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与你相遇几分钟,不多不少刚刚好。

“有些人血里有风,注定漂泊。”

维安说

阿新是我来到北京后第一个约出来吃饭的“网友”。

其实我们早就在网上联系过一阵子了,他是图书编辑,我是散漫的自由撰稿人,也不知道怎么加的好友,总之,我们因为工作见了一面。

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了,当然,我说的是聊得来。阿新是个看起来腼腆内向的广东男孩,明明是个搞文艺创作的却总穿得像个理科出身的程序员,说话也是慢条斯理的,不急,也没有太多夸张的表情,但是你总能听他说下去。

我们约在一个茶餐厅,点了满桌子的菜,到后来没吃完,因为大部分时间都拿去说话了。阿新是毕飞宇老师的学生,而毕是我最喜欢的当代作家之一。阿新说自己几年前参加《人民文学》“星生代文学大赛”时选择了毕飞宇作为导师,后来拿的是冠军。

他说自己其实都没写过多少篇小说,但每次参加小说比赛,差不多都能够获奖。口吻里没有隐隐的炫耀,仿佛在陈述一件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事情。他这个人很神奇的,大事说起来都是轻描淡写,反而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情能够变得激动(比如我们提到一部很老的动画片《飞出个未来》,他眼睛忽然放光了哈哈)。

当时是三月中旬,我记得。他告诉我说自己正在修改一篇长篇小说,很快就会出版,我听他讲写小说时构思的过程,以及对其他时下流行小说套路的拆解分析,忽然就着了迷。

他应该是个真的会写故事的人。我当时心里就这样想。

估计是高兴了,他忽然就话唠起来,花了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和我讲述整本书的内容:一场漫长的旅程,两个男人,一条狗,几座城市,拜访几位陌生人。一个又一个明确的目的地和采访对象,但这个过程却充满了未知和矛盾...

6月的时候,我拿到了他的那本书,就不在这里剧透了,但我想说,虽然他曾口述过这个故事,但看完他的小说,我还是觉得文字更有力量。果然,他还是更适合写东西吧,哈哈。

今天带来的这篇文章,是作者申仙为这本书写的一篇书评,你可以作为一篇导读去看。总之,我像大家推荐这本书,因为这里面有很多关于生活的具象的隐喻,你可能就能在某个人物身上找到正在拉扯的自己。

我很喜欢书封面上的一句话:“也许,正确的选择不会出现在前进的方向上,但返回绝不是我们的方向。”

对,我们往前一步了,就不愿意回头了。

希望你会喜欢阿新(张其鑫)的这本书。

《在路上,就像一场做不完的梦》

文/申仙

公路小说题材是个简单又困难的命题,简单在于其线条的流畅,起点及终点,然后在这条线上做加法,不断扩充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以及一路与陌生人之间的矛盾冲突。

而难点,在于如果将戏剧结构合理化。

写一篇好故事无一例外要面临戏剧化冲突的展开,但公路题材往往在行程确定好的那一刻,就将整个故事的设定统一起来,所有的冒险、挑战、心理变化都需要在这一条线上加工完成,考验的,也正是还原作者讲述故事的基本功力。

作为处女作,张其鑫很有效地解决了公路题材自圆其说的难点。

当然,随着故事的行进,我们也很能明显发现其笔力与整体小说一样,有种渐入佳境的感觉。角色的多样性,以及人物在其中的成长并找到归属都有着完整的记录。

相较于前半段因一场葬礼所引发的沉闷气氛,从第三个节点开始,随着路程渐远,张其鑫开始找到自己擅长的风格——群像、冷幽默、对生命意义的温柔。

“荒诞”是公路题材不可或缺的要素,就像《后会无期》里的老师对着包小姐上课,这一幕的喜剧效果尤佳,并且将此类型中最不可或缺的“萍水相逢”又“相忘于江湖”的片段完美展开。

来看《旅程结束时》是怎样做的:

意外的旅行因由 :

突然死去的作者留下半本没有写完的采访类型书籍,他的责编刘德伟因半朋友半工作的关系参加了作者的葬礼,并相遇了路上的同伴的,自称作家却一事无成的方文杰。

为了完成这本没有写完的作品(刘是因为自责和公司利益以及单纯想要帮朋友完成遗愿;方文杰则是为了写书出名),两个各怀心思的陌生人因为一个死者产生交集,又各自拥有无法逃避的理由,共同上路。

陌生人:

前半段,从来没有打赢过的大龄格斗拳手;开出租找女儿的失意男人;半路搭顺风车的迷茫年轻人。除了采访人基本信息外毫无采访准备的两人,并没有经验去解读陌生人的内心,并对原作者的挑选对象表示疑惑。

两个怀有心事的同路人与其说是寻找故事价值,倒不如看作以完成任务的心态不得不面对无法预料的现实和内心。

刘德伟的挣扎在这几处表现尤为明显,究其原因,大概是他对一个作者死去后作品才大卖的困惑,和自己劝说作者修改主题导致车祸的不安,交织在了一起。

他希望通过作者生前联系过的好友们来达到安慰自我内心的目的,但未曾考虑过怎样面对陌生人他们自身经历的悲哀一面。

意外:

从摇滚青年搭上顺风车开始,两段奇妙又浪漫的爱情故事中和了两位主角的挣扎,青年对家庭的回归式情节勾起刘德伟的温情,而方文杰意料之外的爱上死者生前的小三,开始将整个故事的主题清晰化——即,选择的意义。

最荒诞处莫过于最后一个节点,拦路抢劫的黑帮,其本质是一个被洗脑的传销组织,而组织的前老大正在故去的作者。那个始终怀着古惑仔梦想的现任当家以一个最笨拙又梦幻式的自首表演,将荒诞背后的人性可怜之处暴露无遗。

并不畅销的小说家,替父亲寻找失踪的女儿,包小三,搞传销,一个本来只该作为符号的死者,成为剧情中最矛盾对立的人物,而借他死亡这一名义展开的毫无逻辑的采访路线也得以自洽,这也是我所说的本公路故事的完整性。

而之前提到的“选择”的主题,则是另一处作者的自我思考。

化名为方文杰的张其鑫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见证了每个人的成长,忙碌而困惑的刘德伟在摇滚青年那里理解了父爱无言的滋味,又在拳手和出租车司机那里找到自己坚持去做这件事的理由,即总得完成一件事的使命感;拳手依旧坚持打拳;司机得到了媒体的帮助;黑帮话事人在监狱大火中找到了英雄的实现方式;方文杰自己收获了爱情。

这是一个个公路题材中经典的“如果”场景——

如果没有答应去参加葬礼、如果刘德伟没有劝说方文杰一起旅行、如果摇滚青年没有搭上这班车、如果司机没有停下陪他们抽一根烟。如果没有这些如果,他们无法找到自己真正的归属,也无法获悉死去作者的完整面目,那么刘德伟可能会继续忙碌并自责,方文杰不会下定决定写一本自己的书,其他人也会继续活在自己画地为牢的时空。这才是选择题的魅力所在。

当然,刘德伟最终和方文杰因为是否还原作者背后真相的问题分道扬镳,也许并不应该看做一次张其鑫的提问,他只是在以方文杰的手为自己做出决定。

但刘德伟最后挥手告别时,与毕业那年分手的场景巧合般的重叠,也是一次向过去另类的告别吧。

《武林外传》里的祝无双曾说:有些人血里有风;而宁财神的另一部《龙门镖局》里借温良恭的口吻再次提到了这一句,而下一句则是:“注定漂泊”。

任何一个公路故事最后都会走向回归的路线,因为漂泊只是暂时的慌乱和失意,确定行程的终点,和找到人生的出路,才是生命本该有的意义,只是有些人,还在路上。

⬇️点击阅读原文,pick 阿新的新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