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的最初几天在全球的天文和宇航爱好者眼中充满了兴奋与期待。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新视野号”探测器在1月1日探测到了一颗靠近冥王星的小行星;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的“隼鸟2号”探测器也于2日前后做好了登陆162173号小行星“龙宫”的准备。中国国家航天局的月球探测器“嫦娥4号”于3日在月球背面冯·卡门环形山的顺利着陆,更把这种兴奋的情绪带到了高潮:因为这也是人类航天器首次登陆月球背面。

问题也就随之而来,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对这位月球背面的中国冒险家竖起大拇指。当西方世界的科学家、航天工作者、天文爱好者向北京致敬时,某些不怎么看科技新闻的传统媒体记者就会不由自主的想到些令人不安的内容。西方世界对于“中国威胁”的声音在这一刻也突然刺耳了起来。

威胁论再起凸显西方不自信,中国登陆月球背面就吓成这样?

“嫦娥4号”的登陆只是中国下一阶段月球开发计划的开始

科学家为嫦娥欢呼

对长期关注中国航天动向的科技媒体来说,北京在控制“嫦娥4号”登陆月球时虽然有些低调,但这个项目并不是什么见不得光的秘密。

2016年开始的一系列学术交流信息已经显示,“嫦娥4号”月球车是中国与德国、波兰、荷兰、俄罗斯、沙特等国技术合作的结晶,它装载了荷兰的低频射电频谱仪,德国的中子与辐射剂量探测仪,俄罗斯的月尘测量仪以及瑞典的中性原子探测仪。加之中国在5月还成功发射了为“嫦娥4号”配套的中继卫星“鹊桥”,这使得很多知名学术媒体对该探测器充满信心。

威胁论再起凸显西方不自信,中国登陆月球背面就吓成这样?

世界知名的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杂志早在11月30日时就以《中国启程前往月球背面》一文对本次发射和登录提前给出了正面评价,《科学》杂志的记者甚至已经开始期待“嫦娥5号”于2020年登陆月面风暴洋,采集并运回至少两公斤月面物质的新行动。

《科学》杂志的判断是正确的。的确,中国官方发布的“嫦娥4号”入轨过程极为低调,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国日报等媒体在发布消息时也因为其删贴行为引发了不少疑虑。但“嫦娥4号”还是万无一失的落了地。在得悉这一消息后,NASA局长布里登斯廷便第一时间恭喜中国同行“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

与此同时,《天文学》、《国家地理》等传统科技、科普媒体就第一时间热情洋溢的表扬这架月球车“创造历史”,进而展望未来“月球村”的前景。《国家地理》还不无抱怨的批评了美国保守派炮制的“沃尔夫条款”导致美国科学界不能够参与到“嫦娥4号”的国际研究行动中去。

威胁论再起凸显西方不自信,中国登陆月球背面就吓成这样?

北京对“嫦娥4号”登月的秘而不宣让外界一度颇有微词

21世纪的陈年旧论

但遗憾的是,在全球科学家为月球背面的景象而倾倒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马上理解这种全球通力合作开发宇宙的气氛。《国家地理》指出,在美国仍有人始终觉得CNSA和军方有关系,而“太空技术又可以用于战争”。

因此,站在月球背面的“嫦娥4号”就因此被视为了某种“中国威胁”的直接化身。譬如《纽约时报》、《卫报》等媒体在该探测器确认着陆后发表的通讯就证明了这种情绪的广泛存在。

威胁论再起凸显西方不自信,中国登陆月球背面就吓成这样?

前者固然有所保留的只称“征服太空仍然是中国的优先事项”。后者就毫不掩饰的称中国此举展示了其“军事支配太空的欲望”,并暗示北京似乎把月球和小行星带的资源与东海、南海及台湾岛等量齐观。

事实上,在“五眼”国家中,很多媒体对中国的航天计划都故作不安,譬如澳大利亚的《澳大利亚人报》、《季隆广告报》等媒体会“不经意”的在文章中强调中国的太空计划是“军方运作”的,这就让中国将在2022年投送轨道的“天和号”空间站变成了某种军事项目。可以想象,在中美贸易战仍在延续之际,来自西方世界的这种故作不安的情绪可能还将延续。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