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的针管是输出,蓝色的针管是输进吗?”

近日,在湖北省武汉市儿童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中心,两根针管分别插在“90后”大学生小彭(化名)的左右胳膊上。看着采干的仪器,这个爱笑的男孩充满着好奇。

小彭今年24岁,是华中科技大学机械专业研一学生。去年10月中旬,正在上课的小彭意外接到了中华骨髓库的电话,他的造血干细胞与一个血液病患儿初配成功,征询他的意见,是否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

真的能救人!小彭说:“感觉像中了彩票。”但接到电话时已临近期末考试,小彭未将自己的决定告诉家里。今年1月20号,期末考试结束,小彭把准备捐献骨髓的想法告诉了父母,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你要听话,否则我没你这个儿子。”担心捐献骨髓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小彭的父亲警告他。自幼非常听话的小彭这次不想顺从父母的意思,父子间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吵归吵,但小彭捐献干细胞的决心没有丝毫动摇。他采取曲线战术,先说服兄长、叔叔等亲人,取得他们支持后再与双亲“谈判”。期间,小彭相继完成预定的高分辨率采样、体检程序,为捐献造血干细胞做好了准备。

“老爸,关于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事情,我郑重地告诉您,我是要捐的。我这个决定并不是一时头脑发热才做出来的。”每次与父亲电话沟通,只要说到这些,父亲就挂断电话,拒绝交流。无奈,小彭上网查阅资料,像写论文一样论证“捐髓不影响健康”,并在电脑上打了一封长达4000字的信,通过微信发送给父亲。

“我从未想过要拒绝、要放弃。如果我拒绝了,那个病人还要等多久?是否能等到下一个配型者?我捐献了,我的代价仅仅是可能感冒几天。”“我希望我的所做所为能得到家人的支持,能让父母骄傲。”……看着儿子发来的微信,父亲并没有立即回复。

春节期间,小彭回家,父子二人都没有主动提及此事。到亲戚家串门时,父亲问做外科医生的侄子捐髓是否可行,得到的答案与小彭信上说的一样。这时,父亲没再说什么了,默许了儿子要做的事。

就这样,小彭成为了湖北省第33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也是全国第7132例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

来源/文化与健康

原创声明: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