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末年,统治者征敛无度,民夫转输不息,徭役无期,士卒多列沟壑,骸骨遍及平野。黄河之北,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成蒿莱。加之灾年饥馑,谷价猛增,百姓困苦,冻馁交加。

活不下去了,农民自然揭竿而起。

《资治通鉴》隋大业七年记载的情况最清楚地反映出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自去岁谋讨高句丽,诏山东置府,令养马以供军役。又发民夫运米,积于泸河、怀远二镇,车牛往者皆不返,士卒死亡过半,耕稼失时,田畴多荒。加之饥馑,谷修踊贵,东北边尤甚,斗米直数百钱。所运米或粗恶,令民籴而偿之。又发鹿车夫六十余万,二人共推米三石,道途险远,不足充餱粮,至镇,无可输,皆惧罪亡命。重以官吏贪残,因缘侵渔,百姓困穷,财力俱竭,安居则不胜冻馁,死期交急,剽掠则犹得诞生,于是始相聚为群盗。”

《隋书》帝纪第四:道路以目。六军不息,百役繁兴,行者不归,居者失业。人饥相食,邑落为墟

《隋书》志第十九:东都役使促迫,僵仆而毙者,十四五焉。每月载死丁,东至城皋,北至河阳,车相望于道。

《隋书》帝纪第四:百姓无辜,咸受屠戮。黎庶愤怨,天下土崩。

隋大业七年(611年),杨广征集大批士兵准备进攻高句丽时,邹平(今山东邹平西北)人王薄在长白山(今邹平南)首先率众起事。

自称“知世郎”。

作《无向辽东浪死歌》,号召农民参加起义军。

“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绵背裆。

卡片中的王薄

卡片中的王薄

长槊侵天半,轮刀耀日光。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

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

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第一个吃螃蟹的总是有好运的,山东农民纷起响应。

大业八年(612年),义军队伍发展到数万人,声势十分的浩大,军队就驻扎在泰山下。

那么,为何第一个造反的地方是山东呢?

原来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山东、河南等地发生大水灾,淹没30余郡;第二年,山东又发生大旱灾,加上流行疫疬,灾情极其严重。

大概是隋炀帝喜欢山东这地方。

数次东征高句丽,都把山东作为进攻高句丽的人力、物力供应基地。

沉重的负担(比如说在东莱造船,以及向河北运粮)统统压到了山东人民的头上。

王薄一直称自己为齐郡总管,就是想表达守土安民的意愿。

对别的义军,他一直采取联合的策略,可见他是一个很聪明的人。

王薄自称知世郎,虽然打仗不怎么样,但是眼光确实不错,研究了所有隋末的割据势力,公元619年,也就是宇文化及被擒的同一年,王薄告别窦建德,投奔了当时最有前途的李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