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讯 (记者 曹园芳 通讯员 文/图、林洁楠 李志辉)8月25日下午三时,以“谁在深圳找寻诗意”为主题的新书分享会在深圳飞地书局举行,主讲嘉宾谢湘南携新书《深圳时间:一个深圳诗人的成长轨迹》到场,为读者讲述他创作的背景与感悟。深圳市委外宣办、市政府新闻办、深圳设计之都推广办主任韩望喜,当代诗人、文学评论家徐敬亚,深圳市戏剧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编剧从容,当代诗人黄灿然、孙文波,摄影师吴忠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副社长孔令军等嘉宾到场参与交流。此书为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策划出版的大型非虚构图文丛书“我们深圳”中的作品。

谢湘南1993 年抵达深圳打工并开始写诗,辗转于珠三角,往返于湖南、广东之间。在 1993 至 2003 年间,先后做过工地小工、玩具厂装配工、五金电镀厂搬运工、纸厂装配工、电子厂机床工、图书馆保安、人事助理、女性用品推销员等十余种工作。2003 年10月进入媒体工作至今。曾获第七届广东省鲁迅文学奖、深圳青年文学奖、《诗选刊》2010年度最佳诗歌等奖项。曾参与民间诗刊《外遇》《白诗歌》的编辑,诗作入选上百种当代诗歌选本。

正值深圳特区成立38周年之际,谢湘南表示,论时间,深圳是一座年轻城市;论体量,深圳是千万个我的容器。深圳是一个充满各种写作可能的城市,《深圳时间》这本书正是时间的产物,以1993年踏入深圳为起点,跨越了25年的时间。这段时间里,其个人的成长与深圳成长的时间是重叠与融合的。在书中,谢湘南找回了他与深圳可能丢失的一部分珍贵的记忆。所以这本书的记录既是私人性的,也具有公共性。

《深圳时间》这本书,是对深圳城市生活的介入,也是对深圳留给世人的一种刻板印象的改写。一个快速发展的城市,其中的隐藏的诗意是需要诗人来构建的。谢湘南讲道,这本书真实地记录了其个人的成长、诗歌创作的过程、在深圳的日常生活与难忘的生活片段;另一方面也记录了发生在深圳的诗歌事件与诗歌活动,呈现了很多有关城市诗意的细节。深圳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样子的?一位诗人在深圳的城市生活又有怎样的不同?在20世纪90年代,深圳对于谢湘南是一个没有日常生活的城市,生活在工厂的流水线上,生活在重复、机械的劳作中,更多的是在谋求生存。在这种生存大于生活的枯燥日子中,在被别人忽视的日常中,谢湘南是如何发掘与构筑诗意的?在书中便可以找到答案。

当代诗人、文学评论家徐敬亚表示:写诗是努力地寻找另一个自己的过程。诗歌离每个人都很近,但诗歌如同一个很细的筛子,筛子眼特别细,很多东西是过不去的。这本书正是谢湘南作为一名诗人、记者,在大量的记录当中,通过诗意的方式筛选出来的。所以《深圳时间》这本书很柔软,阅读时感觉很柔和。谢湘南有着复杂的下层经历,在特别崎岖的社会沟回里,这些经历反证了他诗中特别悲悯的,甚至是凄惨的、痛切的一些东西。和其他诗人不同,徐敬亚认为谢湘南的诗中带有一些文化色彩和文化意识,他的诗对于深圳这座城市的意义也越来越大。

深圳市戏剧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编剧从容坦言:这些年,谢湘南的诗一直都在变化,从最开始的“脚手架”“水泥”这些关键词,到后来在深圳这座城市的扎根后诗歌关键词的改变。但他从诗中反映出来的做人的质朴和真诚一直没有改变,谢湘南的诗歌是一直扎根于生活的,用纯粹的诗歌语言去反映复杂的世俗生活。

当代诗人孙文波认为,谢湘南的诗有着基本的朴实去看待世俗。在当代写作的整体情景里,稀缺的品质包含了诚恳、同情,而谢湘南恰恰拥有这些品质,并把它体现在诗歌当中,不管是写劳务工,还是写在日常遭遇中所经历的困顿。这对中国当代诗歌来说是有益的,需要我们通过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回味。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副社长孔令军为读者介绍丛书时讲道,“我们深圳” 文丛是一套定位深圳人文的非虚构丛书。计划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层面,带领读者发现深圳,题材包含人物、自然、地理、科技、艺术、创意、历史以及人文共100个主题。从内容上围绕小切口深挖掘,讲述一个民间的深圳、个人的深圳、充满情怀的深圳,深入挖掘,撰写内容,做到原创、独特和深入。

诗人谢湘南以他的经历,展现了深圳的诗意,一个现代性城市在嬗变中所生发的跟当代诗歌有关的人与事。这是一个诗人在深圳的生活轨迹,也是一部隐匿在日常生活中的个人成长史,更是一个城市的语言镜像。谢湘南以他沉积在时间深处的书写,以他在这个城市的行走,以他个人化的述事,为读者呈现了“诗歌与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不同际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