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历史印记要去哪里寻找?是在档案室的记录,还是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其实,最为鲜活的细节,就隐藏在建筑里。纵览城市的建筑景观,如同打开一幅岁月的卷轴,而那些散落的地标,就是历史的刻度。

  从国贸大厦、京基100到平安金融中心,深圳的天际线一次次被刷新;从罗湖口岸到建设前海深港合作区,从华强北电子大厦到打造科技创新中心,深圳的产业发展经历了一次次的迭代升级。从孺子牛雕塑到莲花山邓小平雕像,再到首个改革开放主题博物馆,深圳未曾忘记来处,一路砥砺前行。

  任时光流转,历史的烟云不会散去,它们被装裱在建筑的橱窗里,映射出时代的伟大进程。

  高楼拔起

  城市天际线不断被刷新

  如果说建筑是城市的交响乐,那么最高楼就是其中最为华美的乐章。每个年代的深圳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私家记忆。30年前,是国贸大厦;20年前,是地王大厦。10年前,是京基100。现在,是平安金融中心。

  天际线的不断刷新,是城市向上生长的力量。很少有人能像陆建新一样,成为城市生长的“目击证人”。他是中建钢构有限公司华南大区总工程师,国贸大厦、地王大厦、京基100,连同平安大厦,它们的主体结构,都是在陆建新的参与或主持下完成。

  1982年的国庆节,在荆门市三三〇水泥厂工地的陆建新,收到同事来信。信中说他们在一个靠近香港、叫深圳的地方,那里正在施工的国贸大厦,要盖160米高的大楼———中国第一幢超高层建筑。

  几天之后,陆建新接到通知:深圳施工人员紧缺,让他跟随师傅过去支援。一脚踏入国贸大厦的工地,陆建新震惊了,从没见过这么大的单体建筑工地。那时对面的罗湖大厦已盖了20层高了,上面挂着醒目的大标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英国的施工电梯、法国的塔吊、德国的混凝土输送泵……国贸以20厘米提升一次的滑模施工,好比“蚂蚁啃骨头”,创造了三天一个结构层的施工速度,被誉为“深圳速度”,成为深圳改革开放的一种标志。

  1994年,中国第一幢摩天大楼、时年亚洲第一高楼———383.95米高的地王大厦开工建设,陆建新成为这一项目的测量负责人。地王大厦刷新了“深圳速度”,从三天一层楼压缩为两天半一层楼。2008年,陆建新又担任京基100的项目经理,创造了新的华南第一高楼。两年多后,441.8米的京基100大楼落成,与地王大厦一起,代表了深圳近10年来的城市形象。

  很快,陆建新迎来了新的“高峰”———平安金融中心。这座近600米高的庞然大物,钢结构由总重量10万吨,数量2.5万件的钢构件搭建而成。陆建新带领着团队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收获了一个世界领先技术与一个世界先进技术。

  今年3月,平安金融中心设置在116层的云际观光层对外开放,吸引了众多游客观光,市民可以360°鸟瞰深圳四面八方的城市风貌。南面,可俯瞰深圳河、福田口岸、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北面是市民中心、莲花山公园以及周边的CBD。西面,可见南山区建筑与深圳湾大桥。如果往东远眺,京基、地王、国贸等建筑尽收眼底,美轮美奂。

  雨后,被洗刷过的深圳视野极佳。陆建新站在深圳平安金融中心顶部,环顾四周的超高建筑,他熟悉这些地标就如同熟悉自己的掌纹。凉风从远处吹来,肆意地吹拂着他的脸庞。

  产业升级

  从山寨泛滥到创新之都

  上个月,深圳旅法作家刘西鸿收到朋友发来的一张历史照片,照片的名字叫《深南大道》。尽管离开深圳已经30多年时间,照片里的深南大道刘西鸿却很熟悉:路的两边几乎没有楼房,没有树木,有一个斜坡,斜坡的尽头只有一座高层,是深圳电子大厦。

  在30多年时间里,刘西鸿大概每隔两三年会回深圳一次,每次逗留两三天的时间。而围绕着当年的电子大厦,逐渐兴起了华强北电子商圈,带动了深圳电子工商业的发展。现在每当有人问起刘西鸿,深圳是怎样的?刘西鸿都会脱口而出,“深圳啊,就是一个芝加哥一样的城市”。

  作为第一座以城市支柱产业命名的大厦,一个时代的“物证”,如今的电子大厦在繁华的深圳显得毫不起眼,落成时金璧辉煌的大堂已经有些狭小和破败,再也不复往昔的风采。颇有些“英雄迟暮”的电子大厦,宛如华强北的一个隐喻。

  这里曾是深圳乃至中国市场经济最有活力的地方,成了全国乃至亚洲的手机交易中心,一米柜台走出亿万富翁的神话不断上演。“站在20层高的电子大厦四下望去,遍地都是发财的机会。”一位内业人士曾如此评价。

  随着智能机时代与电子商务的到来,华强北受到巨大冲击,前路变得迷茫。2013年,华强北因地铁修建而封路,改造也接踵而来,华强北进入漫长的阵痛期。4年之后,华强北重新开街,谋求转型,改变正在发生。

  然而,华强北已不再是深圳的代名词,取而代之的是南山崛起的高新区。从曾经山寨泛滥到如今的创新之都,深圳的产业名片也换成了腾讯、华为、大疆等。去年11月,全国首个人才主题公园在深圳竣工开放,占地面积约77万平方米。站在深圳人才公园的星光桥上,可以远眺对面的一排建筑,众多上市企业总部在这里汇聚。公园所坐落的南山区,目前高科技人才达45万人。

  谈论深圳的发展,始终离不开香港。深圳与香港一衣带水,唇齿相依,经济往来密切。罗湖口岸作为深圳最早的口岸,一开始就发挥着重要的窗口作用,是中国人流量最大的陆路出入境口岸。数据显示,罗湖口岸常年日均的通关人次在22万到25万之间。最早,大量香港人就是通过罗湖口岸入关,来到深圳置业、经商、投资,带动了深圳经济的发展。

  如今,深圳与香港的合作更加紧密。随着前海深港合作区的开发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横空出世,深港将持续进入“蜜月期”。

  不忘初心

  永葆勇为天下先的精神

  在莲花山下彩田村片区居住了14年之久的陈先生,每周要去3到4次莲花山公园,累计已经超过一千次。莲花山的一草一木,陈先生都再熟悉不过。有一个地方,每次经过,他心中都会肃然起敬———山顶广场的邓小平铜像。

  铜塑像高6米,重6吨,塑造的小平形象身穿风衣,面朝南方,目光坚毅,大步向前,风衣的一角在身后吹起。塑像没有护栏,小叶榕和柏树围绕在四周。影壁上面刻着邓小平的话:“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如今,小平铜像已经成为深圳市民与外来游客的“打卡圣地”,每逢重要节日,都有很多人来到这里,献上鲜花,瞻仰伟人,追思历史。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8周年,从小渔村到国际大都市,深圳这座城市的发展堪称奇迹。”陈先生表示,“所以,小平铜像雕塑之于我,于每一个深圳人来说,可以睹物思人,成为一个精神指引与精神坐标。”

  深圳人从不会忘记他们的来路与过往,并且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去铭记。今年8月10日,中国改革开放蛇口博物馆经过升级改造后重新对外开放,是全国首家以改革开放为主题的历史博物馆。“这是一座记载光荣与理想的博物馆。”官网的介绍上如此写道。

  一张蛇口工业区育才学校游泳池的《游泳证》、1986年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图书馆的《借阅证》、1995年深圳市自行车行驶证、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出入证……“这些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物件,是属于我们这一代人在深圳打拼的记忆。”年逾50的李女士带着小孙女到博物馆参观,她说,“看着一件件展品,想起三十年前的岁月,如今时光飞逝,物是人非,这片土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只是,无论城市如何变化,深圳勇为天下先的精神永远不会改变。如同市委大院门前的孺子牛雕塑,它的步伐如此坚定有力,让人仿佛看到千千万万特区建设者埋头苦干的身影,看见深圳精神在拓荒的姿态中一次次闪光、一次次升腾。

  采写:南都记者郭锐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