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武汉黄鹤楼---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美誉。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223年),传说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武昌”的名称由来于此),在形势险要的夏口城即今天的武昌城西南面朝长江处,修筑了历史上最早的黄鹤楼。黄鹤楼在群雄纷争,战火连绵的三国时期,只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军事楼”,晋灭东吴以后,三国归于一统,该楼在失去其军事价值的同时,随着江夏城地发展,逐步演变成为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观赏楼。至唐朝,其军事性质逐渐演变为著名的名胜景点,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

2.南昌滕王阁---滕王阁素有“西江第一楼”之美誉,江西南昌滕王阁坐落于赣江与抚河故道交汇处。依城临江,瑰伟绝特。

滕王阁,建于唐永徽四年(653年),后来重建高达29次,滕王阁是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创建的。李元婴出生早帝王之家,受到宫廷生活熏陶,“工书画,妙音律,喜蝴蝶,选芳渚游,乘青雀舸,极亭榭歌舞之盛。”(据史书记载,永徽三年(652年),李元婴迁苏州刺史,调任洪州都督时,从苏州带来一班歌舞乐伎,终日在都督府里盛宴歌舞。后来又临江建此楼阁为别居,实乃歌舞之地。因李元婴在贞观年间曾被封为滕王,故阁以“滕王”一名冠名之。

3.永济鹳雀楼---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共六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是唐代河中府著名的风景胜地。

鹳雀楼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地理位置优势、风景秀丽,唐宋时期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其中王之涣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堪称千古绝唱。诗因楼作,楼因诗名。鹳雀楼位于永济市蒲州古城西向的黄河东岸、蒲州古城城南,本是北周时兵家修建的军事建筑。因其气势宏伟,高大眼阔,登上层楼则有腾空欲飞之感,故名“云栖楼”。古城紧靠黄河,有一种食鱼鸟类经常成群栖息于高楼之上,此水鸟似鹤,但顶不丹,嘴尖腿长,毛灰白色,人们称其为“鹳雀”,故“云栖楼”又称“鹳雀楼”。

4.南京阅江楼---阅江楼坐落在南京城西北的狮子山巅,濒临长江。

岳阳楼、滕王阁和黄鹤楼都是以名人诗篇得以传世,而朱元璋作为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所提出建造的阅江楼则以其“有记无楼”而更十分具有传奇色彩。无论是从文学、历史的角度,还是从人文、文化的角度,都具有深长、耐人寻味的意境。阅江楼所设想的城、山、楼、江开阔画面和恢弘气势,古往今来为人们所神往。

阅江楼的建设设想始于六百年前。公元1360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卢龙山(今狮子山)指挥8万伏兵,大败陈友谅40万军队,奠定了大明王朝建都南京的基础。朱元璋称帝后,于公元1374年赐改卢龙山名为狮子山,下诏建造阅江楼,并亲自撰写《阅江楼记》,又命众文臣每人写一篇《阅江楼记》,大学士宋濂所写为最佳,后被选入《古文观止》。600余年来,虽有2篇《阅江楼记》流传于世,但因种种原因楼终未建成。

5.绵阳越王楼---越王楼位于四川省绵阳市,始建于唐高宗显庆年间的古越王楼,因时任绵州越王楼刺史的唐太宗第八子越王李贞而闻名于世。

越王楼是唐太宗李世民第八子越王李贞任绵州刺史时所建,与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并称唐代四大名楼。越王楼始建于公元656年,3年时间完成,规模宏大,楼高十丈(即百尺)。

越王楼唐末宋初被一场大火烧毁大半,元朝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明代亦重建过一次,但明代的一场大火又将其彻底烧毁。李白、杜甫、李贺、李商隐、陆游等历代名人登越王楼后曾留下诗篇156首。宋、元、明、清历代画家也多有描绘越王楼的精美画卷。

6.浔阳楼---位于江西九江市区九华门外的长江之滨,因九江古称浔阳而得名,初为民间酒楼,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

浔阳楼因九江古称浔阳而得名,初为民间酒楼,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年的历史。

浔阳楼之名最早见之于唐代江州刺史韦应物《登郡寄京师诸季及淮南子弟》一诗中的“始罢永阳守,复卧浔阳楼”的诗句。随后,江州司马白居易在《题浔阳楼》诗中又描写了它周围的景色。而真正使浔阳楼名噪天下则得力于施耐庵《水浒传》中的精彩描写。

7.聊城光岳楼---光岳楼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聊城的象征。 光岳楼位于聊城古城中心。

明洪武二年,东昌卫守指挥事陈镛为了与元朝残余部队作战,将宋熙宁三年所建土城改建为砖城,并于洪武七年利用修城条木修建了这座高达百尺的更鼓楼,所以初名“条木楼”,后又因地而名“东昌楼”。当时建造此楼的目的是为了“严更漏,窥敌望远,报时报警”,随着明王朝统治的巩固,此楼的军事作用很快被遗忘,但光岳楼却以它的雄伟高大而名扬天下。

8.贵阳甲秀楼---甲秀楼位于贵阳南明河万鳌矾石(这块石头酷似传说中的巨鳌)上。

甲秀楼是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阁楼,这种构造在中国古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明万历年间(1573—1620)巡抚江东之于此筑堤联结南岸,并建一楼以培风水,名曰“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建楼以前,王阳明的再传弟子马廷锡曾在此建栖云亭讲学传道。这一传统的中式建筑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当时先在沙中垒台作“奋鳌状”,名“鳌头矶”,再于台上建阁,名“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天启元年(1621年)焚毁,总督朱燮元重建,更名来凤阁。复毁。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巡抚田雯重建,仍用旧名。有浮玉桥衔接两岸。十年动乱中,楼危亭毁。1981年,按原式样重修,楼基部分,采用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重建涵碧亭,重修过程中,发现楼阁底层石墙中嵌有诗碑,重修后有八块诗碑复嵌于底层楼壁。楼额“甲秀楼”三字,系宣统年间谢石琴所书。十年动乱中散失,后寻回刻有“秀”、“楼”二字的两块,另据过去照片,配写“甲”字,按原式样悬挂楼顶层外面。

从古到今,甲秀楼经历了六次大规模的修葺。历经四百年的风吹雨打而仍旧矗立不倒,是贵阳历史的见证,是贵阳文化发展史上的标志。

9.西安鼓楼---鼓楼位于西安城内西大街北院门的南端,东与钟楼相望,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比钟楼大四岁,迄今已有625年历史。

西安鼓楼是所存在中国最大的鼓楼之一,(基座长52.6米,宽38米,高7.7米,一门洞;最大的鼓楼为明中都鼓楼,基座长72米,宽34.25米,高15.8米,三门洞。)位于西安城内西大街北院门的南端,东与钟楼相望。鼓楼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清康熙三十八年和清乾隆五年先后两次重修。楼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击鼓报时,故称“鼓楼”。

10.南京鼓楼---位于南京城中心鼓楼岗上,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

南京鼓楼的建筑规模之大国内少见,分上下两层,下层为拱形无梁城阙状,上层为重檐四坡顶,龙飞凤舞,雕梁画栋,十分壮观。楼上原为明代迎王迎妃、接诏报时之所,原有报时和仪仗用的大鼓两面,小鼓二十四面,云板一面,点钟一面,牙杖四根,壶房铜缸一座,以及其他乐器。明亡后这些陈设均已散失。现楼基是明代原建,楼上建筑为晚清重修。康熙在1684年南巡时曾来鼓楼,次年在楼上建一巨碑,改鼓楼为碑楼,但当地人仍习称其为鼓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