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事先吹嘘得这样,无论工厂内部的场景被制作得如何色彩鲜艳,美轮美奂。从巧克力糖做成的娃娃被烟花造成的火焰烧得肢离破碎开始,《查理与巧克力工厂》就已经不能算是一部老少皆宜的电影了。更加令人奇怪的是整部影片中始终存在着一些诡异的不和谐因素。比如从来不见天日的巧克力镇;从头到尾惨白的工厂主威利·王卡的脸;鞭打奶牛以取得生奶油的制作方法;以及对几个变态孩子的变态处理方法等等。这一切不知道是因为蒂姆·波顿与生俱来的残酷美感还是因为这部影片本身就不得蒂姆·波顿喜爱。看完《查理与巧克力工厂》后觉得什么想象力啊、温馨的家庭片啊、励志之类的评语统统应该与这部影片无关。

《查理与巧克力工厂》在低层次上将巧克力与其他糖果区分开,中层次上极力嘲弄了那些他们不喜欢的人,包括被宠坏了的孩子:骄纵蛮横的富家女、自以为是的小女孩、沉溺于电视游戏的暴力男孩,还有贪吃的小胖墩等等。但不等于说有这些缺点的孩子就应该收到威利·王卡的戏弄。仔细想想查理能够坚持到最后一个人赢得比赛的胜利是因为他做过什么吗?恰恰相反,整个参观过程中里他什么都没有做。没有什么表现才造成最后他的最佳(假)表现。更何况在经历了两次购买巧克力没有获得金卡的情况下,查理从路上拣到10块钱,才重新有了第三次购买巧克力的机会。当时他可丝毫没有为家人考虑过:10块钱也是钱。

不是因为身处社会主义国家才觉得《查理与巧克力工厂》的主题思想有问题。美国一直也崇尚个人奋斗。可看看查理一家,穷困潦倒却不思进取。只是想着把汤冲得再薄一点、再薄一点。当威利·王卡的金卡计划出现后,全家更是暖意融融,都躺倒在能得到巧克力金卡的梦想上。也不去想想全镇自己的房子最破是因为什么。那么说影片认为靠一张巧克力金卡来改变命运的想法是对的咯。同样影片认为对的是巧克力工厂冷酷地解雇所有的工人而无条件使用欧伦比人和松鼠进行工作。而查理的爷爷,被解雇的工人在谈起威利·王卡时还要保持一种敬仰的眼光和心情。

威利·王卡,被影片诠释成因为童年的阴影才变得如此古怪,如此不近人情。可是从整个参观工厂的表现来说,他决不是仅仅“古怪”两个字就能够形容的。为了一些秘方的泄漏,巧克力工厂解雇了所有的工人,当查理的爷爷在参观开始说明自己以前曾经是工厂的员工时,威利·王卡立刻表现出一种歇斯底里的狂怒。整个参观过程中有许多镜头都在非常奇怪的时间段非常奇怪地展现了威利·王卡一种非常奇怪的表情。并不是指他茫然地回忆小时候第一次吃糖果等时候,而是指当每一个小孩自觉不自觉地跌入他设置的陷阱中后威利·王卡脸上浮现出的一种暧昧的表情。更让人感到费解的是那句“你要哪一半”的笑话。约翰尼·德普饰演的威利·王卡不见可爱。只见残酷而让人毛骨悚然。影片中只有在部落里与欧伦比人打手势一段才让人觉得好笑,但那是周星驰的,不是约翰尼·德普的。同样是在城堡里与世隔绝,剪刀手与巧克力王子的意境一天一地,相差十万八千里

儿童文学都被认为应该体现世界美好、光明、纯真的一面,儿童电影也一样。但如果蒂姆·波顿想颠覆传统儿童电影的表象,再加上一点黑色幽默。那就请做得彻底一点。放弃影片最后什么事业与家庭之间到底谁最重要这样一个已经熟悉得想吐的好莱坞传统矛盾。放弃父子隔阂后令人恶心的满墙报纸报道。将想象进行得更干脆一点。矛盾制造得更匪夷一点。即使是巧克力人和牙刷人牙膏人大战我们也无所谓,只是别让忽左忽右的做法将影片的风格分离得不得统一。最后使人无所适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