制的泡姜泡椒去除了肥肠的腥味。

豆花做得好的店,烧白也不会差,三线肉半肥半瘦,吃起来细嫩不油腻,又是一款下饭神器!

爆鸭子、酱肉茶树菇、炒红苕藤,这些都是老板娘快速帮我们安排的菜,荤素搭配,有菜有汤一餐下来,相当满足。舌尖的小伙伴都是些大胃王,加上为了多向大家展现原味豆花的特色菜,所以点得多了一些。

一般人来吃的话,两个人点上一份豆花,再另外点一个菜就能吃得饱饱的,性价比很高哦。

美食店名:原味豆花

电话:13882787632;0830-3313777

地址:龙马潭区中医院斜对面(帝都大酒店后面)

--------End--------出品方丨舌尖上的泸州

商务合作丨18783012450

未经许可 禁止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