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八月,川藏兵站部某高原大站的战史馆内,多了5张沾满泥土的号码布,他们分别是26、27、28、29和30号。这5个号码牌到底是什么样的号码牌?它们究竟承载着什么样的故事?

  笔者从业务处处长徐波那里得知,这5张号码布就代表了5位参加军事后勤比武勇者,他们英勇顽强、齐心协力,凭着精湛的炊事技术和坚韧的毅力,斩获了川藏兵站部后勤比武连队野战给养单元、炊事挂车第一的好成绩。

  那么就有人要问了,这五个人是谁?他们靠什么拿第一?

  “婆婆嘴”26号

  26号,许发君,我们大站的第一届“厨王”,从军16年来荣立三等功3次,被前成都军区评为优秀士官人才二等奖,2007年被前成都军区联勤部表彰为优秀服务之星,被川藏兵站部2016年评为感动兵站部十大人物,多次荣获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士官。

  说起他这个我们大站土生土长的四级军士长,无不惧怕他的“婆婆嘴”,说起战友们对他影响最深的就是他那张嘴,许多人常常用一句话形容他,“只见其声,不见其人,人没到声已到。”

  说起“婆婆嘴”,好多人的脑海里都是都呈现出来的是絮叨、啰嗦、烦心的场面,然而他的“婆婆嘴”总能在关键的时候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别人不是讨厌他的嘴,而是为他的嘴点赞。

  五月初,比武的时间越来越接近,参赛人员的训练也是越来越紧张,作为资深“厨王”的许发君,他16年来经历过大型演习保障、比武也不下20次,凭借着他精湛的炊事技术与丰富的经历,成了比武队当之无愧的队长和灵魂人物。

  在比赛前,大站准备了两组人参加此次的后勤比武,他、王蓬超、关江卫、与两个一级士官一组,他们负责连用野战炊事单元与炊事挂车比武,而后一组刘才、田登胜、燕兴等五人负责野炊灶的构筑与热食前送的比武,大伙们全身心的投入到比武的备战中,随着比赛接近,他们手上磨出的血泡越来越多,默契感也越来越强,速度也越来越快,他们都在静待着比赛的这一刻。

  离比赛还有三天时,兵站部考核组临时改变考核方案,一切从实战出发,将参加连用野战给养炊事单元、炊事挂车、野炊灶构造的两组人改成一组参加,这使得参赛的官兵们不禁慌了起来,这怎么办?重新选人练呗!

  在慌乱和紧张中,重新“组队”开始了,重组的队员默契感、速度与饭菜的质量都大幅度下降,下士陈鹏达个子矮小,背着五十多斤的行军锅跑的很慢,熊安坤配菜速度太慢,影响总体比赛时间......影响速度的因素都被他看在了眼里。

  许发君这个队长首当其冲,他那张“婆婆嘴”开始讲话了,“我们应该放弃之前的分工,让每个人都试试,比一比,把所有科目都分块比较,这样才能选出最优人选。”这句话刚说完,看着刚才队友,絮絮叨叨的把他们的缺点一一指出来,说的他们心服口服。

  果不其然,一试就试出高低来了,王蓬超的组织能力很强,思维清晰,表达明确,可以做连用野战给养炊事单元的指挥员,关江卫的厨艺更胜一筹,田登胜的纽带作用发挥的很好,刘才的配菜效率很高,老兵参赛队组成了。

  在比赛前两天,王蓬超负责的燃油灶突然火焰时大时小,饭被蒸糊了。“婆婆嘴”又出现了,从早上说到了下午,“燃油灶不充分燃烧,你对它的构造了解么?燃油灶搞不好的话,我们就要输在你这了!”

  批评的话语说的王蓬超很生气,但是也说醒了他,他反复调整燃油灶的火焰,一次次把燃油灶拆开,清洗积碳、废油,火开始一次比一次大,使得他们在饭菜烹饪时节省了不少时间,大家都说“婆婆嘴”能说到点子上去!

  “铁人”27号

  说起27号,很可能有很多人只知道他的绰号“铁人”,而忘了他真实的名字叫做王蓬超。大家叫他“铁人”刚开始是因为脑袋容易打铁,做事情马马虎虎,后来他凭借着自己刚强的意志造就一身钢筋铁骨,在在多次保障任务重提起大梁,成了真正的铁人。

  要讲起故事,就要从十年前的新兵连说起,那时候王蓬超超刚被分到炊事班,干事情总是马马虎虎的,做饭不是少了这个,就是忘了那个,也没少挨班长、站长的批评,但是每次批评过,他就像没发生过一样,还和往常一样,直到有一次在保障车队时,他压的米饭没有把水的比例计算好,水加少了,蒸成了夹生饭,汽车官兵们马上就要来开饭了,这可怎么办呢?

  这时,班长古恒勇正在大铁锅前挥动着有力的双臂,将炒好的菜打入菜盆里,焦急的看看手表,11点30,“车队还有半个小时就要来了,问道:“蓬超,饭压好没?”蓬超看见班长急切的问道,脸刷的一下红了起来,结巴的说道:“饭......饭.......压坏了!”

  班长得知饭压坏了,没有责怪蓬超,笑了笑说道:“蓬超,我以前当新兵的时候也遇到过这种事,我的班长也是教我如何补救,以后做事认真点就可以了!”说完班长古恒勇走去库房拿来了一大捆面条下进锅里,将炒好的菜调进去,通过精心心的配料,美味的面条出锅了。蓬超看着汽车兵们一个个吃的的津津有味,他的脸突然刷的一下红了起来,心想:“一定不要辜负班长的期望,做一个有能耐的战士!”

  从那以后,蓬超怕自己会打铁,压饭前多次检查水的比例,每天拿着小本子,一一记下班长炒菜的方法、放菜的先后顺序、火候的控制、佐料的用量,为了练好炊事,常常是白天看,晚上练,周末还时常跑去酒店学厨,手上被切伤与烫伤的疤痕见证了“铁人”的成长记。

  就在此次兵站部军事后勤比武里,我们又看到了“铁人”的身影,他正在用燃油灶压着米饭,一只被烫满血泡的双手,在燃油灶与高压锅之间移动,额头上硕大的汗水流入眼眶中,眼睛却眨都没有眨一下,猛烈的火焰使他快要融化了一般,

  此刻,汗水已经完全浸透了他的衣襟,手上的血泡多数再次被烫烂,他仍然坚定如一,强忍着伤痛在最短的时间压出了最香的米饭,场下的战友们又开始高呼着“铁人”的口号,此刻的王蓬超摸了摸烧痛的双手,欣慰的笑了。

  “泥人”28号

  28号,四级军士长关江卫,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老泥人。为啥这样说呢?

  笔者跟随着他的脚步来到了竹卡兵站,在郁郁葱葱的菜棚里看见了一个满身泥土的人正在给菜地施肥,一身粪味,“关班长!”我们喊了他的名字,他才缓缓转过头,对我们笑了笑,然后接着用粗糙的双手继续不慌不忙的浇着农家肥,嘴里还一边哼着小调,越干越得劲,脸庞上淡淡的高原红与坚定的目光书写一位高原战士13年来的赤诚。

  “种菜能行,做菜也是一把好手!”关江卫同年兵雷佳林激动的说道。走进关班长的炊事之路,就应该先看看他那双刀痕累累的大手,刀疤相互交印着,每一条都有着不同的记忆。

  在新兵下连时,第一次用刀,血流不止;在参加大型保障中,连续奋战三天三夜,配菜配着睡着了,切到手又使他从睡梦中醒来;在进藏运输的保障中,炊事骨干力量薄弱,左手多次受到菜刀的“青睐”,血流不止,他忍着疼痛直到保障结束。

  今年5月,川藏兵站部再次打响了后勤专业比武的枪声,这位“老泥人”的身影又出现了,连用野战给养单元比武开始不久,就下起了倾盆大雨,比武就等同打仗,一刻也不能停止,他跪在泥浆里配菜,为了防止雨水落进锅里,他用身体遮挡着雨水,浓浓的油烟使他泪流不止,他仍然瞪大眼睛,用最短时间调制出了最精致的美食,评委们都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好事成双,在得知斩获冠军后,母亲从远在千里之外云南曲靖传来了胃病手术成功的好消息,关江卫高兴的合不上嘴!

  29号“刘一手”

  29号刘才,当兵9年来有一个大伙叫着特别顺口的外号----“刘一手”,许多刚被调整来巴塘兵站的战士,听着别人叫刘才“刘一手”,以为他们班长在教他们做菜时会留一手,直到刘才对他们倾囊相授时,才发现这个“刘一手”确实真的有一手,真的是一手不留。

  这个“刘一手”到底怎么来的?我们来一探究竟吧!“我们叫他‘刘一手’是他的技术炉火纯青,还带出很多徒弟!”巴塘兵站教导员林玉德交开怀的说道。

  说起“刘一手”,可真有故事。每休完一次假,他都要带回来一道家乡菜来,慢慢的,兵站的菜品越来越多,从以前的老三样,变成了现在的顿顿有大餐、次次不重复,家乡的辣子鸡、烤鱼、凯里酸汤鱼、折耳根烧肉.....几十种贵州特色菜出现在兵站的餐桌上,过往的官兵无不为种内繁多美味而叫好!

  去年刚从警卫班分下来的二年兵何应龙、王晓伟在刘才耐心的指导下,现在已经是兵站炊事骨干了!“刚下连时,刘班长无论做什么菜都是手把手教、面对面传,从炒素菜开到荤菜,从刀工练习、火候控制、如何入味、色泽调制,他都一手没留,我现在也会做特色菜辣子鸡了!”何应龙开心的说道。

  当然了,教徒弟有一手,比武时更有一手。今年五月,在川藏兵站部组织后勤炊事比武中,各参赛队比拼激烈,谁都不愿输给谁,菜刀与菜板的猛烈的撞击声使得比赛的气氛越发的紧张,“刘一手”凭借着精湛迅捷的刀工,再次提升了配菜的速率与质量,100多斤的菜食,他们仅用30分钟就完成了,不仅比第二名快了10分钟,而且还用完了所有食材,使得菜量充足,给比赛再次多了两项加分项,再次摘下第一的桂冠!

  30号“勤杂工”

  30号,四级军士长田登胜,被别人称作“勤杂工”。为啥叫他“勤杂工”呢?很多都会想,他是不是就是个打杂的,没有啥专业技术,那你就错了,大伙叫他“勤杂工”可不是他学艺不精,只能打打杂,而是他各方面都很强,炊事、种养殖、管道维修都不在话下,最能凸显出他“勤杂工”的事情就是他的团队“互补”作用。

  要做一个全面的“勤杂工”可不是容易的,在今年五月的炊事挂车比武中,他这个“纽带”却发挥的恰到好处。比武那天,天气异常炎热,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他们五个人的汗水已经将外衣打湿,田登胜正与刘才一同在配菜,

  而在2米开外大厨关江卫在炊事挂车旁,拿着炒勺的一晃一晃的,突然间向后倒了下去,步伐矫健的田登胜一个健步就接住了他,拿出了预先备好的葡糖糖给他喝了两口,说道:“老关,我们俩换一下吧!”

  他接过关江卫的炒勺,继续开始战斗了,灼热的火焰烘烤着他,在烹饪宫爆鸡丁时,沸腾的熟油飞溅到了左眼里,他忍着疼痛继续炒菜,金黄的鸡丁肉在滚烫的沸油里被他那双粗而又灵巧的双手来回翻炒,菜籽油的清香扑鼻而来,炒勺肆意的在他的手中挥舞着,娴熟的左手在控制着火候的开关,香气传偏了整个比赛场,整个过程行云流水,色香味可谓是面面俱到,大站比武队以饭菜的质量的优势斩获再次斩获一个第一。

  当然了这位“勤杂工”也是种养殖能手、维修“大师”,他没事就喜欢琢磨,把自己一天的时间安排的满满的,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左贡兵站的鸡鸭成群、绿树成荫,哪里水管不通、下水道被堵,他总是冲在第一个,总能快速解决,战友们都夸他是一个全能的“勤杂工”。

  “号码牌后的故事”只是高原大站官兵们的一个小小的缩影,然而他们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作者:陈克

  本期编审:杨彪

  责任编辑:李胜子

  本平台原创内容,转载请联系授权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